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教学《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角色转换的方式,即由学生当老师,老师从旁指导,学生自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看云识天气》是一篇内容浅显、生动有趣的科学小品,让学生自教,他们定能完成好任务。当然,教师在增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自己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说,教师一定要按照“大纲”的  相似文献   

2.
一天,听初一的语文公开课《看云识天气》,看到有老师来听课,孩子们显得兴奋而激动。当同学们认真地朗读完课文后,教师提问道:“文中提到了哪几种看云识天气的方法?请同学们举手回答。”很多孩子都迅速地举起了手。“好,现在我就抽一位同学起来回答,其它的同学仔细听,我们大家一起来看这位同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节校际间的交流研讨课。《看云识天气》是一篇多次入选教材的说明文。由于人们对“说明文”这种文体的提法提出了质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此采取了回避的策略,将《看云识天气》这类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归入到“科技作品”,人教版语文新教材将其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学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如何教好这篇文章,使学生一方面真正有所得,另一方面还能产生学习此类文章的兴趣,我颇费了一番思量。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语文教师,要讲究“讲课”艺术,要注重教学实效,就必须做到“四忌”: 一忌口若悬河,“满堂灌”。 语文老师不能因循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接收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没有突出“主体”地位,主动意识,创新思维和实用操作等,不注重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技巧,不重视教学方法的灵活变动,这是不可取的。上课一开始,老师从释题到简介作者作品、范读课文、分析结构、总结主题等,滔滔不绝地讲,不是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而成了“肢解课文”的“刽子手”,老师成了“主体”,学生成了听众,毫无自由支配时间。如教《看云识天气》一文,老师从云与天气  相似文献   

5.
(一)纵观中学各册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可以发现它涉及的知识面是极为广泛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至宏观,小至微观,生化数理,声光电热,可谓包罗万象,令人目不暇接,眼界大开。请看:《大自然的语言》《看云识天气》涉及物候学、气  相似文献   

6.
比喻就是打比方。那么,学生把《看云识天气》中“天上的云……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峰峦……”的说明方法答成“比喻”,对不对呢?一  相似文献   

7.
《看云识天气》第三段中有一个词值得商榷:“如果卷云成群结队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此句中的“粼波”应为“鳞波”。 首先,从语境看,这句话的说明对象是卷积云。  相似文献   

8.
毛丽新同学问:《看云识天气》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那么课文中讲了哪几种云?怎样根据云来识别天气呢?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楚。首先说明看云可以识别天气。说:“云是天上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  相似文献   

9.
陈恺同学问:“《看云识天气》一文中,说明云和天气之间的关系时,为什么主要采用分类别、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而不采用别的说明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是由说明对象的特点及说明的内容决定的。本文具体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以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着重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云的变化姿态万千,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进行描述说明比较方便,而云的变化又与天气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便于读者了解二者的内在联系,采用分类说明的方法比较恰当。  相似文献   

10.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属于事理说明文。“看”是观察的意思 ,“识”是辨别的意思。这一标题简洁、明确 ,高度地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文章不仅要写云 ,而且更要写出云和天气的关系。阅读文章时 ,如果我们能按照题意考虑文章的内容 ,就能做到高屋见瓴 ,心中有数。一、分门别类 ,清晰地说明事物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云”,云的特征是“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如何把大自然的这一特点和天气之间的关系介绍清楚呢 ?这是至关重要的 ,而这一部分也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写…  相似文献   

11.
单元分析: 本单元的五篇说明文(《蜘蛛》、《中国石拱桥》、《核舟记》、《蛇岛》、《看云识天气》)写法各有特点,又不乏共同之处:细致、准确地表达事物的特征,合理安排顺序,恰当选择说明方法,并以准确的语言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2.
设计一【思路综述】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些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和知识。云与天气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但作者却把它说得浅显易懂、生动活泼,主要原因在于采用了分类别和打比喻的说明方法,语言准确、生动。由此可以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课前要求学生在预习中熟读课文,绘制云与天气变化的对应表格,写观察日记,并进一步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谚语。教学时把课堂搬到室外(便于看云,利于教学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读”到的、“写”到的、“看”到的进行比照,了解“看云识天气”的知识,学习说明的方法,体悟文章的语言。【教学简…  相似文献   

13.
<正>在减负增效的教育大背景下,学案教学如何回归语文本真?如何用学语文的视角去解读文本?如何用学案的方式学出浓浓的语文味?我们语文教师应注意以下方面:一、设计有语文味的学案(一)学习目标尽显语文味课文归根结底是我们用来教给学生听、说、读、写方法,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工具。我们在拿到一篇课文后,应该想方设法寻找出课文中可以作为训练的点,并把这些训练点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和重点。有的老师在教《看云识天气》一文时,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天气  相似文献   

14.
满怀着梦幻我步入金色的十月,满怀着希望我来到美丽的花坪,满怀着轻松我漫步于2007年建始县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满怀着好心情我走进了石述会老师的竞赛课堂,她执教的《看云识天气》成为这次赛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5.
贵刊今年第9期刊有《“朝霞在西”“晚霞在东”有误》一,章认定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看云识天气》中“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的说明有误。以为只能是“朝霞在东”、“晚霞在西”。  相似文献   

16.
谭妙蓉 《师道》2005,(4):30-30
又是下午第一节课,教室里弥漫着一股慵懒的味道。下午第一节课学生精神状态大多不好,虽然我有心理准备,在备课时尽可能地把课设计得活泼一些,可是这节课我要讲的是《看云识天气》的语言特点。说明,在学生看来是最无趣的,而“语言特点”则恐怕是无趣中的无趣了。  相似文献   

17.
牛银安 《辅导员》2010,(6):14-14
一次到学校去听课,一连听了两节,一节是《看云识天气》,一节是《泉》,两位老师用的都是阅读教学“四步法”——审题目、悟主题、看选材、找特点,但各有千秋,殊途同归,使我产生了许多感悟。  相似文献   

18.
本单元四篇课文:《地球是圆的吗》、《看云识天气》、《苏州园林》、《核舟记》。本单元是本册书的第三个纯说明文单元。学生们对说明文的结构、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说明文的语言特点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教学本单元时,教师可从单元教学重点出发,对整个单元宏观掌握,引导学生对四篇课文进行联篇比较阅读,找出它们在说明文文体特征几个方面的异同点,从而巩固所学的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相似文献   

19.
自学重点了解用比喻、分类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点。自学步骤1、根据下列提示语言来划分本文各个部分:①说明为什么看云可以识天气,指出“云就象是天气的招牌。”( )②具体说明云的变化同天气的关系,指出观察云可以预测天气.( )③说明看云识天气的重要意义,指出要学会看云识天气,就要虚心学习、留心观察,反复实践,掌握规律.( )  相似文献   

20.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典型的科学说明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说明语言规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中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说明文。编者刘真福老师曾引用《文心雕龙》里“童子雕琢,必先雅制”来阐述选编本文的意图。这足以告诫我们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这“第一课”。本文的教学目标应该达到以下三点:一是感受和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培养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意识;二是学会准确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三是学习以简短的语言概括全篇和段落的内容要点。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