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随着自然科学研究模式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渗透,同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历程相似,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发展也大致经历了传统思辨式研究向实证研究范式的转化。从传统思辨式研究向实证研究范式转化的应用语言学研究,经历了量化研究、质性研究与混合研究三个发展阶段。如果说量化研究范式的基础可以概括为实证-后实证主义,质性研究范式的基础可以归纳为建构-解释主义,那么混合研究范式的基础则可以概括为实用主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科学研究正经历着从实证主义向建构主义的范式变迁.特殊教育研究长期以来较好地坚持了科学实证主义的传统,但新的范式的接受和应用较慢.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了质的研究范式与特殊教育研究之间的关系,从价值追求、实践和理论发展三个方面提出当今特殊教育的发展需要质的研究方法;认为特殊教育的研究应该走向多元的研究范式,即在坚守实证科学精神的同时,纳入建构与人文主义的情怀,在进一步规范逻辑验证性质的量的研究的过程中,加强对归纳探索性质的质的研究范式的探索与运用.文章最后倡议:特殊教育研究者积极转变研究范式,加强行动研究、叙事研究和个案研究等质的方法的运用,藉此丰富特殊教育的实践,探索丰富多彩的、具有本土化特征的特殊教育理论与模式.  相似文献   

3.
我国早期的行动研究具有实证主义的倾向,认为行动研究的目的是探究普遍的教育规律,以教育实验的方式进行,强调实验过程对条件的控制,只有极少数教师参与行动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行动研究一方面仍遵循实证主义的"假设—验证"模式,另一方面也具备了解释主义的精神,即在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由此理解情境化的教育实践;进入21世纪,我国的行动研究更是坚持解释主义的立场,并出现"草根化"的趋势。行动研究不再被认为是单纯的解决问题的工具,而是教师将他人理论转化为个人理论,再转化为教学行为,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社会学对研究范式的界定,从研究范式产生的背景、研究目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以及研究者价值观等方面分析比较教育研究的实证主义研究范式、解释主义研究范式、批判理论研究范式、后现代主义研究范式、混合研究范式和思辨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5.
比较教育的研究范式是在批判传统研究范式的同时产生新的研究范式,包括历史主义的研究范式、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质性研究范式和多元研究范式。探讨这些研究范式的不断批判和超越,目的是改变比较教育研究者单一的线性思维方式,提倡批判的、综合的研究范式思维,使比较教育的研究更加全面、深化,促进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英国比较教育学形成了成熟的学科体系。使用质性内容分析法考察英国《比较教育》和《比较》两本比较教育学期刊刊载的论文,以探索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英国比较教育学研究范式的60年演化特征。研究发现,英国比较教育学研究范式以解释主义研究范式为主导,20世纪90年代是分水岭,解释主义范式从注重历史分析向注重汲取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变;变革主义范式下的研究持续增加,自20世纪90年代起成为第二主导范式;思辨研究范式占据重要角色但有所波动;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始终未占据主流;实用主义范式的研究更少。  相似文献   

7.
兵法经营学研究范式之构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兵法经营学具有跨学科、跨领域、跨时空的特点,围绕作为兵法经营学学科建构的基础和前提的研究范式、研究方式和研究路径,分析了兵法经营研究的现状与问题,探讨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哲学思辨、科学实证、人文理解三种研究范式及其在兵法经营研究中的指导作用,提出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定性研究、量的研究、质的研究、间接研究四种研究方式及其在兵法经营研究中的规范作用。在此基础上,立足于兵法经营研究尚处于前学科阶段的现状,对不同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式在兵法经营研究领域进行兼容与整合,设计出"诠释(Interpretation)—构念(The-oretical construction)—实征(Emprical research)—互动(Inter-action research)"(ICEA)的兵法经营学理论体系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8.
作为质的研究方式的主要理论取向之一,哲学解释学是一种本体论的解释学.这种本体论的模式就是理解、解释和对话.质的研究秉承了解释学思想之精华又不拘泥于此,兼吸取了后实证主义和批判理论的精髓.教育研究自身具有事实研究和价值研究的双重特点,再加上民族教育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因此,质的研究作为民族教育研究有效实施的方法方式之一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青睐.本文试图在综述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思想的基础上,探讨解释学视野下质的研究发展趋势、发展目的及其研究设计.从而促进中国特色的民族教育研究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一篇讨论教育研究范式的文章对当代教育研究的三种主流范式(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批判理论)作了深入分析,指出其面临的两大危机:研究无法系统指导实践改进、缺少中国本土文化贡献.进而,该文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视角提出一种指向实践改进、打破学科壁垒的"系统范式",包括驻校研究模式、学术-实践共同体、综合研究方法、系统研究资料、实践评价标准等方法路径的具体设想.近年来,尽管教育研究事业蓬勃发展,但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始终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有些研究甚至逐渐将自身变为"目的",对研究方法的讲究程度超越了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需要.对教育研究范式展开讨论可谓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与本土化视野下的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再思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引力和张力的作用下,在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比较教育的研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主要反响之一便是比较教育研究范式上的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下,与传统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不同的质性研究范式和多元文化主义研究范式便应运而生.本文将重点对两种范式内涵、外延及特点进行简要评介,以期对两种范式做深入的认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心理学研究中,有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之分,或者有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之分。定性或质化研究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观研究范式,定量研究或量化研究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实证自然科学的客观研究范式。在心理学的历史中,有过定性研究占主导的时期,也有过定量研究占主导的时期。出现过定性研究对定量研究的排斥,也出现过定量研究对定性研究的排斥。在心理学的理论中,重要的是寻求定性或质化研究与定量或量化研究的关系定位。在心理学的方法中,重要的是寻求定性或质化研究与定量或量化研究的研究定位。  相似文献   

