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通识教育背景下公共艺术课程存在诸多问题:缺乏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正确认识;公共艺术课程的选择性不强;缺乏高素质的教育师资队伍。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主要方法:建立健全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创建丰富的艺术教育课程;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建设公共艺术团体;引导学生体会艺术的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2.
当前,在校大学生不时出现一些道德问题。高校德育体系应主要大量吸纳以儒家德育为代表的中华传统德育观念和方法,这也是改进和加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首要选择。在儒家德育观的指导下,改造和加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途径:注重贴近学生道德实际;注重培养学生道德自律和实践精神视育人为首要任务;注重发挥教师示范作用;注重运用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各大高校都积极开展通识教育的大背景下,通识教育还是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开设课程有限、课时有限,学生重视程度不够,育人功能不足等等。特别是民办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过程中,通识教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承载着培育"全面的人"的功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合理架构能够更好地凸显出应用型民办高校的特色,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在新时代,体育类高职的通识教育的价值核心是"以文化人",即深化学生的品德教育、净化学生的精神家园、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针对体育类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要落实"课程思政"的要求、开展传统文化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利用校本文化资源等来实现通识教育"以文化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主要指借助通识课、专业课等课程而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旨在通过挖掘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资源来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形成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教育态势。然而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构建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却存在思政能力、德育意识及资源挖掘等层面的问题,难以切合时代发展对高校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及实践型人才的要求。对此,本文以税法课程为例,探究课程思政的内涵与特征,明确课程思政建设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6.
生命教育作为一种着眼于生命本身的德育理念,当前在高校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当前高校学子的生命现状不容乐观,加上工具理性取向下教育目标的偏离,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显得迫在眉睫,但在实施中却由于显性课程建设的滞后,隐形课程不够丰富,体验性拳践不够深入,德育资源缺乏整合等原因陷入困境,只有理清了这些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实施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7.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共涉及125个专业类和专业,其中有106个专业类和专业设置有通识教育课程,这一情况说明当前高等教育界对通识教育的高度认可。在《国标》中,明确开设"大学语文"课的,有9个专业类和专业,对"大学语文"均定位为通识教育课程。而其他的专业类和专业,则没有明确说明是否开设"大学语文"课。在当下通识教育目标不清、内涵宽泛笼统的学术背景下,对大学语文准确定位,实现大学语文在通识教育冲击下的坚守,至关重要。大学语文应在通识教育中寻找自己的"坐标"。其学科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立足于大学语文作为母语高等教育的特质,坚持语文是形式训练学科。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趋势下,"文化软实力"愈来愈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本文拟以人生维度:儒释道课程进入高校课堂为例,从树立学习国学经典的信心、调动青年学习动机,改进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来阐述传承国学经典、提升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德育实效性的研究基于对德育地域文化性的理解。西部农村地区有着自身的文化背景,这在根本层面上影响着学校德育的实效性。这种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德育课的教学;学校隐性课程的开发;“美德在我心”课程的开展。文化在制约德育发展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所以提高德育实效性必须从文化入手。此外,要发展教师的道德专业素养,并在教师教育中创新德育教师培养途径;德育课程要从平凡的生活资源中获得更多滋养;学校更深刻地践行新课程德育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0.
美国社区学院通识教育课程已经形成了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课程设置等内容的较为完善的体系,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我国高职院校应该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成功经验,树立通识教育职教理念,完善通识教育保障机构,构建通识教育目标体系,充实通识教育教学资源,设置通识教育学分标准,厚植民族区域传统文化,消除"专业""通识"教育壁垒,系统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1.
基于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从新的视角对小学文化德育进行解读,并在小学德育过程中实施.在价值层面,文化德育强调人的本质;在实践层面,强调利用一切有效的文化资源,实现文化德润、文化育人的目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先进文化作为文化德育资源,多维度实施文化德育的路径,在小学中有效实施文化德育.  相似文献   

12.
新文科是基于原有传统文科,对文科的学科内涵及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具有时代性、融合性、技术性、应用性等四大特点。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强调培育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知识与技能,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特征,但其中鲜少涉及对学生通识素养的培育,使得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受到一定影响,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在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通识素养的提升需要通过有效整合大学英语与通识教育课程,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开设英语第二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加强大学英语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综合文化素养,改革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以及采用多元化考评方式等策略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所蕴含的舍生取义的爱国精神、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实现中国传统体育精神融入高校通识课程体系的基本路径可从构建"修德"与"修体"兼进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营造大学生崇尚中国传统体育精神和践行文化自信的校园氛围、编写体现中国传统体育精神文化特质的通识校本教材这三个层面入手,以不断推动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古代文学通识课程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的专业课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增加古代文学知识,还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伴随新课改不断实施,我国对高校古代文学通识课程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需加强教学过程中全人教育理念渗透。本文通过对高校古代文学通识课程加入全人教育理念的必要性进行探究,阐述了高校古代文学通识课改革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了有效解决策略。以期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提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论高校德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实施隐性课程是高校德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当代大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前高校德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粗放型”水平制约着隐性课程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体现。深刻认识隐性课程资源,反思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现状,进而构建起开发高校德育隐性课程资源的基本原则,有利于高校德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水平的提高,从而形成更具德性教化价值的高校德育隐性课程。  相似文献   

16.
情感是一种内心体验和态度,也是一种能力。情感教育理论主张,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情感因素。但当前的高校德育忽视大学生的情感发展需要,忽视对大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培养。本文认为,情感养成是高校德育的目标之一,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德育过程的重要环节,在高校德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提倡“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的通识课程大学英语有效结合,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新时代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师的首要思考。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大学英语教学为基础,对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程建设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性的分析研究,从而引导学生在大学英语的学习中,建立文化自信,正确认识西方的语言和文化,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的精神血脉和文化积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艺术和道德价值,是幼儿认识世界、了解文化的重要资源。本文旨在分析高校如何在学前教育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探讨其在培养未来教育工作者的过程中如何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以及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对提升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质量,培养深厚文化底蕴的学前教育师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西方文化"课程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探讨并分析了"西方文化"课程混合式教学的模式和特点,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在教育中必须改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手段和改革评价方式,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  相似文献   

20.
乡贤文化资源是乡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乡贤文化资源的德育价值,对于弘扬乡贤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对厦门乡贤文化资源文化内涵的探究,厘清乡贤、乡贤文化、乡贤文化资源的内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从时间、空间、形态和关联性等角度划分厦门乡贤文化资源的类型。厦门乡贤文化资源具有传承地域特色文化、彰显良好道德榜样、增强本土文化认同、改善社区德育环境等价值。开展广泛的社会教育,加大政府的宏观指导,借助大众传媒进行传播,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是厦门乡贤文化资源德育价值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