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典型的美文,它全文仅81字,却营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意境,从美景、美情、美德等诸方面让读者受到美之熏陶,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一、景物之美。文章开篇落笔不凡,作者以“有仙之  相似文献   

2.
历代文论家对能否“以理入诗”争论不已。否定者从诗歌主情的角度出发,认为以理入诗偏离了诗歌的本质,肯定者则认为《诗经》就已开启了以理入诗的先例。晚清诗论家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表现出认可以理入诗的态度,指出“寓义于情”、“有理趣而无理障”才是以理入诗的不二法门,体现出诗歌理论发展到晚清所呈现出的兼收并蓄、圆融贯通的总结性质。  相似文献   

3.
张冰 《辅导员》2013,(17):10
4月2日,清明节前夕,春和景明,百花盛开。已故当代著名诗人雷抒雁的故乡充满了缅怀之情与诗情画意,百余名小诗人与老师同台表演,激情朗诵雷抒雁的著名篇章,表达对诗人的缅怀之情,激励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党,茁壮成长,以实际行动报答对故乡人民的感激之情。师生们在一阵阵激越的背景音乐声中,满怀激情地朗诵了雷抒雁的代表作《小草在歌唱》,朗诵了《升旗》《燕子》《远方》《故乡》《父母之河》《故乡的鸟语》等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将人们的思绪与情感带向久远的回忆和美好的诗情画意之中。本次活动由雷抒雁生前挚友策划,泾阳县教育局主办,邀请了陕西省作协、咸阳  相似文献   

4.
汪曾祺小说中写女性人物的形貌,一是正面写:从作家的主观感受出发或重写女性的眼神,或重写人的动感体态,以突出人的精神面貌、内心世界,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以形写神"。二是侧面写:从读者角度出发用暗示的方法想象其美,或从小说中其他人物的角度出发,不直接写女人的美,而写这些看到她的人的反应中来显示出她的美。这是避其文字直观性之所短,用其文字间接性之所长,并以生活和想象作基础的高明的写人技巧。  相似文献   

5.
汤秋平 《海外英语》2012,(13):243-244
作为悼亡诗之佳作,贺铸的《鹧鸪天》为读者呈现了凄凉的相思和悼念之情。此词上片写出妻子死后诗人的凄凉和孤零,运用到借物喻人,借"梧桐"和"鸳鸯"来突出丧妻后的悲凉和孤寂。下片再现亡妻日夜操劳,甘于过清苦生活的场面,表现出诗人对亡妻的怀念之情以及深刻的悼念之情。该文试从概念隐喻的投射理论出发,通过对文中的"梧桐"和"鸳鸯"进行分析,理解此隐喻对整首词主题的认知解读,深化整首词的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引领读者进入作品艺术世界的桥梁,品味作品中优美的语言也是一种艺术享受.语言的内容是通过优美的形式来表达的.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即使有非常好的内容,如果没有优美的形式来表达,也不容易流传开来.感知作品的美情美意需要通过赏析语言尤其是语言的表达形式来进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大学英语>整套书籍所选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文章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为例,赏析其语言表现形式之美.  相似文献   

7.
暴风雨是大自然的杰作,不少作家都把眼光投向它,或比喻,或象征;或讴歌,或贬抑。意大利作家拉法埃莱的《暴风雨》却独辟蹊径,自立新意。文章有状物,有抒情,但状物抒情都不是目的,结尾两段如异峰突起,一下子使读者从感物悟情上升到明理的高度,由形象思维转入深层次的哲学思考。这就构成了状物明理、寓理于物的构思特点,体现出作者善于从习见的自然现象中抽象出审美规律的深邃的思考力。文章分为三部分:一、暴风雨来临;二、暴风  相似文献   

8.
朗诵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块净土,现在却是“禁土”,很少有人去涉足开垦。即便真正碰到也只是划出几道犁铧印来,干涩涩地抄一气朗诵常识——音变、语调等。学生能记住但是不能实战运用,更加之现在的应试教育,朗诵便被茺闲了。朗诵是建立在已有的文学作品之上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活动形式。文学作品作者的责任是把文字语言以一种有机的形式结合起来,以表达深厚的蕴意;朗诵者则是以一种有声语言表达“味外之旨”“韵外之致”。搭在作者和朗诵者之间的“桥”便往往是“情”。“情”是什么?是心血的涌动,是内心真切的感受。人生无处不含情,情感的真实流露也正是文传千栽的根本原因。文章不是  相似文献   

9.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在烟波浩淼的八百里洞庭湖中,荡漾着一个“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青山”的小岛,它就是神奇的君山。说神奇,是因它有美丽的传说和迷人的风光,激发过历代很多诗人的诗情,留下了许多美丽的篇章。文章最怕随人后,在这里撷取三首,看他们是怎样超越前人的——感悟其创新之生花妙笔,以求得作文创新之道。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玉盘里一青螺。中唐诗人刘禹锡曾5次来洞庭,这次他受李白写洞庭的诗句“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启发写下了这首“望洞庭”。题为“望洞庭…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诗的教学重点应是吟诵,要多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直至朗诵。难点是抓意象,品味语言,从而体会意境,而难点之突破,应在反复吟读、朗诵中解决,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悟情。调动学生生活的经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体验诗的情感,最终内化升华为自己的情感。  相似文献   

