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初,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和文汇出版社启动了海派文化丛书的写作,并且将我的这本关于上海租界的书稿,纳入了第一批出书计划,要求在当年的某个时间交出稿子来。可能是为了表达约稿的诚意,也为了免除作者的冻馁  相似文献   

2.
2007年初,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和文汇出版社启动了海派文化丛书的写作,并且将我的这本关于上海租界的书稿,纳入了第一批出书计划,要求在当年的某个时间交出稿子来。可能是为了表达约稿的诚意,也为了免除作者的冻馁  相似文献   

3.
稿酬的麻烦     
石湾 《传媒》2003,(5):17-17
对于一个从事写作的人来说,作品一经发表就能得到一笔稿酬,这本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何来麻烦呢? 先从我最近碰到的一件事说起—— 有天下班回家,家人转告我,某杂志的一位编辑打来电话,说我的一篇稿子将在下一期刊物上发表,删了一点文字,请我谅解,云云。我听了之后,很为这位编辑的认真负责精神而感动。这位编辑本身也是作家,对我稿子所作的删节,肯定不会伤筋动骨,还或许会更出彩呢!没过多久,我就如期收到了样刊。翻开一看,却不禁大吃一惊:我的这篇稿子竟被拦腰砍了一刀,将前半部分的四  相似文献   

4.
漫画家方成应某报之约写了篇千字短文。见诸报端后,方成从头到尾读了三遍,发现只有十六个字是他写的,除此没有一句是原文。方成笑笑说:“这种幽默世间少有。”方成的幽默的内涵,不仅有讽刺,而且有呼吁:请编者尊重作者,手下留情!文章并非金科玉律,编辑有权修改,这本无可非议。但是,修改不是妄改。一篇稿件从构思到写作,作者倾注了大量心血,只要稿子能用,编辑在修改时就应注意不损原稿  相似文献   

5.
去年十二月,我写了一篇稿子去镇政府让审一下。秘书一看稿子,愤怒地说:“你这是给咱们镇上抹黑。”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当即写了篇《话说“脸上抹黑”》的文章,很快在《人民日报》十二月二十三日头版刊用了。今年四月的一天,我去一家商店买货,只见一位顾客和一位售货员吵闹不休。原来是售货员对顾客挑选商品很不耐烦。顾客就问:“你们那儿不是写着‘百问不烦’吗?”谁知售货员却说:“你问一百次了吗?”这句话惹得许多顾客不禁哑然失笑。于是我把这个场面  相似文献   

6.
《新闻出版交流》在出版类期刊中应该算是创办较早的,但我知道这本刊物,却已是她创刊后的第3年——1994年了。当时我在山西夏县的一所武警部队院校办学报,在资料室偶然见到这本杂志,才知道山西境内竟有两种编辑刊物,熟知的《编辑之友》外,还有一本《新闻出版交流》。粗粗一翻,竟被她那大气、新颖、活泼的版式所吸引,于是就把一篇稿子《编余随笔》寄了去。这篇稿子已寄上海《编辑学刊》,但两个多月未见回音。没想到不到半个月,便收到了《新闻出版交流》一位叫康宏的女编辑写来的一封信,在对拙稿给予肯定的评价后,谈了她的刊…  相似文献   

7.
我是《新闻知识》的老读者,多年来受益很多。前几年退休后,厂宣传部仍然给我赠订一份。退休后时间多了,在这本刊物的指导下,我写稿也多了,不时被刊用,去年我就有40多篇稿子被省内数家报纸刊用。真是其乐无穷。这本刊物不仅我爱读,连我那三个学文科的孩子也爱翻看,对其中几个栏目还相当喜欢。这份杂志为什么能吸引人,凭我多年的阅读感受.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栏目多、信』息量大。比如杂志开辟的;“新闻写作研究”、“得奖新闻采写谈”、‘“业务讲座”、“新闻纵横”、“通讯员之友”等等栏目,让读者能获得多方面的知…  相似文献   

8.
近来,有个爱好新闻写作的青年朋友问我:“为什么我写的稿子难得采用,你写的稿采用的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说:“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还是把稿子拿来看一看再说。”稿子拿来后,我粗略看了一下,立意还可以,角度也比较新,就是语言不够精练,内容有些重复。我对他说:“你这篇稿子是为电台写的,电台早新闻节目只  相似文献   

