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每周都评选“好孩子”,对幼儿一周的表现给予评价。在生活、学习、社交习惯等方面均表现不错的孩子,被评为“好孩子”,奖励小红花。孩子们都渴望被评为“好孩子”,可总有一部分孩子因为某方面表现不够好而得不到小红花。亮亮已经几周没得到小红花了,他撅着嘴巴,看上去满不在乎,可眼光始终不愿离开其他小朋友手中的小红花。第二天,亮亮妈妈送孩子入园时说,亮亮在家发脾气,说他再也不要小红花了,因为老师不喜欢他,总说他表现不够好。听了亮亮妈妈的话,我想了好多。我们本意是通过小红花来肯定孩子的表现,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却没想到孩子因为得不到小红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认为是老师不喜欢他。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为不科学的评  相似文献   

2.
一天下午,我到校医院去打针,遇上一个幼儿园的老师领着一个孩子也去打针。老师拉着那孩子的手走进注射室,亲切地说:“龙龙是个男子汉,是个勇敢的孩子!不怕疼,打针不哭。”尽管那孩子的脸上充满着惊慌、惧怕的神色,但嘴里不停地说着:“龙龙不怕疼,龙龙打针不哭……”俨然是个“小男子汉”!打针时,那孩子虽然微微地咧着嘴,眼睛里含着泪花,但他还是强忍住了,始终没有哭出声来,眼泪也没有掉下来。龙龙一离开注射室,那护士就笑着对我说:/“这孩子真逗!上午,他妈妈带他来打针时,他死活不肯来,他妈妈连拉带拽,好不容易把他拖到注射室。一到注射室门…  相似文献   

3.
蒲渝 《早期教育》2005,(6):15-15
一次玩结构游戏,小宇动手拿了龙龙的玩具,龙龙执意不肯。小宇用力打了一下龙龙,手还没缩回来,嘴里已经很顺溜地冒出一句“对不起”,说完依旧继续和龙龙争抢玩具。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地告状。我走了过去,龙龙像见了救星一样哭诉着说:“他抢我的玩具,还打我。”小字理直气壮地说:“我已经说了‘对不起’了。”龙龙满脸通红,鼓着嘴出人意料地冒出一句让人吃惊的话:“我打你一下,也给你说对不起。”  相似文献   

4.
龙龙是我们班的一个小男孩,聪明能干,可就是与同伴相处不好,经常和小朋友发生矛盾,有时甚至还动手打人。老师批评他,他还有一大堆理由替自己辩解,真拿他没办法。有一次,玩角色游戏,龙龙为了争当小司机的角色,又和小朋友发生了争吵。我劝说了老半天,也没奏效。龙龙歪着脑袋在一旁发脾气,其他小朋友做游戏,他还有意地去捣乱以发泄自己的不满。怎样才能让他愉快而又友好地参加游戏呢?我灵机一动,走过去对龙龙说:“龙龙,你做老师的‘孩子’,好不好?‘妈妈’带你出去玩。”“好呀!”龙龙马上露出了笑脸,紧紧地拉着我的手。“孩子,你想到哪儿去玩?”“妈妈,我想去动  相似文献   

5.
我所在的矿区幼儿园,每星期评一次好孩子,评上的得一朵“小红花”。但评好孩子的条件是很全面的,所以每星期得到红花的都是几个“乖孩子”。这样,许多孩子对评红花就不感兴趣了,评小红花的活动就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我认为评小红花不应该订出统一的标准,应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发现他们的进步或长处时,及时奖励一朵小红花。我班有一个十分好动的幼儿,上课坐不住,还要“挑逗”别的幼儿,我注意发现他的优点来帮助他克服缺点,当他有了一定进步时,我就奖了他一朵红花,并常常提醒他不断发扬优点,从此以后这个孩子的变化很大。  相似文献   

6.
三块奶糖     
教育活动时,小朋友们都瞪大了眼睛,津津有味地听着故事,只有任中豪小朋友心神不定。只见他一会儿抬头看看我,一会儿偷偷地把手放进口袋里摸索着。我两次用眼神和手势都没能制止住他。活动结束后,我走到他身边,轻轻地问:“中豪,你的口袋里有什么秘密?能让老师知道吗?”任中豪很不情愿地把手伸进口袋里,掏出了三块奶糖。我又问:“老师讲过,小朋友不能从家里带零食来吃,你还记得吗?”没想到任中豪理直气壮地说:“我爸爸让我偷着吃,说只要别让老师看见就行。”听了这话,我感到问题并  相似文献   

