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古代汉语课程以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为正式教材,以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讲授纲要》为辅助教材。后者在文选《孟子·许行》一文的补注中有两条修辞分析,我们认为这两条修辞分析及有关训释均不妥当,兹列愚见于下,以求正于大方之家。一 《孟子·许行》:“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人。” 《古代汉语》郭本对此句未从修辞角度注释,《古代汉语讲授纲要》的补注分析此句“是一个并列的二重复句,由两个因果复  相似文献   

2.
现在比较流行的,尤以郭锡良、唐作藩等编著,王力、林焘校订,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大学《古代汉语》教本,一般都把《左传·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的两个“而”当作连接偏正结构(状中)(见郭·唐本《古代汉语》上册337页)的连词。本人认为:这个句子中的两个“而”是用在主谓结构里,连接主语和谓语的连词。要说明这一问题,我们先来看看整个句子的结构。首先,从“一鼓作气”的结构谈起。“一鼓作气”是一个大的主谓结构,其中主语“一鼓”是个动词性的偏正词组,谓语部分是个小的述宾词组。主谓间,谓语对主语“第一次击鼓”的情况加以陈述。接着,我们再来看“再而衰”的结构。“再而  相似文献   

3.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和郭锡良等五位先生编著的《古代汉语》,是当前高校使用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古汉语课程教材。笔者发现两个版本教材的相关文选注释内容,尚有可进一步完善之处。文章选取两教材中相关文选六例注释差异进行训诂分析,并试以补正。  相似文献   

4.
“与”、“及”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两个并列连词,二者在连接作用和与其他词的组合关系两方面的不同可以归为一点:“与”表示一种共同的语法意义,连接的各并列项多平等并立,且关系相对紧密;“及”的语法意义是链条性的,连接的各并列项多存在某种次序、关系相对松散。  相似文献   

5.
郭锡良、李玲璞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其文选部分个别注释有不确之处,本文拟就“极”、“故”、“鼓行”、“何可当”等几处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6.
由《列子·汤问》节选来的《愚公移山》,是中学生熟知的篇目。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和朱振家主编的《古代汉语》,皆以此为文选篇目。但是,由于可想而知的原因,人们忽视了对“山北”一词的诠释,对“何苦”的解释也欠妥贴。  相似文献   

7.
《水浒传》中并列连词有“并、和、与、共、同、及”等六个。这些并列连词在分布和用法上存在明显差异:“和、并、与”使用频率很高,尤其是“和”、“并”,竟占总用量的78%强,而“共、同、及”则使用频率较低。除了“并”的用法比较复杂外,其他并列连词的用法均显得比较单一。这些并列连词还可以连用,有的甚至可以组合在一起使用。  相似文献   

8.
郭锡良等人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在编写体例、文选注释等方面有一些不足和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英语中的 and 是并列连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它可连接语法上同类的名词、数词、形容词、动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并列或附加关系等,英语初学者常用汉语把它译为“和”、“与”、以及“而且”等。其实在实际使用中,and 所表示的意义远远超出“和”或“而且”等释义。连接词 and 在以下情况中的意义各异,它虽然起着并列连词的作用,但是汉语并非都应译成“和”或  相似文献   

