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人民日报》曾先后发表了我的《也谈记者的苦恼》和《再谈记者的苦恼》(简称《苦恼》)。事情过去了多年,但还不对有人问我是怎样写《苦恼》的。为回答同志们对一个记者的关切,我就说一说。群众流泪我也流泪《苦恼》披露的是原铜川矿务局鸭口煤矿党委书记王福顺。平时,他吃饭不下楼(通讯员端饭),理发不下楼(理发员到办公室),看病不下楼(医务人员送医送药),企业管理搞得一塌糊涂。使人不能  相似文献   

2.
“蔚兰”这个名字,人们早已熟悉。她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台》“蔚兰信箱”(现已改为“792信箱)的节目主持人。人们也早已知道,多年来,蔚兰尽心尽意地为听众服务、为听众排忧难解的好事数不胜数,听众这样赞道:“我伲有苦恼就向蔚兰说”。而听众自然也会想到,蔚兰也是普通的人,也有喜怒哀乐,当然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不顺心的事,可她从不把自己的苦恼向别人诉说……听众尊敬蔚兰,关心蔚兰,很想知道蔚兰心里有点啥苦恼,或许能帮点什么忙。不少报纸杂志的记者在采访蔚兰的时候,也关切  相似文献   

3.
作名家的,大都是忙得团团转,而且越忙,记者越来找你。我是光明日报驻上海记者,就经历过一些。最近又有一次,在纪念京、昆剧表演艺术家俞振飞演出六十周年的时候,我们去采访他,登门八次,最后才得一见。我当时平心而想,这能埋怨俞振飞么?老先生年近八旬,又是开会,又要演戏,还要接待客人,真是忙得不亦乐乎。见我们时,他原是躺在沙发上休息的,勉力起来后,和我们侃侃而谈。话未说完,外面汽车嗽叭声声,要接他去。家属也在桌上放好饭菜,并且不时对他投来富有含意的目光。怪我们记者么?看来一些名家的苦恼,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这些人造成的。因为是名家,各种报刊、电台和电视台的记者,纷沓而至,使得他们犹如在对付车轮大战,难以招架。又不好不见,更不好翻脸。我们记者怎么能不苦恼?! 可是,作记者的也有苦恼。一些编辑部的领导和编辑同志,偏重名家,这就使得一些记  相似文献   

4.
在武汉会议期间,本刊记者有幸采访几位参会专家学者,他(她)们不仅学术观点独特,亲身经历也很丰富,征得同意后,特将访谈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5.
许多通讯员,特别是新手,经常为没什么可写而苦恼,如何消除苦恼?我的做法有三: 一、多听。别人交谈时,留心听取可写的东西。他人说出了新观点、新思想,可写言论稿,新人新事可写新闻稿。一次在俱乐部开大会,坐在我旁边的两位家属在谈话中说:“赵富山的爱人,别看人家是后娘,对孩子比亲妈还亲。我们与她住了十来年邻居,她要不说,我们谁也不知她是孩子们的继母……”赵富山和我经常打交道,我也从来不知道他爱人是孩子们的继母。后来我采访了赵富  相似文献   

6.
录音报道再现报道现场的各种声响,使人听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往往比一般的文字报道效果好.我当广播记者五年多来,曾搞过许多录音报道,特别是给新闻人物录音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苦恼.  相似文献   

7.
电视主持人是一种特殊的工作。他(她)不是演员,但却是节目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他(她)不是编导,但操控着现场节目的风格甚至内容走向;他(她)不在节目的中心位置,但常常成为观众选择收看的主要理由。在这种体会中,作为主持人的我,努力了十二年。十二年来,同事说,英娜是个勤奋的记者;同行说,英娜是个有  相似文献   

8.
郭震海 《今传媒》2004,(3):48-49
说真的,我一直在怀疑着自己的职业,许多时候常常因为自己是记者而感到苦恼。  相似文献   

9.
新闻每天都在发生,随时都能发现,随处都能捕捉.记者如果没有新闻敏感、没有主动抓新闻的意识,就会四顾茫然,眼中无物,也就会为无米下锅而苦恼.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新闻“贫矿区”的记者,我曾为“无米下锅”而苦恼过、焦虑过,也一直为改变这种现状而努力.我一直磨砺自己的新闻敏感,观察社会、发现线索、捕捉新闻,也确实抓到了许多独家新闻,尝到了其中的乐趣.  相似文献   

10.
读了《中国记者》今年2期曹锋同志的《说说通讯员的苦恼》一文,感触颇多,我完全相信曹锋同志文中所列举的事实。现实中,确实有这样一些编辑、记者,他们不仅不尊重通讯员的人格,不重视通讯员的劳动,而且让通讯员代买土特产,把通讯员的劳动成果据为己有,甚至还有因受贿而锒铛入狱的。但是,我认为这样的编辑、记者在新闻工作者的队伍里,是极少数,我们作为通讯员,大可不必为极少数人的所作所为感到苦恼,更不该为此失去为报刊写稿  相似文献   

