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永宾 《学周刊C版》2010,(5):194-194
晏殊是我国词史上一位独特的词人。“太平宰相”的身份也许是文学创作的不幸.然晏殊却能凭借个人的才华,于富贵中开创一片新天地.这正是他得以成功之处。学者们历来对晏殊词的评价离不开“富贵”二字.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即以意境为切入点.来探讨晏殊词中的理性意识和行为,以及蕴藉隐忍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2.
晏殊是词史上一位富有创作个性的词人。然而,历来词论家多认为晏殊词源于南唐冯延巳,似乎晏殊词只有继承,没有创新,没有特色。宋代刘攽说:“晏元献尤喜江南冯延巳歌训,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清代刘熙载也认为:“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今之评论晏词者也持此说。其实,任何一位有成就的作家,都是转益多师,广泛地吸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晏殊,自然也不会例外。他不仅发扬了南唐词的长处,汲取“花间”词的精华,而且还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使其词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3.
晏殊词和欧阳修词分别对秋景和春景有着不同的偏好。晏殊词中悲凉的气氛更浓厚,更具有文士气,也更多中年人式的感慨。晏殊词的特点是“情中有思”,但在其理性控制的表面之下有着挥之不去的伤感;而欧阳修则直接用感性的快乐达到了对人生挫折的超越。晏殊词取境相对狭窄,其主人公常保持着内向的独省,并不尽兴于宴饮之欢,反而常品味酒醒后的孤独;而欧阳修则更具有外向的与他人同乐的精神,其词常表现对于歌舞、美酒的深深沉醉。  相似文献   

4.
徐坤 《语文知识》2007,(3):78-79
晏殊是婉约词派的重要代表,其词《清平乐》音韵谐美,语辞俊丽,词格温润,在文辞风格上继承了冯延巳词的明淡浅丽,又在气象上流露出温庭筠词的雍容闲雅。  相似文献   

5.
关于文人词概念的提出及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唐五代两宋词之流变研究,明清以来即为学界重视,尤其是清末以来的学者如冯煦、刘熙载、王国维等在此问题上均做出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探索。但总觉得意犹未尽。具体地说,这些学者注意到了从乐工之词向士大夫词流变,但没有把握住随宋代道学的成熟“元祜词林”对士大夫词的新变。其实以苏轼等人为代表的元祜词人之词以情感的涵容、抒情的方式及审美品味等不同方面均不同于晏殊、欧阳修。本文提出“文人词”这个审美概念,其目的即是试图对这些新变做出把握的努力,以就教于词的研究者们。  相似文献   

6.
黄婷 《华章》2011,(30)
晏殊的词继承了花间词的深婉含蓄的风味,过滤了五代“花间”词所包含的轻佻艳冶的杂质以及语言上的脂粉气,显得富贵闲雅.柳永的词独树一帜,“以俗为美”,从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以及二人词作内容、所抒情志来论述晏殊的“厌俗”和柳永的“以俗为美”之成因.  相似文献   

7.
宋代写婉约词的作家众多,著名的有晏殊、欧阳修、晏几道、秦观、周邦彦、姜夔、吴文英、史达祖等。而“闲情”是婉约词的一大主题。所谓闲情,一方面是闲情雅趣,赏花踏春,醉酒听歌,及时享乐,安逸闲适。如晏殊的《清平乐》: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  相似文献   

8.
晏殊的词风圆融含蓄,但其中的《山亭柳·赠歌者》一词风格激越,与众不同。通过对这首词的解读,我们能够品味到晏殊在其繁华人生背后的理性思索和词中尊重生命意识下所闪现的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9.
一、填空题 1.以“云破月来花弄影”等诗句而被称为“张三影 的宋代词人是_。 2.“娇云浓暖弄微晴”见于_的作品。 3._被称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其反映现实主义的 诗歌具有较深刻的社会意义。 4.范仲淹《渔家傲》(塞下林来风景异)颇述防边 之苦,传说被欧阳修讥之为_。 5.元剧《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的“碧云天,黄花J:. J..‘.的..‘….栩.气.碑..,目,..曰..‘翻、”.、..”.‘J..加“曰“二场…J加”.、,.:.加.........一、“.~“..地”是模拟范仲淹_中的诗句_。北宋词人晏殊的词风格温润秀洁,其词集叫7.“梅苏”是宋代文学家_和_的合称。8.…  相似文献   

10.
辛稼轩被推为豪放派的首领人物,由来已久。最明确的说法,始于清初王士祯的《花草蒙拾》,说:“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日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以幼安称首。”其所谓“南湖”指明代张綖。其实,张綖说的是“词体”,而非“词派”。他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一作“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然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诗余图谱》)张綖此说,是对北宋自苏东坡以来对词的两种不同风格的“铁板红牙”之喻的理性概括,指的是词作风格的两大类型。以“婉约”代表阴柔之美,以豪放代表阳刚之美。张綖指出秦观和苏轼词的  相似文献   