7.
一次到朋友家作客,看到她的儿子非常活泼可爱,我不禁夸了他一句:“你真是个好孩子!”没想到,她的儿子却很认真地说:“不,我不是好孩子。”“为什么呢?”我奇怪地问。“我们班有好孩子,也有坏孩子,我是不好不坏的孩子。”他天真地回答说。我听了更加奇怪,仔细询问后才知道,孩子的班主任在班上开展了一个活动:每周评选出“好孩子”、“坏孩子”若干名,还要张贴出来。朋友的儿子既没被评为“好孩子”,也没成为“坏孩子”。他说,班上有一个学生已经连续几次被评为“坏孩子”了。身为老师的我,听了以后心情异常沉重。我很同情这些小孩子,尤其是那…  相似文献   

8.
儿子龙龙三岁多了,总有很强的好奇心,也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有一天,我吃着冰棍,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句:“好冷哦!”儿子见状,跑来尝了一口,却故意说:“好热哦!”我一听,儿子居然有了对“冷热”进行比较的意识,就趁机和他玩“说相反”的游戏,没想到儿子很感兴趣,说出了很多简单的反义词。从那以后,我常常利用和儿子玩耍的机会,进一步引导儿子,让他掌握更多的反义词。比如上楼梯的时候,我故意走得很快,然后大声说“妈妈上楼梯走得好快哦,龙龙怎么样啊?”儿子刚开始还不能完整地表达,只是回答我:“龙龙慢。”这时,我并没有急于纠正他,而是竖…  相似文献   

9.
在英国,所有灯泡的包装纸上都印着这样一句警告:不要把灯泡放进口中!是不是有点搞笑?有谁会神经病地把灯泡塞进嘴里?有一天,我和朋友谈到这个问题。他突然很认真地告诉我,有本书上也这么说,原因是灯泡放进口中后便会卡住,无论如何都拿不出来。但对此我十分怀疑:我认为灯泡表面十分光滑,如果可以放进口中说明口部足够大,因此理论上也应该可以拿出来。回到家,我拿起一个灯泡左思右想,始终觉得我的想法没错。本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精神,我决定证实一下。为此我专门买了一瓶食油,以防卡住拿不出来。一切就绪后,我把灯泡放进口中,不用1秒钟…  相似文献   

10.
几天前的一个下午,我到校医院去打针,遇上一个幼儿园的孩子在老师带领下也去打针。老师拉着那孩子的小手走进注射室,亲切地说:“龙龙是个男子汉,是个勇敢的孩子!不怕疼,打针不哭。”尽管那孩子的脸上充满着惊慌、惧怕的神色,但嘴里还像背书那样,不停地喃喃地说:“龙龙不怕疼,龙龙打针不哭……”俨然是个“小男子汉”!  相似文献   

11.
一次,我正和朋友聊天,女儿气喘吁吁地跑过来说:“妈妈,刚才龙龙(女儿的同学)哭了,我问他爸爸龙龙怎么了?他爸爸笑着说龙龙跌到了,他的屁股摔成两半了。”女儿边说边笑个不停。我也忍不住笑起来:“那他爸爸这么一说,龙龙还哭吗?”  相似文献   

12.
《吕氏春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一路旅途劳顿,饥肠辘辘。时值兵荒马乱,食物奇缺。这天,学生颜回十分为难地寻到一些白米煮饭。饭熟之际,孔子见颜回先盛取了一点米饭,犹犹豫豫地放进嘴里吃了。孔子有些生气,他想教育一下弟子。到吃饭时,孔子煞有介事地对颜回说:“我刚才梦见祖先到来了,我想,用干净的米饭来祭祖吧!”颜回慌忙回答道:“这锅饭已被我吃过了一口,不能再用来祭祖了。”孔子厉声问:“你为什么先吃?”颜回红着脸解释说:“刚做好饭时,我发现有烟灰落在了米饭上,把米饭染脏了一点。我取出那点脏米饭准备扔了,又觉得很可惜,于是就放进嘴里吃了。”孔子听了释然。  相似文献   