11.
报纸上和广播里在叙述主人公感激、喜悦的心情时,往往是“他(她)逢人就说……”之类。果真是“逢人就说”吗?我看未必。试析一例:今年元月,某报一版发表一幅照片,说明中说到解放军某部一连官兵热心帮助驻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中国记者》的老读者了。自1990年毕业到企业做宣传报道干事起,便和贵刊结下了不解之缘。15个春秋里,或订阅、或零买,无论何种方式,我们每个月都会见面。15年来,我书柜里过期的杂志卖了一批又一批,而《中国记者》等新闻期刊占据的位置却始终没有动摇。15年来,她就像一位老师、一位好朋友,守候在我身边。她打开了我的眼界,让我看到了国内外新闻界的新动态;她丰富了我的知识,让我学到了许多前辈们的宝贵经验;她提高了我的业务能力,使我从一名基层通讯员,成长为一名专业新闻记者。我所取得的每一个成绩,不能没有《中国记者》编辑部各位老…  相似文献   

13.
问起新闻界同行们的工作日程,好多同志往往是说“开会”。工交也好,财贸也好,农业也好,教育也好,无论跑哪一行,似乎主要都是“跑”会议。各种会的名目不用数算了,一沓沓的请柬、通知也不必提,但凡记者同行,恐怕提起这个来无不有同感:会议多,招架不了,简直成了“会议记者”。有不少人为当“会议记者”而苦恼。他想下基层搞些切实的采访、调查,想摆脱会上诸种讲话、文件、应酬而认真读几本书思考一点问题,想跳出只写会议消息这个套子,而写几  相似文献   

14.
作家—记者     
今年(指1958年——译者)是鲍·波列沃依五十寿辰。在庆祝晚会上大家讲了他许多美好而热情的话。谈谈他是轻松愉快的,因为他是我们最爱戴的作家和记者之一。作家们说,他是我们的;记者们也说,他是我们的。他到底是誰的呢? 波列沃依享有盛誉。他的名声传遍国内外。如何衡量声誉呢?这既不能用公斤来衡量,也不能用公里  相似文献   

15.
我当记者的时间不太长,在我的记者生活中,我以写名人通讯与专访多。这是因为工作需要,我在《中外电视》(香港)编委会当记者,我不久前又应聘担任《作家与企业家》杂志记者。推荐我担任《作家与企业家》杂志记者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上海作家协会党组书记茹志鹃老师。在她的举荐下,《作家与企业家》总编周介人聘我为记者。我们就这样成了朋友。  相似文献   

16.
搞新闻的人没有想象力不行,想象力太丰富却让人苦恼。没当记者时想着要当大名气的记者,当了记者才知道这是需要机会的。面对那种轻车熟路、立意平平的报道,也让人苦恼。但我宁愿苦恼,也不甘心那种轻车熟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便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哲人的话鼓励我在苦恼中探索——相信踏破铁鞋有觅处。有人问,象“军马退役”这样的宏观信息,恐怕只有从会议或文件中才能得到吧。其实不然,得来还  相似文献   

17.
笔者1994年大学毕业到新华社工作,转眼间,从事新闻工作已将近17年。从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学子,到一个三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在业内小有影响的高级记者,其间经历了数不清的酸甜苦辣。这其中既有挖出独家新闻的喜悦,也有采访失败的苦恼。  相似文献   

18.
随着呼格吉勒图案(简称呼格案)再审,汤计“走红”了,微信朋友圈不断被“新华社记者汤计”刷屏.他是我的部门主任,也是我的老师,近十年的相处,我觉得他的“走红”是“实至名归”. 和今天一些记者相比,汤计显得有些“老派”:嫉恶如仇,惩恶毫不手软;而又时刻不忘扬善,歌颂美好.他为今天如何当记者,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9.
当年井岗上的特委书记、南征北战的名将谭震林,与他的老伴田秉秀是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理想和目标走到一起。他(她)们没有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和山盟海誓,为的是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和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和目标。在戎马征战的岁月里,他(她)们生死与共,肝胆相照,为我们留下了一曲曲脍炙人口的红色恋歌。  相似文献   

20.
年初去省内一城区采访,该区宣传部长言谈之中深为自己辖区内的宣传报道工作没有起色而苦恼。他说:“部内搞文字、摄影、录像的都有,可就是抓不出好新闻来。其中的原因,我观察了很久,也琢磨了很久。觉得他们应该向记者学习,你们记者也不是什么都会,都懂,关键是会问。”这最后一句话,点出了“记者是杂家”的职业特征,也点到了记者采访的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