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潮》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形象鲜明,作者用富于表现力的笔触把称之为“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生动地描画出来了。如何把这一幅壮丽、奇特的画卷移入板书这个框架中,这是需要一番提练、浓缩的功夫的。黄颖同志的这个板书设计从课文描写大潮  相似文献   

2.
《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举世闻名的钱塘江大潮,结构清楚,层次分明。文章一开头即以“天下奇观”四字统领全文。接着围绕“奇”字用三个逻辑段介绍了观潮的过程。“奇”,既是文章的主线,又是中心,所以教学可以  相似文献   

3.
《黄山奇石》是一篇图文并茂的说明文。课文用描述的方法,依次介绍了黄山的“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最后还点出了“天狗望月”、“猴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奇石。课文特点鲜明,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山河教育的好文章。教学这篇课文时,除看图外,应抓住“奇”、“趣”两个词语教学。课文第一段紧扣“奇”字,告诉我们“黄山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尤其”一词强调说明黄山风景的神奇,主要体现在那些奇奇怪怪的石头上。而石头的“奇”则表现在形状上。“仙  相似文献   

4.
1.说教材。1.1教材分析:《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湖的奇特、雄伟、壮观。特别是“潮来时“一段(第三、四自然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是教学的重点: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是教学的难点。  相似文献   

5.
曹琳 《小学语文》2009,(6):48-49
人教版教材中,编者在选编一些经典的课文之后,还编人了相关的“阅读链接”。《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说理性的散文。品读课文,脑海中逐渐浮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人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在茫茫的大海上以书为侣,享受着阅读的乐趣。面对漫长孤寂的旅程,  相似文献   

6.
针对新教材中的单元教学,笔者在教学中总结出“单元主题’’的概念。即:一个单元之内的课文,归纳出一个共同点来解决几篇课文的内涵。采用的方法是:先精讲两篇课文,剩下的一篇交给学生沿着这条共同的主线,独立学习这一篇课文。笔者选取了三册教材中几个单元作了示范,帮助学生活学活用,同时,举一反三把课本中的知识活用到习题中,实现语文教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一、教材内容 第四册“看图学文”共有6篇,其中多幅图4篇,单幅图2篇,保留和新选课文各占3篇。这些内容分别安排在教材的三大部分中,各部分均有2篇看图学文。第一部分中有《小蝌蚪找妈妈》和《骄傲的孔雀》,这两篇都是看连续的多幅图学文。多幅图的看图学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用一幅幅形象具体的图,配有一段或几段浅显的文字,完整地表达了故事内容。第二部分中有《我们也要当红军》和《难忘的泼水节》,这两篇都是看单幅图学文。这类课文是以一幅内容较复杂的图,配有一篇较完整的短文。第三部分中有《黄山奇石》和《雷雨》。这两篇看图学文,虽然也是看多幅图学文,但与第一部分中的看多幅图学文略有区别。如:《黄山奇石》一课,由四幅图和一篇短文组成。第一幅图是黄山景观照片,第2—4幅图,分别是“仙桃石”、“猴子观海”、“金鸡叫天都”三个景点的照片。图与图之间并没有密切的联系,不是表达事件发展的连续过程。  相似文献   

8.
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黄山奇石》一课,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配了四幅插图,其中课文最后一幅图旁边有两段文字描写:一是关于“金鸡叫天都”的描写,一是关于“仙人指路”的描写。我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恰好碰上领导听课。我没到黄山旅游过。于是,我仔细研读了教材和有关参考书等,都没有说明这幅图是“金鸡叫天都”还是“仙人指路”?这幅图给我的感觉是“金鸡叫天都”。于是我在出示公开课时,“仙人指路”,我是让也没曾见到过黄山的学生们来想象这块奇石的样子的,而“金鸡叫天都”是边让学生欣赏图边欣赏课文的。在学习过程中,有的…  相似文献   

