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对"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内容的目标进行了凝练,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内容的目标下提出了"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具有良好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比分析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稿和实验稿,解读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变化:课程名称统一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由过去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五大领域"整合成了4个学习方面,即把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合二为一,变成了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实施指导更加具体和实用。但在课程内容、目标、评价等方面仍存在定位和操作性的困惑。  相似文献   

3.
《中国学校体育》2020,(2):36-37
<正>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而这里的健康目标不只是身体健康,还应该包含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如果说学与练是体现身体健康领域目标,那么,赛与评则更多地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领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体育与健康课堂中落实"学、练、赛、评"一体化的设计能有效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本次浙江省"四地九室"体育名师工作室教研联盟活动中,几位教师带来的展示  相似文献   

4.
李家仿  田聚群 《精武》2012,(22):24-24,26
有效应对各种心理压力并保持心理健康是每个大学生都应学会的一项技能,从分析校园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入手,说明体育活动和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明显促进作用。最后,提出了一些在高校体育中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试论体育活动调节自我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是一个与人们心理健康紧密联系的心理课题,包括自我概念和自尊。根据Shavelson等[1]学者提出的自我理论,自我分为学业自我和非学业自我,其中学业自我包括数学等具体学科的领域,而非学业自我包括社会、情绪及身体的自我。自我对于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心理前因和心理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研究的方法,讨论体育活动、自我和心理健康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①体育活动能增进大学生自我,自我的提高有助于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②大学生自我与心理健康关系十分密切;③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能增进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6.
<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对"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内容的目标进行了凝练,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内容的目标下提出了"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四个方面的目标。本文主要针对"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目标的新要求、含义与内容、教学方略、教学案例等视角展开研讨。一、新课标对"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目标提出的层次性要求"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方面下的第一个下位目标。在  相似文献   

7.
运动参与○:自觉参加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知道合理安排锻炼时间的意义;积极参与健康行为的实践活动。运动技能◇:学会快速跑、耐力跑的动作与练习方法;学习足球运动中的简单战术组合;基本掌握发展身体素质的校本游戏。身体健康☆:通过多种练习,发展速度耐力和灵活性;了解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和跑步运动对身体的益处;知道讲究卫生和合理营养对健康的重要。心理健康□:通过多元评价获得运动愉快感;在运动中学会相互尊重,在处理危急事件中培养自信,并了解自尊与自信的意义。社会适应△:具有一定的合作精神,与同伴友好相处;在活动中避免粗野和鲁莽…  相似文献   

8.
排球运动是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的体育项目,对促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一直被列为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五个领域学习目标,并强调运动技能学习领域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活动为主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方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健康素质与社会体育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健康素质与社会体育的内在关系十分紧密,其中健康素质的理想状态与社会体育目标具有一致性.健康素质与社会体育都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社会体育是提高健康素质的主要途径,反过来健康素质的提出提升了社会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29  
本文通过讨论健康的定义与模型,揭示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综述已有研究中提出的体育活动引起心理效益的多种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1.
李刚 《体育科学》2012,32(4):77-83
从身心和谐发展的体育目标、自然教育的体育内容和塑造品格的体育功能方法三个方面对卢梭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特质进行分析,揭示出其体育思想的内涵是重视自然的人性和本性能力的自然发展,强调身心和谐的体育目标及注重感官训练的教学方式,主张自然教育的体育内容必须依据儿童年龄和身心发展的阶段,并且注重游戏活动,尊重儿童天性的发展,对于体育活动赋予道德教育的功能,把体育活动视为塑造品格、培养道德的最佳方法。通过对卢梭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特质的评析,得出了深化对身心健康培养的认识和创造与自然和谐的体育环境这两方面的启示,并据此为学校体育理论思想构建提供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运动生理学是运动维护健康的理论学科,在教学中应突出运动的健康促进作用,以培养学生的运动健康意识,提高学生运动健康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验教学等方面,总结并探讨了在运动生理教学中如何贯彻"运动促进健康"理念.  相似文献   

13.
消费者的“动机-能力-机会”心理指标在消费者根据各自的消费偏好与需求,感知、整合相关商品信息,作出理性的判断,决定并执行购买行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商品的广告诉求策略。基于这种消费决策心理,体育商品广告可以采用感性与理性两种基本的诉求方式。其中感性诉求方式强调“典型使用者”的身份、地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以此对体育消费者施加心理暗示;理性诉求方式强调商品的性能优势,满足消费者既存的认知期待。不同体育商品(包括体育有形产品和体育无形产品两种)要根据目标消费群体的消费决策心理机制的差异确定相应的和有效的诉求方式。  相似文献   

14.
少年田径运动员成就目标对心理健康、运动成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及以访谈法等方法,分析讨论了成就目标、心理健康与运动成绩的关系。结果表明:掌握目标与躯体化因子的相关达到显著水平;成绩目标与人际关系敏感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的相关达到显著水平;掌握目标与运动成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高成就目标定向组和高掌握目标定向组运动成绩的得分分别与低成就目标定向组存在非常显著差异,高成就目标定向组和高掌握目标定向组运动成绩的均分较高;心理健康总分,高掌握目标定向组与高成就目标定向组、高成绩目标定向组、低成就目标定向组均存在显著差异,高掌握目标定向组得分最低。因此认为,高掌握目标定向最有利于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建议在培养少年田径运动员的成就目标定向时,应帮助运动员树立能力增长观,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多设置掌握定向氛.围。  相似文献   

15.
论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改革对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师应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理论知识的教学,探索符合体育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竞技体育"亦称为"竞技运动",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至今为止,大多数人都将"竞技运动"等同于"竞技体育"。然而,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足球裁判员在比赛中心理压力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在各项竞技运动的裁判中,足球是一项较为复杂,技术水平要求相对较高的运动项目,因此,足球裁判员除了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外,还要承受较大的来自场内的压力。文章尝试对足球裁判员在比赛判罚过程中所产生心理压力作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训练目标,旨在为消除裁判员的心理压力,准确判罚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少儿运动员神经类型、方位知觉、技能迁移、视动协调能力和简单反应速度5项心理指标与跳水专项身体素质关系的研究,表明各种专项身体素质与相应心理素质均呈对应关系。因此,少儿运动员选材应在测量运动生理机能的同时,测量相应的心理素质,以作为预测某项身体素质发展潜力的一种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新《纲要》下的高校体育思想和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赖炳森 《体育学刊》2005,12(3):89-91
学校体育思想是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上位概念,高校体育应该以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为总体思想,而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确定应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五方面课程目标为依据,包括体质教学思想、运动技术教学思想、健康(含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和奥林匹克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