10.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学科将采用新的教材,这套上下两册、九十余万字的《古代汉语》由北京大学郭锡良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李玲璞教授主编,语文出版社出版。新教材在“序”中指出:“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无不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确实,“古代汉语”教材建设也不例外。1958年,王力先生首创文选、通论、常用词三结合体例,率领一部分高校教师,筚路蓝缕,编写了四册本的《古代汉语》教材。自此以后,各种各样的“古代汉语”教材陆续出版了几十种,而其中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1.
目前连词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但“和”的研究则令人瞩目。早期“和”的研究,侧重于应用和规范化,体现在“和”的连、介分工,“和”与“或”的意义区别上。随后转向对“和”的连接成分的探索。各派分歧主要集中在“和”连接动词(词组)与形容词(词组)时要有什么样的限制条件上。此时期的研究方法偏重于一般形式上的描写,对连接成分的意义类型注意不够。八十年代,则从语义、结构关系等角度深入研究了“和”的连接功能。此外,对多叠并列成分最后两项用“和”的来源及多叠并列成分连用两个“和”的发展前景等问题,各家亦有不少异议,究其原因还是在于缺乏大量的语言材料作依据。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一、对连词“和”的来源及与他类词区别的研究;二、对连词“和”连接成分的研究;三、对连词“和”在多叠并列成分中的运用的研究;就连词“和”研究的状况进行了考察。在文章第四部分提出今后研究中需注意的若干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术界对汉语连词研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文言文中的“故”字,有作名词用、作形容词用、作代词用、作副词用等多种情况。它作连词用时,中学语文教材、一般语文工具书和古文选注本大都释为“所以”、“因此”。实际上,这一个义项并不能概括连词“故”的各种常见用法。在古代作品,特别是先秦时期的文章中,连词“故”出现得相当频繁,在不少情况下这个“故”字不能解释为“所以”、“因此”。中学教材中选自《孙子》的《谋攻》(高中语文第三册)用了八个连词“故”和一个“是故”。节选自《荀子》的《劝学》(高中语文第二册)用了两个连词“故”。节选自《吕  相似文献   

13.
《醒世姻缘传》是研究明末清初语言的重要语料。考察该书的并列连词使用情况即可窥视出明末清初山东方言中并列连词的历史风貌。此期山东方言的并列连词没有明确的分工,仍处于大量涌现的时期,"和"、"合"并存。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中的多项并列词语,是由语法地位平等、结构基本相同的三个或三个以上部分组成的。多项并列词语之间通常用顿号隔开,也可以用顿号和连词“和”连接;但有时需要错杂使用顿号、逗号与连词“和”。本文拟对这方面的用法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以及”,连词,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在长句子中使用“以及”,难免照顾不周。有些并不“并列”的词语也被连接起来,或者几个词语虽有并列关系,却与句中的总括性词语发生矛盾,影响了表达的准确。例如:  相似文献   

16.
郭本《古代汉语》注释疏误例说于智荣郭锡良等先生编著的《古代汉语》(修订本)①是目最受欢迎的教材,教材在文选、古汉语常识和常用词的编排方面都极有特色。教材对文选的注释也极通俗、简明、准确。但金无足赤,教材虽经修订改正了一些错误.但在词语的注释、通假字的...  相似文献   

17.
<正>古代汉语中的连词“而”和“以”,有时用法相同,但两个词是有很大差别的,现分述如下.作为连词,“而”的使用范围要比“以”广得多.连词“而”不但可以连接词与词,短语与词,短语与短语,而且可以连接句子、句群,使单句构成复句,复句构成句群,句群构成层次段落,这在经典中是随处可见的.  相似文献   

18.
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教材,充分吸取了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的优点,并在编排体例,文章选择、注释内容等方面都有所更新。它是教育部指定的电大古代汉语教科书,也被许多高校采用为古代汉语课的教材,影响很大,颇受欢迎。但文选的注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有一些已有人指正(散见于与之配套的《古代汉语讲授纲要》及其它古汉语专著和论文中)。笔者在学习和使用这套教材时,亦时有疑义,今整理若干条如下,以求教于编者及同行。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用郭锡良等《古代汉语》教学的基础上.对“文选” 注释中“曾”、“从’、“问讯”、“以”、“贵游”“明诏大号”“全之”“以”“御”“戎”“公”“时时”“解”“为之”“以”、“共止”、“极”、“办、 决”,进行了重新诠释.  相似文献   

20.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自学释要(下)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郑振峰(二)连词“以”常见的用法有以下五种;①连接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前后两项有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排山记》)②连接动词,表示前后两项的连续和承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