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嵇康与《广陵散》□彭印川嵇康(223—262),“竹林七贤”之一(另六人为阮籍、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三国时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音乐造诣相当高。嵇康善弹琴,时人向秀说他“博综伎艺,于丝竹特妙”(《思旧赋》,见《晋书·向秀传》),他...  相似文献   

2.
有人把李善注阮籍《咏怀诗》语误为颜延之注者。《诗品》称颜延之注阮籍《咏怀诗》"怯言其志","怯言",或指颜延之怕说错及有所穿凿而不言,或指颜延之身处易代之际不敢言不愿言。沈约之注则借释典故说出阮诗之"意"。把阮籍诗作与时事附会起来讲,始作俑者是注《文选》之"五臣"。阮籍当年事以"得意忘象"之玄学思想方法作诗,我们亦当以"得意忘象"之玄学思想方法来解诗。  相似文献   

3.
钟嵘在《诗品》中因其对阮籍作出"其源出于小雅"的评价,使得阮籍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空前绝后的存在。阮籍诗歌继承着《小雅》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批判精神,在艺术风格上也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但阮籍诗歌中许多富有时代特色的内容为《小雅》所不具备,《小雅》境界亦有阮籍诗歌所未及之神韵,二者在彼此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为郑冲劝晋王笺》作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阮籍的全部诗文中,《为郑冲劝晋王笺》是政治意味最浓厚最明朗的一篇,历来认为作于他去世的那一年即景元四年(263).今人为阮集作注,亦无异辞,如陈伯君《阮籍集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版)、郭光《阮籍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韩格平《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皆然,关于阮籍的年谱、评传之类,亦多持此说.  相似文献   

5.
以往的论者,大多仅从楚民歌的角度论述骚体的产生,却较少对骚体的南方渊源作全面综合的考察,而对于骚、楚辞、骚赋、楚歌、楚声等种种称谓的联系与区别,也往往缺乏详尽客观的辨析。本文以楚国特有的人文背景、地理环境、民俗风情、民间音乐等方面总体性地探讨骚体体式及其瑰丽浪漫风格的形成;并认为以“骚”代指屈原辞作乃至全部“楚辞”,实起于王逸的《楚辞章句》;骚与骚赋、楚歌与楚声等称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可随意对等使用。  相似文献   

6.
宋玉的《九辩》与屈原的《九歌》虽都是以骚体形式委婉巧妙地抒发伤己不遇之情怀,然而两者在抒情方式、思想内容、体裁等方面有不同。在抒情方式上,二者与古乐的结合程度不同,描写的侧重点亦有别;在思想内容上,虽同为伤己之曲,《九歌》的自荐意味更浓厚;在体裁上,《九歌》是典型的骚体,《九辩》则更趋于向赋体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叶梦得在《避暑录话》、《石林诗话》两书中似对阮籍甚是不满,以其为晋文帝从事中郎,尤其是为公卿作劝进表一事,推说阮籍不该"论于康前",并言其与司马氏有最附之嫌云云。笔者以为,阮籍作劝进表,固然有损于名士之"风骨",然其之所以作劝进表亦是实非得以,况且以此一事而言"籍忍至此,亦何所不可为"未免有以偏盖全之嫌。本文试将对此及阮籍之出仕与入仕问题加以探索,略成拙见: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结尾谈到了向子期的《思旧赋》。向子期是魏晋时期的哲学家、文学家,他的《思旧赋》是为悼念好友嵇康和吕安因“吕安事”被杀害而写的。原来,嵇康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及其帮凶钟会等人,愤世嫉俗,怒吐“非汤武而薄周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  相似文献   

9.
贾谊为汉初骚体赋的代表作家。《汉书·艺文志》载“贾谊赋七篇”。今存五篇:《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有《吊屈原赋》、《鵩鸟赋》,《楚辞》载有《惜誓》,《古文苑》载有《早云赋》、《(竹虚)赋》。而《(竹虚)赋》残缺甚多。这些骚体赋是受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的直接影响而于汉初刚刚形成的一种赋体,它是汉赋的雏型,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阮籍的《咏怀诗》历来被誉为“旷代绝作”,同时也是绝对的难解之作,“百代之下,难以情测”。而飞鸟则是《咏怀诗》中最重要的诗歌意象,它们是阮籍主体人格的诗性外化,各种飞鸟意象体现着阮籍隐晦难测的内心世界。以飞鸟意象为切入点,揭示阮籍儒家济世理想的破灭与道家逍遥追求的虚幻,展示了其内心世界的孤独、失落与痛苦,从而真实地再现阮籍完整的人格形象。  相似文献   

11.
庾信《思旧铭》,以“铭”而非“诔”,乃是借铭文永不磨灭的文体意义,以向秀《思旧赋》为精神源头,悼念故人萧永,书写故国历史,微言表达亡国之痛和身世之悲。六朝铭文虽有褒赞警戒、记物写景等多种功能,但往往内容空洞、形式华美。庾信《思旧铭》却能在四六藩篱制约下,书写真情,记录历史巨变,达到了六朝铭文的情感高峰,开拓了骈体铭文叙事的新功能。《思旧铭》的艺术创新有赖于庾信思想自由灵活,有赖于庾信既有前期精湛的艺术准备,又有后期求真的人生境界。庾信顺应历史情境,引领时代思潮,从而使骈体铭文文质彬彬、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2.
向秀《思旧赋》语言精湛,感慨深沉。通过怀念故人,委婉地向世人表明自己出仕西晋之意。  相似文献   

