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通过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及学习者自身因素多层次的高度整合,课程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呈现为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优化形式,使内容设计表现出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及时代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通过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及学习者自身因素多层次的高度整合,课程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呈现为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优化形式,使内容设计表现出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及时代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为德育课程的建设和实施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多样化的方式和途径,但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信息技术与德育课程的整合过程中,要注意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课程建设为中心,防止纯业务化和纯技术化的倾向,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手段,优化德育过程,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德育课程的良性整合。  相似文献   

4.
校本德育课程是立足于学校实际,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的心理品质和人格为主要目标,以教材的处理与开发、活动的设计与实践、资源的挖掘与整合等为主要途径的校本课程。探索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设计、规划学校的德育课程。借助多种载体和途径,推进校本德育课程的实施。加强规范与整合,构建校本德育课程实施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5.
学校一切德育活动都可以成为品德课堂的补充和拓展内容。品德老师要善于挖掘本校德育特色资源,把少先队活动、德育校本课程、党建活动等方面内容加以整合,进行合理利用,丰富品德学科内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6.
隐性德育课程是军校开展德育工作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按其存在形态可分为自然一物质环境和精神一文化环境两种类型。对军校隐性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建立在深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为了适应当下学员主体意识增强、学员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以及军校实施主体性德育的要求。由于隐性德育课程强调“隐”这一特征,使其开发和控制更具操作性。在隐性德育课程开发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谨遵无灌输原则、方向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充分挖掘学校各个方面内含的隐性德育资源。  相似文献   

7.
德育新视界:大德育观与潜在课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潜在课程理论为德育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作为一种德育策略,它意在整合、设计诸多德育因素,强调与显性课程的“兼容”与“渗透”,并力图用大德育观统摄“显性”和“潜在”两种德育资源,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8.
隐性德育课程是军校开展德育工作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按其存在形态可分为自然—物质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两种类型。对军校隐性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建立在深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为了适应当下学员主体意识增强、学员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以及军校实施主体性德育的要求。由于隐性德育课程强调"隐"这一特征,使其开发和控制更具操作性。在隐性德育课程开发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谨遵无灌输原则、方向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充分挖掘学校各个方面内含的隐性德育资源。  相似文献   

9.
国家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但是,将这门课仅仅当作一门课程来对待,会导致这门课在学校宏观德育建设中的缺位,影响其育人效果的取得,并容易造成校本德育课程对国家德育课程的僭越.这同时也不利于这门课程目标的落实,不利于多学科内容的整合,也不利于国家德育课程的实施.为此,需要在观念层面明确国家德育课程的德育地位;在体制上搭建教学部门与德育管理部门的联动机制;在行动层面处理好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一与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加强德育课程实践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学校应结合社会实践、实训实习、技能竞赛、社团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等开展德育课程实践教学。面对多种资源,整合成为关键。只有科学合理地整合,才能汇集资源优势,形成德育合力,加强实践教学成效。  相似文献   

11.
加强德育课程实践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学校应结合社会实践、实训实习、技能竞赛、社团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等开展德育课程实践教学。面对多种资源,整合成为关键。只有科学合理地整合,才能汇集资源优势,形成德育合力,加强实践教学成效。  相似文献   

12.
德育课程是德育活动的基本载体。改革德育课程,选择德育课程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践德育价值的首要出发点。德育课程改革通过学科德育课程表达或嵌入德育价值,以隐性德育课程渗透德育价值,用校本德育课程传达德育价值,是未来德育实践新价值观的基本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13.
德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培养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阵地,将德育课程理念贯穿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之中,并以校本课程作为载体组织开展各项活动,是一种德育与课程共创、育人和求知双赢的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在"寻弊求真、过程求实"两个方面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4.
张继成 《教师》2011,(22):10-11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提升德育渗透力,增强德育的有效性,是每位学科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挖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素进行德育"渗透"是提升渗透力,增强德育有效性的主要手段。本文从有效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校本课程资源、社区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等途径入手并强调教师在这一过程应做到"敏、勤、恒、导",从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提升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德育渗透力,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隐性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当前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按照课程的类别,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可以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数学等自然科学课程和活动课程三大类。教师要充分开发利用这三类课程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资源和理想信念教育资源等德育因素,使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其巨大的德育价值。  相似文献   

16.
隐性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当前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按照课程的类别,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可以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学等自然科学课程和活动课程三大类.教师要充分开发利用这三类课程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资源和理想信念教育资源等德育因素,使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其巨大...  相似文献   

17.
高校德育课程难上这是很多高校德育教师的共识,师范院校的德育课堂也处境尴尬.在小学教育专业《德育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自己讲授道德小故事、集体讨论学习、加强案例教学等一系列尝试,促进师范院校德育课程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提升德育渗透力,增强德育的有效性,是每位学科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挖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素进行德育渗透是提升渗透力,增强德育有效性的主要手段。本文从有效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校本课程资源、社区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等途径入手并强调教师在这一过程应做到敏、勤、恒、导,从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提升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德育渗透力,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课程是教育的主要形式。德育能否取得实效,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了德育全过程。德育课程化的构建,进一步明确、具体化了德育内涵,统筹了学校内外的德育资源,让学生从中学习并养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的态度、习惯和行为,保障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山东省泰安市第二中学在对德育课程进行整合的过程中,按照学生的认知层面、行为层面、自觉层面、内化层面,结合文化影响、渗透教育、活动课程,使学生上升到自觉的知行统一的层面。  相似文献   

20.
王慧 《教师》2019,(10):21-21
要提高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在知、情、意、行方面的能力得到综合提升,真正实现从认知到情感、意志、行为的转化,文章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让生活资源成为德育课程课堂教学的发动机,把德育课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建立“激励”“监督”双机制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真正告别不良习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