11.
刘放在《中山诗话》中认为,晏殊词与冯延巳词一样具有可歌性,而不是晏殊词继承冯延巳词风格;晁无咎《评本朝乐章》中晏元献一句出现晏几道的词句,当确为评论晏殊而非晏几道,只是其后的词句将晏几道词误记为晏殊词;李清照《词论》中批评晏殊词有“以诗为词”和“不协音律”两项,前一项已确证,而后一项可能事实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2.
乐曲 《文教资料》2011,(36):199-201
作为“北宋倚声家之祖”,晏殊在词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然而,许多年来,对于《珠玉词》的评价却一直停留在如“浅浮华艳”的指责之上。所幸,这样的观点在现在已经得到了有力的纠正.许多学者提出了全新的视角对晏殊词进行重新审视。笔者以为,《珠玉词》的特异主要来源于其强烈的生命意识。本文拟就这一角度切入,通过对其生命意识的形成、特点及意蕴效果方面的审美考察,对《珠玉词》做出更深层次的了解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人们不难察觉,在前几十年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对于晏殊及其词集《珠玉词》的评论,多所指摘,失之公允。诸如“太平宰相”、“雍容华贵”、“流连诗酒”,及其词作便是“歌舞升平”、“寂寞衰退”,而连其轻清宛转,玉润珠圆的风格也被说成“聊陈薄技,用值清欢”、“投合承平时期士大夫胃口”。他的功绩是“不仅树立一种士大夫词风,并为捍卫这一词风而打击与他门户不同的接近下层社会的柳永一类词风……”等等。甚至有些文学史把晏殊干脆抹去不留痕迹。因此,致使一位天才词人,一部杰出的词集蒙冤受屈。这一切对…  相似文献   

14.
“以诗为词”可以说是因苏轼词的风格和作法而得名的,但它并非始于苏轼。从北宋初到苏轼,“以诗为词”创作倾向经历了它的酝酿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在这个发展轨迹当中,有潘阆、范仲淹、张先、晏殊、欧阳修、王安石、晏几道等一批各具特点的词人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或创作理论,从题材、语言、风格、手法等方面逐步发展了“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为苏轼对其的成熟作了先期准备。  相似文献   

15.
象山先生十分关注人的志向问题,强调“人要有大志”。其教育思想以“尊德性”为宗,坚持价值理性对理论理性的统领地位,激励学者高扬价值理想,挺立起道德自我。象山先生强调“自立”,即“志”的落实,号召士子去掉因精神在外而造成的人为负担。象山先生重视躬行践履,认为真知应当通过力行表现出来,鼓励学者着力于实行,反对只说不做、只学不用的不良学风。  相似文献   

16.
<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称“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意思是说诗往往在阔处着眼、大处落笔,而词的情感较为细腻、转折较多。至宋代,词发展成为一种完全独立并与诗相抗衡的诗歌体裁,语言精练,意境深婉,风格细腻“。婉约派”代表李煜、晏殊、李清照的词作多以日常生活为主。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独创“豪放派”。苏轼、范仲淹、辛弃疾的词作题材广阔,有报国之志、黍离之悲;境界宏大,有大漠孤烟、沙场点兵;气势恢宏,有千骑出猎、弓如霹雳。“豪放派”词作令我们感受最深的是词人赤诚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7.
最早提出苏轼词诗化倾向的是陈师道.他在《后山诗话》中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以后王灼《碧鸡漫志》、陈应修《于湖先生雅词序》等都有类似的看法.为什么说苏轼词具有诗化的倾向,又是什么促成了苏轼词的诗化倾向呢?比苏轼稍晚的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专著《词论》中说:“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晏殊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花"入手,结合其具体词作以及其人其事,分析了晏殊百花之中犹爱秋花的原因;探讨了晏殊面对百花所产生的无限愁绪,试图说明花卉描写在晏殊词作中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上录一诗一词,历来为人称道,且多相提并论。人们众口一辞,指出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从主题到手法,均一脉相承,因而颇多相似相同之处。如夏承焘先生说:“这两个作品同出于民间,同样表现真挚的爱情;因为情感相同,所以语意也相近似。到现在我们也还用‘海枯石烂’一词,表示永不变心的爱情。”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也说:“本篇主题与汉乐府《上邪》同为用誓词表现深挚的爱情,写作方法亦相似,而更有曲折之致。”倪木兴同志也指出:“《上邪》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关于苏轼词风方面的研究文章接踵出现,提出了很多新的见解,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吴世昌先生的两篇文章。 本文,就“豪放”、“豪放派”问题,评吴世昌先生词说,并与徐洪火先生商榷。 “豪放”,是人们很熟悉而又常用的,似乎没有什么不懂的,其实并不如此。吴世昌先生独具慧心,首先探本索源,指出:“陈登不理许汜,许汜说他‘湖海之士,豪气未除。’显然说陈傲慢,并非褒词。‘放’字则似乎起于魏晋间‘放浪形骸之外’一语,结合‘豪’与‘放’为一词而成豪放,大概起于唐朝,《唐书》称李邕为‘豪放不能治细行’则是指其品行,陆游为别人说东坡词‘不能歌’辩护:‘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也是说东坡为人性格‘豪放’。”“豪放二字多少还有点挥洒自如,满不在乎,豁达大度的含义。”①诚然,做这样认真的探赜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