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要发展与健康成长,离不开各种社会关系。而男女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正如作家张爱玲所说:“这个世界不能没有男人,也不能没有女人,是他们构成了我们这个世界。”如何进行健康的异性交往,既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个体完善发展的重要素质与能力。  相似文献   

2.
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要发展与健康成长,离不开各种社会关系。而男女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正如作家张爱玲所说:“这个世界不能没有男人,也不能没有女人,是他们构成了我们这个世界。”如何进行健康的异性交往,既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个体完善发展的重要素质与能力。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异性交往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看待异性交往,怎样和异性健康地交往,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青少年今后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当前中学生异性交往的现状怎样?如何对他们的异性交往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是当前教育者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于2004~2005年…  相似文献   

3.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必然通过人的思想性格折射出来。社会上处处都是矛盾,没有矛盾,事物就不存在,就不会发展,就没有世界。“某物之所以是有生命的,只是因为它本身包含着矛盾……如果它不能在自身中包含矛盾,那么这个某物就不是活生生的统一体。”(列宁《哲学笔记》第一四七页),人的性格也必然充满了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生命。高尔基在《俄国文学史》中说过:“小说需要人物,需要具有其心理底一切错综的人,而在我们这个充满矛盾的社会里,人的心理是十分混乱的。假使作家把一  相似文献   

4.
一、创新性教育是创新性学习的总体性基础 在"学习化社会",有所创造、有所创新是主体潜能的重要表现和不懈追求的目标.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但其生存和发展不能脱离开人类社会,就是个体的学习也不能脱离开社会的帮助和支持.  相似文献   

5.
相信有很多人都会盲目而不切实际地羡慕电视偶像剧里,那男女主角多彩多姿、丰富多变的感情生活.其实,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谁也无法被他人复制与取代,如同世上没有两个指纹一样的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认为对世界的考察要“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是交往中的主体、社会关系中的主体,包括同一时期的不同个体(个人)或个体群(民族、国家),也指现在的人与未来的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坚持自身主体地位与尊重其他主体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中心,但这中心是多极主体的中心。每一极主体的个人或个体群  相似文献   

7.
有人从马克思早期使用过的“类”等概念提出他的理论具有“个体的被遮蔽性”的观点,笔者认为这不过是一种误读和误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虽然有坐标性的总体性概念,但不是“类”,而是“人的世界性历史存在”,它是历史进程的一种逻辑结果。在历史生产中,人的发展作为个体发生和社会(共同体)产生是一个实践展开的历史辩证过程,个人作为主体必须理解为以社会关系为本质的规定,撇开了历史进程的社会关系,个人不能成为主体的个体,并且社会关系以生产关系为内核,必须从生产力的高度来理解社会关系对个体发展和人的解放的作用。马克思理论不存在“个体的被遮蔽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呱呱坠地,尽管已经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但是此时他(她)还只具备人的自然属性与身心发展的潜在能力,是一个自然的人.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要经历社会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一定职业技能,而且要学会如何适应  相似文献   

9.
1.心理和谐发展。心理和谐发展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上和谐统一。在教育中不能忽视引导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智慧、人生观、价值观、理想和信念等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让学生内心协调一致,言行统一,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客观世界的要求,是否符合社会道德准则,能及时调整个体与外部世界的关系。2.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客观现实生活中,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及其活动形式。其现实性,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际交往是人生存的需要,人际交往是人心理健…  相似文献   

10.
谈竞争与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是社会的人,个体自出生之日起,逐渐经过社会化,由一个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不断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首先需要与父母进行交往。其次,当个体成长到一定时期,需要与同伴相交往,否则就无法满足自己的各种生理需要和逐渐发展起来的心理需要。个体从婴幼儿直至终生,只要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就要同他人相互作用,而这种相互作用的基本方式就是竞争与合作。  相似文献   

