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丰子恺的儿童题材散文与顺应时代主要潮流的大多数文艺作品不同。他的散文不再将儿童作为某种特定的文化符号,而是致力于对儿童的还原,表达对儿童的挚爱以及对儿童世界的景仰。丰子恺的儿童题材散文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独特的童真世界,显示出一位伟大艺术家的独立品格。  相似文献   

2.
汪清 《课外阅读》2011,(6):131-131
丰子恺是中国漫画的创始者,创作题材广泛,涵盖了儿童教育、生活、社会等方面,其中儿童的题材占了丰子恺漫画一大部分,他的儿童画充满童真童趣,描画出可爱、天真又具有创造性的孩子们,充分体现了他的儿童观和他的思想修养境界。  相似文献   

3.
丰子恺散文在中国现代散文中独具特色,究其原因在于其艺术创作与对童真的追求、对佛理与艺术的探求密不可分,其中又以"童心"为最根本之要素.丰子恺屡屡自称"儿童崇拜者"、"老儿童",因此应从童真之心入手分析其散文创作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丰子恺对童真的向往深受佛禅追究本性本心的感染,继而与他作为"现代最象艺术家的艺术家"对艺术"真"的追求相契合,最终形成其散文真淳自然的艺术风格及真即善即美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4.
艺术家的丰子恺已为人熟知,儿童崇拜者的丰子恺,少有人论及。可以从丰子恺的儿童教育观及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两个方面,阐述丰子恺作为一个儿童崇拜者在儿童教育领域的影响和地位。  相似文献   

5.
丰子恺的散文往往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于不知不觉间流露出作者的心性和情感。他在创作散文时心态淡泊、自然、平和,善于以儿童的心境去品味人生的欢乐,以儿童的心理去审视社会的丑恶,以儿童的心灵去超越人生的痛苦。他的早期散文充满童心、童真与童趣,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追求的是一种自然朴素、宁静纯真之美。这既是他本人的心灵天性使然,也是他刻意追求的结果。他的散文具有独特的风格与品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介绍了丰子恺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丰子恺立足于儿童个体的差异性,以儿童本性的把握作为构筑儿童美术想像空间教育的基础.他尊重儿童,将童心的培养视为儿童教育乃至艺术教育上的要点.他认为小中能见大,弦外有余音,提倡儿童趣味本位生活,强调趣味的"艺术教育".  相似文献   

7.
丰子恺儿童散文中流露出明显的原始主义倾向,体现为:一是推崇具有原始人格的儿童,反思成人的异化,二是描摹具有原始意味的理想世界;这是丰子恺探索应对人生“无常”的一种方式,其中,也反映出丰子恺对儿童社会化的悲观体认。  相似文献   

8.
丰子恺与儿童相关的文学创作是其散文创作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在丰子恺研究及其散文研究中持续受到关注。丰子恺的"儿童文"可分为"写儿童"和"为儿童而写"两个内在层次。目前这部分的研究呈现出以下三个趋势和特点:儿童题材散文与儿童散文研究存在跛足现象、儿童文学创作各类作品体裁的深入研究和从童真的分析到发现真童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民国老教材近来备受出版界关注,与《民国小学生作文》同期出版的还有青年出版社的《老开明国语读本全系列》,这是一套1932年出版,叶圣陶编写、丰子恺绘制插图的民国小学启蒙教材,包括《幼童国语读本》、《儿童国语读本》、《少年国语读本》,初小八册、高小四册,共四百四十篇课文。这套教材的特点是以儿童的思维、语境编写,把生活的哲理、常识潜移默化地融入生活场景里,没有一句说教。  相似文献   

