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金瓶梅词话》存在很多悬案,如成书问题、作者问题、语言问题等。本文通过对《词话》文本的深入辨析,揭示了《词话》中包含的三种"语言指纹",即作者的"语言指纹"、听录者的"语言指纹"和抄写者的"语言指纹"。以此为据,得出如下结论:《词话》是尚未经历"去地方化"和"去陌生化"修改的个体作品,而非"集体积累"型作品;其作者为艺人而非文人;说散本《金瓶梅》则为"集体积累"型作品,未可与《词话》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2.
《金瓶梅》与《红楼梦》的比较阅读,一直是文学鉴赏家们感兴趣的。最近读到两本与此话题有关的书:《秋水堂论金瓶梅》(田晓菲)、《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夏志清)。田著是对《金瓶梅词话》与《绣像金瓶梅》的比较阅读。在“前言”  相似文献   

3.
最近发现天启四年(1624)序刊的《福寿丹书》中有《自乐词》四首,与万历丁巳年(1617)序刊的《金瓶梅词话》卷首的四首词基本相同,因此有学者认为《自乐词》是"直接抄录自《金瓶梅词话》刊本",但也有学者"新证"为《金瓶梅词话》抄了《自乐词》,因而《金瓶梅词话》刻印于"1625—1644年之间"(亦即天启五年至明末间)。本文认为,两书之间可能不存在着谁抄谁的问题;假如是一书抄自另一书的话,那也只能是《福寿丹书》抄了《金瓶梅词话》,后者的"新证"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4.
戴鸿森先生校点的《金瓶梅词话》(下称《词话》),是目前经过精心整理,并公开向社会出版发行的一个雅俗共赏的洁本。既便于一般读者,也为研究者提供了其他几种版本异文,有较大参考价值。该书的整理出版,无疑倾注了戴先生的大量心血。尤其是许多校勘不乏真知灼见,给人以启迪。当然,智者千虑,偶有一失也在所难免。如白维国《〈金瓶梅词话〉校点商兑》,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一书,历来被列为禁书,社会上很少流传,整理研究者寥寥。近年来有《金瓶梅词话》删节本再版,印数较多,读者面逐渐增广,却因书中有许多词语不见于常用语汇,一般读者不易全部读懂。因此,为之作注者有之,为之撰写专书词典者有之。尽管如此,但总觉还是有些不能完全令人满足的地方。其中除去对某些词语的解释不尽确当之外,还有不少词语本非《金  相似文献   

6.
《金瓶梅词话》中运用了众多明代流行的熟语,对当时的读者或听众来说,这些熟语大都眼惯耳熟,心领神会。但时过境迁之后,加之传抄刻印中文本的鲁鱼亥豕,其中相当一部分熟语或者表义不明,或者理据难解,给阅读利用造成障碍。本文从《词话》中选取十条疑难熟语加以解证,以期考镜源流,辨明是非,正解文本,平息聚讼。  相似文献   

7.
《金瓶梅词话》(以下简称《词话》)有两处情节集中叙写了相面:一是第二十九回“吴神仙贵贱相人,潘金莲兰汤午战”中吴神仙为西门庆和吴月娘、李娇儿、孟玉楼、潘金莲、李瓶儿、孙雪娥、西门大姐、庞春梅等人相面:一是第九十六回“春梅游玩旧家池馆,守备使张胜寻经济”中叶头陀为陈经济相面。这些相面中的断语全是内行话,其中绝大部分是社会上流传的相术材料的照搬抄引。这些断语虽然有相面者对被相者的吹捧或调侃之嫌,但基本上概括了全书主要人物的命运及其与个人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进一步考察古代小说对相面术的借用,会发现这是一种颇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近年问世的几部《金瓶梅词典》和词语汇释著作,所收词语较多,各家均就自己所知进行了解释,对我们阅读原书帮助很大。可喜的是,一些专家学者还就部分词语作了考源工作。笔者以为这是将《金瓶梅词话》(下称《词话》)词语研究引向深入的良好开端。随着《词话》词语研究不断  相似文献   

9.
今人对手稿本《人间词话》的性质或有误解,整理词话时所普遍采用的“刊稿、未刊稿,删稿”三分法似是而非。“通行本”曾用以指称徐调孚校注本、王幼安校订本等,但这一概念并不适用于现今的研究,应予舍弃。在理论形态和版本样态上,为《人间词话》或王国维词学寻找“终极”的做法可能会劳而少功,《学报》本与《时报》本都不足以胜任这方面的学术诉求。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有关《金瓶梅词话》语词的考释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出版了一批高水平的论著,就笔者所见,如专书词典即有王利器先生主编的《金瓶梅辞典》、白维国先生编著的《金瓶梅词典》、黄霖先生主编的《金瓶梅大辞典》(以下分别简称为王氏《辞典》、白氏《词典》、黄氏《大辞典》);语词汇释一类著作则有李申先生《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傅憎享先生《金瓶梅隐语揭秘》(以下分别简称李氏《汇释》、傅氏《揭秘》)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中国有着近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出现文化历史断层的国度。170万年前就开始有人类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从最早时期的简单语言到结绳记事再到殷商时期甲骨文的出现,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中以现在看似简单的方式,完成了智慧的原始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