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情感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成为联系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和实现由知到行转化的内部条件,是品德内化过程中强大的动力和催化剂。因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积极启发学生,将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参与注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对促进学生的品德内化,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实效,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基础课。在教学中,创设开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置身活动情境,经历体验感悟;再现学习情境,深化道德知行。优化品德课教学,让品德与社会课富有实效。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同样指出: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随着新版课标的进一步实施,体验教学得到空前的重视,犹如雨后春笋。教师们大展身手,或紧密联系生活,或创设情境,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要遵循课标要求,关注学生的实践与体验,灵活开展体验式教学,促其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升华情感、提升思想与素质。对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探索了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5.
小学社会学课所涉及的知识面广,许多知识点需要学生从时空的发展和社区氛围的体验来得到了解掌握。“重视实践性原则,让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中学习社会常识,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服务社会的意识。”这是编写小学社会课教材的指导思想之一,也是社会课最为突出的特点。大家都知道,实践(社会实践、模拟生活实践、图像感知实践等等)活动对于领会、掌握社会知识点有益处。那么,如何在社会课教学中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重视实践性原则,从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呢?  相似文献   

6.
情感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成为联系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和实现由知到行转化的内部条件,是品德内化过程中强大的动力和催化剂。因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积极启发学生,将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参与注  相似文献   

7.
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所以,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体验,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感受、体验、领悟,构建  相似文献   

8.
美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它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观念的人对外界事物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快、爱慕的情感。事实证明,语文教学如果能把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与引导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融为一体,那么,语文学习活动便会展现出无穷的生命活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  相似文献   

9.
周继章 《中国德育》2007,2(1):78-79
课堂即时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的即兴点评,对课堂教学起着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作用。“品德与生活”课上的即时评价和其它学科相比,承担着更重要的使命。“品德与生活”课上对学生评价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日后的做人准则。“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强调对儿童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为了更好地贯彻课标要求,笔者建议“品德与生活”课堂的即时评价要做到“五要”“五忌”。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课是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和思想品德的主要课程.如何开发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资源,创设生动的学习氛闱,激发学习兴趣,让小学生体验学习与参与的快乐,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参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正>真实,是一切教育的灵魂,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真实生活中,儿童的真实是课程的基础,真实的品德与社会课也是品德教育的理想与追求。给学生一个真目标,让学生体验真过程,使学生流露真感情,让学生做出真选择,对学生做出真评价,用真实演绎品德与社会课的精彩。一、制订真目标,让出发点和归宿统帅灵魂教学目标是课堂的"魂",教学目标是一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真实目标的制订与实施,是教师进行课堂教  相似文献   

12.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而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就要关注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在生活中加强体验,让品德与社会课“活”起来.本文从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开放,教学方法的选择及学生的参与等几方面,谈了一些激活品德与社会课的做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体验学习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及实施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讲授或讨论有关知识,而要落实到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上。因此,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其中体验学习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傅瑞珏 《福建教育》2005,(8A):50-51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多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还强调:“教学活动要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可见,“活动”应该成为品德教学中的灵动音符,“弹奏”好这个“音符”必将使品德教育更富实效和高效。  相似文献   

15.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同样指出: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随着新版课标的进一步实施,体验教学得到空前的重视,犹如雨后春笋。教师们大展身手,或紧密联系生活,或创设情境,或开展各种活  相似文献   

16.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的越充分、细腻,感悟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作为一门综合型课程,《品德与生活》以现实的生活为背景,围绕低年级学生生活中“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个主题构建内容。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的联系,为学生体验感悟、回归生活提供清新的源头。  相似文献   

17.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作为任教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要认真学习课标,深入理解教材,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文从学生探究合作、角色扮演、做游戏、加强课堂训练、做学生的表率等方面阐述了在教学过程中所尝试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笔者是宜都市实验小学的一名普通的品德学科教师,“我要攀登”这一主题活动是我执教的一节送教下乡课。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性很强的课在没有任何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陌生的小山区学校、陌生的班级上出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体现品德学科的教学实效性,有很大的难度。正是因为这节课有难度,让笔者喜欢上了这一课。于是对照课标,我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由于笔者坚持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遵循了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坚持了尽量体现一种常态下而又真正具备德育实效、自然而朴实的原则,创设生活场景,构建“生活课堂”,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起了师生情感的共鸣,激活了整个教学流程,呈现出一幅幅感人的情景,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与学生们度过了难忘的40分钟。  相似文献   

19.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集思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考虑到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特殊性,如果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教学内容,不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忽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道德认识,那么,品德与社会课将会失去活力,将无法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教学效果.主要分析了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强调阅读教学中的体验与感悟,是《课标》的一个突出的新理念。我们通过“内容分析法”统计发现,义务教育《课标》和高中《课标》出现“体验”、“感受”、“感悟”之类的关键词共有80余次之多.足以见出其重视的程度。在施教过程中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并认真贯彻,切实帮助学生在阅读中生成与发展独特的体验和真切的感悟。这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