10.
丰子恺自称"儿童的崇拜者",其儿童美术教育思想充盈着尊重和欣赏。丰子恺对儿童生活的洞察,自身"回归儿童"的情怀",俯身评价儿童"的姿态使其教育思想内涵丰富且独树一帜。其理念、作品及教育实践中所彰显的对儿童的引领方式和意义历久弥新,对当下的儿童美术教育改革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文学艺术史上,丰子恺高扬儿童崇拜的大旗。他的童心观的内涵有二:去伪存真、"真"为核心;善为基础、真善统一。前者又包括两层涵义:自然之性与真率之趣。自然之性是"真"的本质特征和理念形态,真率之趣是"真"的外在表现和践履形态,二者互相诠释,统一于主体的"人"。后者则显示出丰子恺在本体论和价值论上坚持真善统一,在动机上欲以启蒙价值观立五四"新人"。  相似文献   

12.
从表面上看,丰子恺“中国美术优胜论”的提出,只是基于世界范围内艺术发展的“表现主义”趋向(中国化)的客观事实。然而这种“客观性”基础乃是丰氏本人架构起来的。在他的艺术思想中,印象派以后西洋美术的演进趋势,一方面是科学主义的凸显,另一面同时也是作者主体意识不断强化的过程,即所谓朝着“表现的艺术”迈进的过程。这使他敏感地意识到了科学对艺术的入侵。正由于此,出于对艺术独立地位的维护,他刻意“遗忘”了印象派以后西洋美术的科学主义特性,而竭力张扬了它的“表现主义”倾向,并将这种“表现主义艺术”与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在理论的层面沟通起来。丰子恺“中国美术优胜论”的提出,实际上负有一种遏止科学实用精神、维护艺术独立地位的使命,并且和当时中国“立人”的时代主题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3.
丰子恺作为一个新文学作家,他的散文创作呈现出一种儒佛兼容的文化个性。这种文化个性的形成是他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佛学和儒学的主动吸纳和自觉建设的结果。经历了探究生命本源,确证生命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过程,丰子恺最终选择用一种艺术的心态去感悟生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人生观和艺术观。  相似文献   

14.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散文家,其文画之间有着广泛的交融和渗透.从选材、立意、风格、艺术境界等方面探讨丰子恺的漫画艺术对其散文创作的影响,不仅可以更好地领略丰子恺散文丰富的意蕴,而且会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愉悦和艺术启迪.  相似文献   

15.
丰子恺美学思想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西方近现代美学思想的融合,且他始终以人作为自己的终极关怀目标。但丰子恺对传统文化缺乏批判、革新精神,并且作为艺术教育实践家的他总是把艺术的社会美育功能过于夸大。这里既有个人因素,也有时代环境影响。丰子恺美学思想给我们当代美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丰子恺是一个大众文艺的热心提倡者。在20世纪30年代“左联”发起的文艺大众化运动中,他虽然没有发表多少文章参加讨论,但从20年代起到抗战初期,他不但在理论上积极提倡,而且在漫画和随笔的创作中实践着文艺大众化。由于丰子恺同“左联”距离较远,其思想体系、文艺观点同大多数左翼作家有较大区别,也由于他关于文艺大众化的理论和实践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一向不为人们所注意。研究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历史,不应遗忘丰子恺。  相似文献   

17.
集画家、文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于一身的丰子恺先生,在艺术教育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理念,并以普及艺术教育为己任。在地理科学教学中,传承和创新丰子恺的艺术教育思想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8.
每所高校的历史都有它的灵魂人物,这些人物成为高校的精神风尚,为它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价值源泉。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了"艺术兴学"的办学特色,这与校史上的核心人物之一丰子恺密不可分,充分发掘和运用丰子恺留下的精神遗产,为本校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注入情感培养,不仅能使大师精神星火相传,更能使学生通过对大师的情感体验,得到心灵上的升华。  相似文献   

19.
丰子恺对中国20世纪艺术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现实人生的关注是丰子恺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观中的一大特点,本文从分析丰子恺艺术观中关注现实人生的特点入手,寻求其背后的原因,确立丰子恺关注现实人生的艺术观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