12.
开展经验研究是推进教育科学理论建设的重要手段。实证研究是一种重要的经验研究方法,其功能在于用经验材料对提出的理论假说进行检验,将其混同于"定量"的研究是认识上的误区。事后解释是教育经验研究中常见的一类研究方式和文本,诸如质的研究、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等都属于事后解释的方法。事后解释也试图回答"是怎样的"和"为什么"的问题,只不过是以"观察—解释"而不是"假说—检验"的方式来回答。所有基于经验材料建构的理论解释都是思辨的产物,必须诉诸经验的检验,检验方式既包括逻辑的也包括实践的。  相似文献   

13.
论比较教育实证分析范式的特征、优势与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证分析范式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下特征:(1)强调客观性假设;(2)倡导经验性感知;(3)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4)主张方法一元论.正是基于这些特征,实证分析范式具有客观性、操作性、验证性和预测性等优势,也存在着诸如追求纯科学性和普世的视角、过多关注政治及社会和经济效果、推崇自然科学方法等方面的局限.对其优势和局限性的全面把握,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实证分析范式.  相似文献   

14.
教师的心灵和行动是传统教师实践研究的核心范畴。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批判主义的研究范式分别预设了语言与心灵、行动的不同关系。实证主义将语言视为获取作为实践者的教师的心灵和行动的客观状态的工具;解释主义则认为教师的一切实践都只能通过转化为语言文本才能被赋予意义;批判主义一方面强调教师心灵、行动和语言的相对独立性,另一方面强调其以言行事的实践特性以及语言对于教师知识等心灵状态的构成性作用。批判主义的这种具有反身性特点的语言观对教师实践研究的方法论自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让研究者看到,教师用以描述其实践方式的语言同时也是其实践领域的重要构成。只有注意到这一语言鸿沟的存在,教师实践研究才能真实地揭示教师实践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黄甫全  左璜 《教育学报》2012,8(1):40-48
行动研究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复兴历程中,虽然遭遇了科学实证主义偏狭的质疑与压迫,但是却以文化发展的阔大胸怀报之以扬弃性的接纳与反哺。研究方法论发展史表明,行动研究在快速发展中已经出人意料地吸纳并融汇了被人视为异质性甚至对立面的思辨研究、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正在超越早先被定位为一种研究范式的限定,实现从保守观到自由观的转身,努力成长为研究方法论的一种当代整体主义形态。行动研究作为当代形态的研究方法论,一方面在历史生成中努力为自身建构逻辑合理性,它以现象学的多层世界观为本,以文化的多元认识论为根,以系统科学的分析—综合辩证法为茎,孕育起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统一的整体主义哲学原理;另一方面在现实开发中努力为应用彰显新颖的方法论构成,拓展了有结构和无结构并存而交织的复杂多变的情境问题对象,形成了开放与发展互促而累积的动态系统的具体方法工具,孕育了革新行动、生成知识与培养类主体的多元和谐的价值追求目的。  相似文献   

16.
Mansoor Niaz 《Interchange》2004,35(2):155-184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vide in-service teachers an opportunity to become familiar with the controversial nature of progress in science (growth of knowledg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methodology in education. The study is based on 41 participants who had registered for a nine-week course on Methodology of Investigation in Education, as part of their Master’s degree program. The course is based on 20 readings drawing upon a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perspective (positivism, constructivism, Popper, Kuhn, Lakato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Course activities included written reports, class room discussions based on participants’ presentations, and written exams. Based on the results obtained it was concluded that: (a) participants were able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ideas of constructivist philosophy and its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b) the role of behavioural objectives in actual educational practice was questioned; (c) integr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was considered to be an alternative to the current debate about the replacement of one method by the other; (d) participants considered the dilemma of evaluating students based on what they have learned or what they should have learned, within the social constructivist framework and generally favoured the former; and (e) most of the participants were reluctant to accept constructivism as a form of positivism, a controversial thesis that is gaining support in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Given the importance of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growth and meaning of knowledge, it is important that teachers be aware of conflicting situations in the classroom that refer to: objectivity, scientific method, qualitative-quantitative methods,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hod and problem, evaluation, and a critical appreciation of constructivism.  相似文献   

17.
教育政策执行研究由最初的自上而下研究模式,途经自下而上模式,发展到今天的多元化时期,相应的方法论经历了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和解释学等发展到当今的受惠于多元化的方法论,教育政策执行的研究在理论上取得了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18.
西方质的教育领导研究的兴起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国际范围内,教育领导研究已由过去的实证主义独尊,发展为今日的多元范式并陈。其中,质的教育领导研究已成为一股重要的力量。反观我国,教育领导研究的多元范式尚未形成,对质的研究的认识还存在颇多误区。通过回顾国际上质的教育领导研究的兴起以及国内质的研究地位的分析,本文呼吁开展更多扎根田野的质的研究,为教育领导研究探索一条新的方法论路径。  相似文献   

19.
教学研究的转型及其课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的教学研究面临着范式转型的挑战。我国教学研究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各自积累了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成果,但一味追求"定型化"是我国教学研究的习俗。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了"学习共同体"与"反思性实践家"这两个概念,作为冲击"定型化"研究的矢量,开辟了教学研究新的平台。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研究,归根结底是一种新的"教师文化"的创造。当前,以"校本研修"为中心的教学研究,为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注入了无穷的活力,也为实现教学研究的转型提供了诸多的启示和不竭的思想动力。但是,它离理想的境界还有一段距离,真正实现教学研究的转型尚需排除种种干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