11.
以白描写景抒情,是宋词的艺术手法之一。宋词中常采用白描手法画出物象之"神",并借其神韵抒发词人的感情,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让读者去进行二度创造,生成联想,达到一种借物寓情而又物情交融无间、浑然如一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2.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从它产生之后,就受到广泛的重视.但由于年代久远,又缺乏十分可信的材料佐证,使许多作品主题不明,读者也莫衷一是.本文所论《蒹葭》一篇,目前说法倒比较统一,但笔者认为仍有值得商榷之处,本文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秦风·蒹葭》在《诗经》中是深受读者喜爱的篇章之一.那凄凉萧瑟的晚秋之景,那婉约忧伤的仿惶之思,都使人深受感染.关于此诗的主题,目前的教材多认为表现男女之间的思恋之情.如游国恩《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说:“本篇抒写怀人之情.”范垂长的《先秦文学详解》中在  相似文献   

13.
一个数列 ,若已知递推式要求其通项 ,一般的方法是 :先根据所给出的递推式求出前若干项 ,然后猜测其通项式 ,最后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其正确性 .但其困难在于猜测这一步 ,如果学生对一些基本的数列知识不够熟悉或所求出的若干项的规律不易观察出 ,往往很难正确猜想出其通项式 ,从而导致解题失败 .况且在新版的实验教材中也出现了数列递推式的概念 ,那么通过已知的数列递推式来求通项将是学生所乐于接受的 .从以上的考虑出发 ,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 ,对已知数列的递推式求其通项的问题作了一些总结 ,希望对读者能有所帮助 .类型 1(等差数列型 )…  相似文献   

14.
《马鹿场一夕》由古面《秋林群鹿图》入题,引出生活中活的《秋林群鹿图》,再升华为理想中《青山万鹿图》,描绘出三幅栩栩如生、生机盎然的画面,既充分表现了文章的主题,又使读者感到自然连贯,浑然一体。其所以取得这样好的艺术效果,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作者以“爱鹿之情”为线索,把三幅画面明显地连缀起来,构成有机的整体。《马鹿场一夕》是以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为线索的,“爱鹿之情”自始至终贯穿在文章之中,  相似文献   

15.
在初中英语学习中,大多数学生所注重的仅仅是文章中词句的表层含义或语法结构的运用,很少能从文章中个人的情与思方面去领悟其深刻的内涵。而在不同的文章中人的离别之情、伤感之情、孤独之情、欢愉之情常常通过一定的情感词体现出来,正是这些情感词的运用,使我们能聆听到作者的肺腑之言,  相似文献   

16.
演讲词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它既具有书面文体文章的各种特点,又适合口头朗诵。在语篇修辞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卓别林经典演讲辞中理性诉诸与情感诉诸的修辞作用赏析,揭示演讲词中以理服人、以情服人的劝说效果。  相似文献   

17.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中的《芙蕖》一文以叙事之笔从芙蕖的性状、习性入手,再从其“适观”与“备用”两方面极写其种植之利,表面上其所写似乎偏重于生物学知识的植物谱录,背离传统散文“以物衬人”、“以物写人”之抒情寄意的情意经营,然而散文作为一种主情的文学样式,它总是作者在对日常生活与自我生存的观照中承载着内在情感,正因为李渔反对对花木进行人为的加工和干预,他在平实的庶民生活里寻找感动,从而能在平凡的芙蕖中寻找创作的灵感,藉由芙蕖“在利他中完成自利”的生命姿态呈现他的审美思想,让读者在文章中体会到植物“活出自己”的旺盛生命力,也在芙蕖的色香味中,看见了自然造化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18.
英语中有些易混辞格,其表达形式相同或相似,但其语用功能有细微差别或根本不同。粗心的读者或听者往往把它们混为一谈。文章从语用学观点出发,对这些辞格的语用功能进行了详尽的对比研究,试图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以扫除读者或听者在理解方面的障碍,最终达到严格区分和准确运用这些辞格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
情感教育,它和智育、美育一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耦合.语文更强调情感的升华与运用.翻开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真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情感蕴涵在课文中,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体验,对其进行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20.
<正>美读既是感知课文教材的主要方式,也是获得文本美感的主要途径。在美读中,它将无声的文学变有声的语言,也将文本中的人、物、情、景等展现出来,以达到美育之效。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阅读与欣赏的互相渗透,让学生从文本中学到、悟出文章之美,在美读中寻找、发现其美妙信息,加以品析,提高阅读的情趣。一、感受文本整体之美阅读文本,第一整体感知。对文本的整体感悟不错,则能有效地吸引读者。文本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