11.
"人总是与他人共同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他人的存在是个体生存的本体论前提",这是一个获得广泛认同的基本命题.但是认同与证明属于两个不同的层次,而对此命题严格的逻辑证明还始终没有给出.原因就在于这个证明要比人们所设想的过程复杂和困难得多,它要求我们超越经验的描述,探讨生存实践的始基性结构.本文从生存实践的始基性出发来论证"人总已经与他人共同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他人的存在是个体生存的本体论前提"这一基本命题.通过对这一命题的论述,可以得出个体生存的实践方式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隐喻了精深的休闲观.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是要人类达到自由自觉的生存状态,确立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休闲的实质是使人成为人,在这个意义上,休闲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休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休闲作为一种实践的生活方式,通过促进人的社会关系、能力、个性和需要的发展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汪峰 《考试周刊》2013,(77):34-35
动物依赖本能生存,饿了就觅食,困了就睡觉,它们没有思想,没有感情,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没有生的烦恼和死的恐惧,没有关于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没有忧虑、苦闷、悔恨、孤寂、失望……这一切恰恰是人的宿命.人是唯一会思考生命的本质和意义的动物,这种思考充满了痛苦和不幸.个体生命是那样短暂而艰难,又是那么虚幻和荒诞.我是谁?为什么要在一个偶然的时间里把我扔进这个世界,又在一个不可期的将来把我抛出这个世界?活着是需要理由的,如果找不到理由,那么它就会成为死亡的理由.任何事物本身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人才会赋予它意义,人的存在也是这样的.诗人的存在就是为这个世界提供价值,诗歌所捍卫的正是人的生存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人类为什么需要诗歌?说到底就是为生命寻找一个理由.  相似文献   

14.
一个人生存于世.有很多很多的事情是你所不能做的.或者想做而做不成的,因而我们不得不说,人是有差别的。正如世界上一切其他事情一样.没有差异,就没有这个世界,同样,没有差异,也就没有人类。  相似文献   

15.
个体发展论思想始终贯穿在杜威教育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究历程中.杜威教育思想中的儿童个体发展论是建立在其过程性与辩证性的“经验人”人性假设之上,与此相应,杜威认为儿童个体是作为整体而存在,且儿童个体发展是经验改造中个性之自由生长过程.这种个人发展论影响了杜威对儿童个体、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看法,他认为在一定社会中,通过教育通达儿童个性生长之旨趣在于民主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学记》及『诱思探究』教学理论谈可持续发展教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问题的提出本文所指的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从生态学、环境学或经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迁移而来的。就迁移到教育领域中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教育面对的是人,教育的世界是人的世界。同时,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组织结构,我们对教育本质及其发展的内在把握,应该定位在它是完备人性的构成与发展这个基点上,而不能跨越人的现实生存与发展时空去谈论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这就要求在教育领域中强调运用动态和发展的观点来塑造人,使学生的能力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就个体而言,教育人的过程必须顾及到个体本身素质的可持续发展。许多学生在某段时…  相似文献   

17.
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文艺传播者也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他们所从事的文艺信息传播活动,其实质也是一种文艺信息的社会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会对文艺传播者传播文艺信息行为产生制约.文艺传播者有时并不能想传播什么文艺信息,就传播什么文艺信息。他们的传播行为必须服(?)于整个的社会机制。本文所探讨的是制约文艺传播者的几个主要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一旦离开母体,尽管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系统中,但此时此地的婴儿还是一个自然人,一个只具有生物学意义的人--具备人的自然属性与身心发展的潜能的生物个体.  相似文献   

19.
与人类道德一样,个体的品德也源于社会的需要,以及在此基础进行的教育和个体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人的品德不是生而具有的,而是在发达的神经系统所赋予的对社会关系的敏感性、需要和接受性的基础上,在后天的影响和教育下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之中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所谓个性,就是人们创造历史过程中的个体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由于教育所依存于其中的世界是生活世界,是人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的存在又是以一种个性存在的方式而存在,每个人都是完整的、现实的、具体的,是不可重复和不可替代的.因此,理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学,应该把培养学生的个性引入教学,寻找个体的普通思维进入和上升到科学世界观的切入点,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变成每一个学生的个体意识,为青年学生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必要的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