9.
黄凤玲 《广西教育》2007,(4A):30-31
一、说教材特点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题目是《美读体验,积累运用,发展创新》,所说的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第一课《观潮》。这篇课文是第一单元“自然奇观”中的第一篇,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赞叹钱塘江秋潮的诗句。钱塘江以其奇特壮观的大,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课文以优美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逼真地再现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盛况,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本课教学分两个课时进行,我主要说第二课时的教学。  相似文献   

10.
一、教材简析《语文课程标准》在各阶段目标中都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在人教版低年段的实验教材中,它是以“语文园地”中的“展示台”的形式出现的,在中年段的教材中才将“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课型提出来,因此第五册教材在第一单元和第五单元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第五单元以“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专题,由四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组成,“综合性学习”活动穿插其中:在第一篇课文后提出“综合性学习”的任务,在第三篇课文后又给予“综合性学习”的提示,“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也是围绕这一活动…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涌现出了一些十分流行的课堂用语—— 流行语之一:“你最喜欢这篇课文的哪一段或哪几句?” [案例一]第一册《春联》 师:课文提到的5幅春联中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相似文献   

12.
1992年5月人民教育出版社职业教育室编写的职业高级中学语文课本,采用了新的编排体例,其突出的一点就是分别在教学单元前编写了“单元提示”,在每一篇课文前编写了“预习提示”或“自语提示”。现笔者就“提示”的作用及如何运用等作一些肤浅的提示。“提示”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着极重要的位置。笔者分析,主要有以下四方而的作用:1.钥匙的开启作用。一个教学单元、一篇课文就是一个学习语文知识的宝藏——语言  相似文献   

13.
【教材分析】“成长的故事”综合性学习安排在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这一单元围绕“成长的故事”专题,还安排了导语、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同地。教材对于本次“综合性学习”是这样安排的:先在“单元导语”中明了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意义,接着在第一篇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后作具体的布置:“回忆自己成长的经历,并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然后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最后,教材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交流展示。  相似文献   

14.
《鸟的天堂》是小学五年制课本第八册第六单元的首篇讲读课文,是单元重点训练项目“静态和动态”的统帅篇。文章语言优美,艺术形象鲜明,两幅美丽图:一幅是幽静安宁的乡村黄昏风景图;一幅是斑斓多彩、莺歌燕舞的乡村清晨速写图。教学时,注意发挥教材的形象感染作用,通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使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 一、通读全篇,理清文章的脉络 课文记叙的是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这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是“叙事散文”单元。五篇课文中除《听潮》是“抒情散文”外,其余四篇都是叙事散文。学习本单元后,学生要了解叙事散文的特点,理解散文的结构、语言。这是该单元的教学要求。三篇讲读课文《背影》、《记一辆纺车》和《听潮》的学习重点分别是:叙事散文的特点,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以具体事物为线索组织材料,记事与抒情相结合;抓住景物特征描写事物,通过讴歌大海的壮美抒情。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议论的基础,情感的载体——对事物的叙述和描写,准  相似文献   

16.
教材分析 《五彩池》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色彩”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到四川松潘旅游时.在藏龙山上看到五彩池的情景。课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把五彩池描写得生动形象,多姿多彩.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表达了“我”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相似文献   

17.
《碧螺春》(苏教版语文教材第十二册课文)是介绍碧螺春茶叶的一篇佳作。文章结尾这样写道:“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这足见碧螺春之奇。  相似文献   

18.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全文紧紧围绕一个奇字,详细介绍了最具有代表性的迎客松、陪客松和送客松,还简略介绍了其他黄山松的千姿百态,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  相似文献   

19.
教学《一幅壮锦》的几点体会内蒙古王增佐一、弄清角色教学一篇课文,先得明白这篇课文在一个单元中充当着什么角色,方可“因材施教”。独立阅读课文是课本中的“星期天”,阅读时,诸项的事情应该由学生自己去办,教师不可大包大揽。然而,独立阅读课文又不完全是课外读...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五篇课文主要围绕人的成长这一主题,叙说了在这一一历程当中主人公所经历的成功与失败,所体味过的酸甜苦辣,于是本单元最后的话题作文便设计为“成长的烦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