13.
于海燕 《学前教育》2011,(12):26-27
电影《看上去很美》的主角是3岁男孩方枪枪,存人人眼里不是个好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调皮捣蛋不听话。方枪枪一直都没得到小红花,在老师评红花时会喃喃自语“为什么不给我小红花……为什么……”一次意外后,他对小红花失去了兴趣,说谎话、脏话,欺负弱小同学,成为一个不折小扣的“坏”孩子。  相似文献   

14.
乐乐得了一朵小红花,高兴极了。回家的时候他把头抬得高高的,胸挺得直直的,生怕别人看不到他胸前的小红花。 妈妈问乐乐:“今天为什么得的小红花呀?” 乐乐说:“张老师说我进步了。” 可是没过多久,乐乐的老毛病又犯了:上课时东张西望,把掎子  相似文献   

15.
在幼儿园里给小朋友评五角星或小红花,这本是一种教育手段,主要是激发幼儿的上进心。可是,一天早上女儿对我说的一段话,却不得不令我深思:“妈妈,你到街上去买盆菊花和一件玩具来,让我送给幼儿园好吗?”我笑着问:“你为什么要送菊花和玩具呀?是老师叫你送的吗?”女儿摇摇头认真地说:“是我自己要送的,上次我们班××小朋友的爸爸拿来了好几盆花,还有玩具,表师表扬了他,还给他印上了许多五角星呢。”她说着悄悄地趴在我耳边:“我们班××  相似文献   

16.
加油     
每周五我班都要发小红花。乐乐在红花栏前看了好半天,跑来对我说:“老师,我的红花没有波波的多。”“那你下个星期再加油,就能多得几朵小红花了。”我摸了摸他的头说。乐乐点了点头,“老师,是加酱油还是菜油啊?”加油$湖北省鄂州市实验幼儿园@雷敏!老师  相似文献   

17.
魔术     
<正> 爸爸买了一些好吃的食品,儿子非常想吃。他想出个主意,对爸爸说: “爸,我会变魔术。”“什么魔术?”“如果你把那好吃的东西放进我嘴里,不一会儿它就会消失的。”  相似文献   

18.
今天下午,女儿从幼儿园归来,高兴地走到我的跟前说:“爸爸.我得了一朵小红花。”说着就把盖有小红花的作业本递给我看。女儿由于作业缺乏认真态度,上了一年的幼儿园还从来没得过小红花。今天得到小红花,别说女儿喜笑颜开,就是我也非常高兴。高兴之中我问女儿:“怎么得到的小红花?”女儿并不隐瞒:“我和杨薇去交作业,老师批完了杨薇的作业就给盖上了一朵小红花。  相似文献   

19.
吃糖记趣     
下午,路庭安一到教室就像小贩一样吆喝了起来:“各位同学,我这里有一种新奇的糖——跳跳糖,想不想试一试?”“我来……我来……”杨庆飞向路庭安要了颗最大的放进嘴里。“怎么不……”他话未说完,便听见“啪”的一声,跳跳糖在他嘴里开始“作怪”了。杨庆飞做出各种怪模怪样,只见他紧闭着嘴巴,鼓着腮帮,一会儿瞪大眼睛,一会儿又紧闭眼睛,一会儿用手拍着腮帮,一会儿紧蹙眉头,一会儿又忍俊不禁,真不知道究竟是啥滋味。“啪啪”,又是几声,杨庆飞  相似文献   

20.
叶彬 《四川教育》2003,(5):46-46
我曾阅读过这样一则课堂片段———一位德国老师用几个苹果和几块糖做教具教1+1=2。他讲完后,轻声问孩子们:“1+1还能等于几呢?”有只小手举起来:“把两个并起来就等于11。”老师热情地鼓励了他,问:“并起来是不是加啊?”“不是!”“对,要加才行。”又有一只小手举起来,老师请他走到讲台前。小孩拿起一块糖,剥了纸放到嘴里,接着再拿起一块糖,剥开后又放进了嘴里。他鼓着嘴巴说:“一会儿糖化了,1+1不就等于零了吗?”老师接着说:“是呀,糖化了时1+1等于零了吗?大家想想看。”片刻,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糖即使化了,但吃到肚子里的糖仍然是2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