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重庆国民政府为应对日伪对南洋华侨的蛊惑性宣传,同时为给政府各部门在南洋和华侨方面的决策提供参考意见、方案和依据,于1942年设立南洋研究所,开展南洋和华侨诸问题的研究。研究所制定了庞大的研究纲领,但是主事者安插亲信、内部矛盾尖锐、研究条件有限等因素,导致整体成效不佳,开办三年后被撤销。研究所出版《新南洋季刊》两期,刊载研究南洋的理论方法、介绍南洋史地、民族研究、华侨研究、经济研究等论文,对普及南洋知识、推动南洋研究做出了一定贡献,在揭露日本侵略南洋图谋和行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辛亥革命史上,研究孙中山与华侨的章很多,而研究黄兴与华侨的章却未见,其实,黄兴在1906-1911年发动粤、桂、滇6次起义,与南洋华侨有密切的联系。黄兴为革命四下南洋,南洋华侨从经济、人力、善后安置工作三方面对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黄兴对南洋华侨所作贡献作出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清代民人出国原因,详细论述了晚清政府对出国华侨态度的重大变化,以南洋和美洲为例阐述了晚清政府遣使设领保护华侨的过程及努力,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前南洋华侨的政治立场各异,革命后渐趋一致,各类侨团组织和华侨各阶层均成为辛亥纪念的主体.侨众重视仪式在激发民族精神方面的作用,辛亥庆典在兼具大众娱乐色彩的同时亦不失国家意识,包含大量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元素.华侨精英则以辛亥为切入点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提出自己的救国主张,并号召华侨团结奋发,共同致力于祖国的和平与繁荣事业.南洋华侨的辛亥纪念活动,传承和发扬了辛亥精神,激发了侨胞的爱国热忱,增强了其凝聚力,在强化华侨民族主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后华侨对抗日战争的大力支援埋下了伏笔.同时,辛亥纪念也反映出20世纪前期南洋华人社会渴望挽救国内危机、促使祖国强大的心理趋向,是为民族主义加强的表现,两者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对于拥有悠久文明史且极其重视教育及文明教化的中华民族而言,语言传承是伴随其移居异域必然会出现的一项重要活动。南洋华侨关于祖语传承的相关论述与实践,可以从应变与植根两个方面考察。应变是流动触发的重新选择,植根是面对变化的本源性坚守。今天祖语研究的诸多核心话题,南洋华语文献均有触及。南洋华侨的祖语传承意识与理念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研究、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6.
关于缅甸华侨的最早记载,似只能追溯到元代,即十三世纪末。到了明代,南洋航路已开,我国人民到缅甸者逐渐增多。至清代,不仅缅甸华侨人数又有增加,而且在缅甸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也越来越大。 (一)清代缅甸华侨增进了“胞波”情谊 十七世纪中,明、清政府更迭的内战曾出现向海外移民的高潮。清朝政府对人民的反抗所采取的严厉措施,更使人民流向海外。为了切断对郑成功的接济,满清政府恫吓广东、福建等地同情郑成功的人民,烧毁这些地区的村庄,收割他们的庄稼,迫使他们流入缅甸和东  相似文献   

7.
作者依据在哈佛-燕京图书馆发现的国立中正大学《南洋》季刊创刊号,首先对其版式和基本内容加以介绍,继而考察中正大学的华侨学生概况,并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南洋"状况,说明地处"内地"和"后方"的中正大学所以会有华侨学生,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南洋"全部被日军占领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有密切关系,并由此来体会《南洋》季刊中作者们的思乡之情和抗敌决心。作者还根据一些文献和网络资料线索,对中正大学南洋校友的去向和身后之事加以初步考证,借以唤起对这批老校友的寻踪和尊重。  相似文献   

8.
晚清时期华侨教育的发展分3个时期:19世纪70年代以前为华侨自发办学时期,该时期清廷在华侨教育上毫无政策可言;19世纪70年代起到19世纪末为部分清廷官员推进华侨教育的发展时期,该时期清政府的侨务政策发生缓慢变化,对华侨教育问题也渐渐重视起来;20世纪初至清末为华侨自觉创设新式华侨学校的华侨教育大发展时期,该时期清政府采取鼓励国内教员到海外任教、设劝学所、派视学员、制定华侨学堂规则、创立暨南学堂、推行“新政“广揽华侨人才等措施,使得华侨教育出现第一次兴学高潮.尽管晚清时期,清政府是在其思想、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利益驱动下才采取措施推进了华侨教育的,但是从客观上讲,这对华侨教育政策的转变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南洋市场的开拓与近代中国工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出口对象国的不同,于我国工业化的影响程度也各不相同。南洋作为华侨集中之地,实业家加紧对南洋市场开拓,取得了很大的海外市场份额,对我国出口加工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化过程影响巨大;但国货生产在利用华侨优势获取经济利益时也滋生了一些负面因素,这制约了中国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作家笔下有许多描写“南洋”风景的篇章,其中以“南洋”风侯、“南洋”山水与“南洋”森林的描写较为突出.“南洋”风候中的“热”、“雨”表征,“南洋”山水中的火山、岛海及内河景观,“南洋”森林描写中蕴涵的哀民、逃难与猪仔作工艰险之历史关联域,一方面展现了“南洋”独异的风景情姿,另一方面也传达了不同作家灵智思考中的不同文化情思寄注,从而在“风景”的层面超载本色“风景”直达文化“风景”的深度意涵.  相似文献   