9.
走向成功     
一期一期地编发这本刊物,一个月一个月地就把这一年给过去了。转瞬间,《记者摇篮》的封面便标上了“2006.01”的字样——新的一年开始了。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记者摇篮》编辑部给我们最尊敬的读者拜年!诚挚地向新闻同仁问一声:大家过年好,你们辛苦了!做新闻真的很辛苦。长年累月,一篇稿子接一篇稿子地写,一个录音接一个录音地录,一个镜头接一个镜头地拍,一期节目接一期节目地做,一块版接一块版地编,一个广告接一个广告地揽,一份报纸接一份报纸地发……连喘口气的工夫都没有。苦还罢了,压力大。过去的一年不管你做出了多大成绩,甚至还没…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我初开始学写报道时,还能隔三插五地常写些稿子。但是过了近一年的时间,不知为什么,反而觉得新闻稿越来越难写了,往往十天半月写不出一两篇稿子,觉得写一篇稿子很费心思,很累人。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我今后应该怎么办? 湖北驻军某部 杨兆峰  相似文献   

11.
新书选介     
《全国新书目》2010,(21):60-65
《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江平口述,陈夏红整理法律出版社2010.09定价:48.00元一百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为建立现代中国进行了艰辛的努力。作为法学家和教育家的江平教授,是其中一位杰出代表。他在这本口述历史中,为我们讲述自  相似文献   

12.
葛荣晋所著《王廷相生平学术编年》(下称《编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学术著作。详细地占有材料,是该书的第一个特色。葛先生为了写这本只有24万字(包括附录,约占全书五分之一)的书,竟花费了数年的时间,先后阅读了一百余种书籍,不仅阅读了明、清两代正史中与王廷相生活活动有关的记载以及王廷相本人的全部著作,而且阅读了  相似文献   

13.
“爬格子”的人,修改稿子是常事。然而一些初学写稿者,往往不会修改自己的稿子。有一种“自己的孩子好”的感觉。他们说:“看别人的稿子,挑毛病有道,轮到给自己的稿子修改,就没辙了。”这是作者的通病。修改稿子,首先必须注重文章的思想内容,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才能从文章的结构、修辞、逻辑、错别字等方面来修改。一篇好文章,往往是在“文不厌改”中取得成功的。古今中外,关于重视修改自己的文章的故事很多。马克思写《资本论》,前后花了40年功夫,反复修改,并且一次一次推迟出版时间,才使巨著成为经典著  相似文献   

14.
文化大革命前上海出版的《宋诗一百首》,最近重版了。新版的《宋诗一百首》已删去了旧版王安石的七绝《元日》,即“总把新桃换旧符”那一首。为什么呢?一想,也就明白了。但是鄙意却很不以为然:眼前这本新书仿佛有了缺点似的。历来诗人元日作诗的多矣。但似乎都不及王安石这一首,不落常套,有气魄,有新意,襟怀  相似文献   

15.
这里所说的“陈货”,一是指记者、通讯员和投稿者采访的材料,没有当即写成稿子,过了一些时间才写成稿子向外寄发的;二是指对一些新闻稿子,因为种种原因,编辑部没有及时采用,隔了一段时间才编发的。这  相似文献   

16.
编辑的感慨     
一位年轻的编辑感慨地说:“没有稿子,没有稿子!”我奇怪了,问他:“每天收到的稿子不是很多吗?”他说:“每天收到的稿子是不少,但是相当大的一部分象是从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同样的主题,同样的情节,同样的结构,甚至是同样的词句。你知道,报上的文章,是不能象工业产品那样,用同一材料、同一规格型号源源不绝地生产的!”我说:“这就怪了,大量的稿子来  相似文献   

17.
走出署名的误区写文章要署名,这本天经地义,可却闹出了不少名堂。笔者从事新闻工作已有几年,对这些问题颇有了解,现试举几例──借名。某通讯员煞费苦心,终于写出一篇有价值的稿子,本来发表是不成问题的,但他还是不放心,于是拉下脸皮,来到一位较有名望的记者家中...  相似文献   

18.
姚巍 《出版广角》2014,(5):90-91
正脊梁,包括三层含义:罗阳是家庭的脊梁,他还是沈飞集团的脊梁,更是我们国家的脊梁。手捧带着油墨香味的新书,一年来的辛苦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脊梁——女儿眼中的罗阳》这本书是我2012年年底策划的一个选题,最初只是想出一本纪念、歌颂英雄罗阳的书。操作过程中,最初的设想不断调整,稿子也一点点完善,最终变成手中的这本厚重、大气的书。这本书从策划、约  相似文献   

19.
在基层,经常听到一些通讯员抱怨说:而今在报纸上稿太难了,尤其是在省以上的报纸上稿更难,投几十篇才看见一二块"豆腐干"。真不知道报纸用稿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才算一篇合格的稿子?那么,通讯员怎样才能写出一篇合格的稿子呢?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20.
现在有相当一些稿子在内容上是见物不见人的,在语言和形式上是平淡的。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思想认识上的两个错位有关:一是把新闻与工作等同起来,认为新闻报道就是工作报道;二是把工作报道与汇报,总结等同起来。在这种认识的影响下,在稿子上工作过程写得多,而作为新闻主体的人不见了;工作总结式的稿子多,读者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