13.
汉代骚体赋中儒学意蕴浓厚,推动了骚体创作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又因违背楚辞本身重自由抒情和摹写的特质,而陷入文体僵化的局面;魏晋骚体赋由汉代的重讽谏劝教原则向重抒情、个性和生活化等方面转变,儒家经典中文学性最强的《诗经》、《周易》与楚辞深度融合,促进了骚体赋的时代新变。  相似文献   

14.
史学对阮籍文学创作的影响非常大。阮籍在曹魏晚期参与编纂官修史书《魏书》,而编写《魏书》也成为他创作《咏怀》诗的契机。就诗歌内容而言,亲历魏晋政权更迭的经历形成了阮籍盛衰无常的历史观,在创作时他将这种历史观注入诗歌中,使其《咏怀》诗充满了无常之感;由于史学素养深厚,阮籍常用史学家的时空观念来思考人生,从而使其诗歌充满了时空感;此外,阮籍还以诗论史,使其诗歌充满了浓厚的史鉴意识。就诗歌形式而言,由于文史兼通,他在创作时有时会模糊史学与文学的界限,将史书的体例引入诗歌中,从而形成叙、论结合的创作模式;在阮籍之前,汉魏文人多用“语典”,极少采用“事典”,由于精通史籍,他在诗歌中开始大规模运用“事典”。  相似文献   

15.
钟嵘《诗品》认为阮籍的《咏怀诗》源出于《小雅》,王夫之《古诗评选》则认为出于《国风》。分析阮籍《咏怀诗》产生的时代背景、个人遭际、诗歌旨趣,并征引南朝颜延年、沈约等人对《咏怀诗》的体裁、形象、表现手法、语言等方面的评价,笔者认为《咏怀诗》从风格体制来说,应该是源出于《小雅》,并有所发扬光大,且对后世的“咏怀”、“感遇”一类诗歌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说话难 ,听话也难。说话难在做到真正得体很不容易。听话难在把握说话人所处特殊语言环境和他的特殊的独一无二的心态是很难的。例如 ,当年阮籍登广武古战场 ,叹息道 :“时无英雄 ,使竖子成其名 !”这话常被引用 ,但也常被误解。苏东坡的一个朋友指责阮籍说 :“岂谓沛公竖子乎 ?”东坡说 :“今读李白《登古战场》诗云 :‘沈湎呼竖子 ,狂言非至公 !’乃知太白亦误认嗣宗语 ,与余友之意无异也。嗣宗虽放荡 ,本有意于世 ,以魏晋间多故 ,故一放于酒 ,何至以沛公为竖子乎 ?”(《东坡志林》卷一 )照东坡的理解 ,阮籍的竖子指的是魏晋时代的人 ,不…  相似文献   

17.
先秦时期诗、骚、赋的关系,历来众说纷坛。以《离骚》、《九辩》为代表的骚,在形式、意境、情调、风格上,对以《诗经》为代表的北方诗歌及南楚民歌都有着深厚的继承关系。以《高唐赋》、《神女赋》为代表的赋则继承并发展了《诗》的描摹、讽刺特征。由于骚体兼诗、赋的双重特征,它在形式、布局与抒情性上对赋的影响是直接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18.
扬雪 《中文自修》2007,(3):9-11
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魏晋之交,曹魏篡汉、司马氏篡魏,动荡不安的社会处处弥漫着疯狂的黑暗气息。也正是在此时,社会上出现了一批清俊潇洒的文士:他们崇尚老庄的道家思想,不拘于世俗的礼法规则;唾弃一切虚伪与专制,生活得放任而又旷达……他们就是“竹林七贤”。请记住这些名字: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这是最黑暗的年代,也是最光明的年代。在这七人之中,真正倜傥不群、富有个性,并在文学上取得了较大成就的是阮籍与嵇康;而阮籍更被历代文人推崇为“正始之音”的代表。当嵇康在刑场上以一曲荡气回肠的《广陵散》奏响历史的最强音时,不甘沉沦却又深感无奈的阮籍正徘徊于穷途,失声痛哭……不是每个人都有与时代一刀两断的勇气。长歌当哭,只能在痛定之后。  相似文献   

19.
南朝骚体文学艺术上的新变,是当时唯美主义文学革新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新兴的诗歌影响激活的结果。此时期骚体的变革主要侧重于形式体制和表现艺术,其方式并非绝然的否定,而是继承摹仿与出奇求新并行。就形式体制而言,骚体与诗体、赋体紧密融合,形成了一种句式灵活、声韵流转、摇曳跌宕的特殊风格;就艺术表现而言,南朝骚体特别注重语言的锤炼、声色的追求、意象的选择、意境的营构,具有明显的时代特性和诗化倾向  相似文献   

20.
向秀的《思旧赋》是文学史上的名篇。然而因其行文多所隐晦且言短情深,给后人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因此关于此赋的主旨历来被诸多揣测。考《思旧赋》写于向秀奉命赴洛之期,亦是其人生转向之际唯一留下的文字,若认为仅仅只是伤时吊友。而无关乎个体内心之波澜变动实为不合常情。向秀通过此赋传递了身处困境的艰难抉择,幽暗曲折的表达了他面对故友的愧疚之情以及作别理想的决绝之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