11.
华侨实业家张振勋较早取得清政府官衔,积极响应其在海外的招商引资和募捐赈灾活动。他通过盛宣怀向李鸿章反映南洋荷属殖民地华侨所受"苛虐",请求速设领事保护侨胞权益,李因此命盛与荷兰政府作了一定交涉。与清政府的交往对张振勋的事业发展有很大影响,他成为晚清华侨中获得中国政府最高官衔者。  相似文献   

12.
《甘肃教育》2008,(15):F0004-F0004
南洋理工大学是新加坡著名的高等学府。其前身为1955年成立的南洋大学,当时也是东南亚第一所中文大学,校址“云南园”位于西部的裕廊,由新加坡福建会馆捐赠。上世纪后期,为适应急速腾飞的新加坡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工程专业人才,1981年成立了南洋理工学院,1991年南洋理工学院与国立教育学院合并重组后更名为南洋理工大学。  相似文献   

13.
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东三省秉承清政府实行“新政”的精神,开始官制改革,黑龙江省开始对行政官制、司法官制、地方官制进行改革。这次官制改革影响深远,特别是行政官制的改革不仅有利于对黑龙江的行政管理,而且揭开了黑龙江行政区域近代化的序幕。  相似文献   

14.
<正>在近代史中,南洋华侨教育一直与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近代南洋华侨教育的研究,有利于加强华侨社会与祖国之间的联系,对于形成并保持民族精神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吴明罡对南洋报刊等大量原始文献进行分析,从社会学、教育学、文化学以及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南洋华侨教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写成了《近代南洋华侨教育研究》一书。  相似文献   

15.
十九世纪末期,随着大量中国女性移居南洋各地,新加坡华侨女性人口开始大幅度增长,达到了相当规模。但是,华侨妇女社会地位低下,一直是男人和家庭的附庸。辛亥革命前夕,流亡到新加坡的中国革命党人及华侨中的先进分子决心改变华侨妇女的生活状况,大力发展华侨妇女教育,拟从根本上解决或遏止歧视华侨妇女等多种社会问题。新加坡女子教育由是而起,到1911年后,新加坡华侨女子教育日渐繁荣,为提高新加坡乃至整个南洋地区华侨妇女的生活水准、社会地位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1909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同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以奕匡力、李鸿章(李死后,由袁世凯补任)、荣禄为大臣,刘坤一、张之洞为参赞,主持“新政”机关的事务。“新政”的主要内容是调整官制、整顿吏治、改定刑律、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为适应“新政”的需要,清政府开始大规模派遣留学生。这一时期派遣国主要是日本,同时也向欧洲派遣一定数量的留学生。 1902年,清政府正式饬令各省选  相似文献   

17.
略论客家人在东南亚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着重从四方面论述客家人移居东南亚国家700多年的历史地位,以及其在各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首先阐述客家人是南洋各地开埠的元勋功臣。它通过罗芳伯在印尼创办“兰芳公司”、叶亚莱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开埠、李光耀在新加玻民族独立和建国所起的作用等事实,说明客家华侨华人在东南亚开埠立下的殊功。其次简论客家人是发展繁荣南洋经济的支柱。在开发地下、地上资源和引进外资技术,促进南洋经济发展与繁荣担当重要角色。再次简议客家人是向南洋传播中华文化的旗手。最后略谈客家人与东南亚各国各族人民一起,改变了南洋面貌。  相似文献   

18.
龙岩地区人民从明清时期开始较大规模往南洋谋生,但历经数个世纪,移民大多不愿意在南洋当地落地生根,而是将自己定位为总要叶落归根的侨居者。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男人只身往洋,女人留祖地持家;二是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三是侨居地时有排华事件。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起,龙岩籍华侨落地生根观念逐步取代叶落归根观念。其原因也主要有三:一是飘洋过海,路途遥远;二是已成家立业,携家挈口;三是南洋殖民地独立,国家不承认双重国籍。于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侨居马来西亚的龙岩籍华侨大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当地落地生根,并进一步融入当地社会,成为多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为其新的多元民族国家服务和贡献,扮演着与其他民族和谐相处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考察解读校名更易的具体过程与内在根源,可以窥见我国现代教育诞生和成长的特殊轨迹。南洋公学(1896-1905)是盛宣怀倾注心力最多、办学成绩最突出的一所学堂,其校名数经变更。在现代教育起步之初,以盛宣怀为代表的绅商阶层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其创办的南洋公学借鉴西方,定名"公学",采取由工商实业出资支持的"公学"发展模式。然而,当时中国社会还远未形成成熟稳定的工商阶层,而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主导社会的传统却异常发达,"公学"办学模式注定缺乏可持续性。在晚清政府主持学制改革后,"公学"模式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转而融入到由国家政府主导的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滚滚洪流之中。  相似文献   

20.
1945—1949年国共内战期间,南洋华侨以辛亥纪念为契机,以辛亥历史为载体表达其反对分裂、渴望和平的政治主张。华侨总体上持中间立场,能够进行理性思考和判断,最终作出正确的抉择。其间华侨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情感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