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的字素养的体现 (一)消息需要干净、精短的字。有的记认为,消息几百个字还不是手到擒拿?这是误解。其实,消息的篇幅从长到短,材料从杂至精,不是简化,而是净化;不是单纯求量少,而是求质精。而要做到这一点,记的综合提炼能力和字素养非常关键。我国名记李普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消息字要短,段落要短,句子要短,叫做“三短”。这是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2.
肖峰 《新闻知识》2005,(10):20-22
这两年,媒体业屡有丑闻爆出。中央电视台的赵安落马,“湘中名记”伍新勇的案发,繁峙矿难11名记涉嫌收受贿赂。前段时间,偏居湖北黄冈的《鄂东晚报》义成为焦点,为了创收,该报社内部卜下“通力配合”,用“曝光当事方丑闻”的方式强拉广告,形成一条从报社领导到记再到受要挟单位的“媒体腐败食物链”,让人触目惊心。  相似文献   

3.
在河北地面,知道我真实姓名的人不多,知道“杨柳青”的人却着实不少。到各地、市、县、工厂、农村去采访,好多次出现这种情况:当一道去的同志向对方介绍我说:“这是我们报总编室副主任储瑞耕”,对方说着“久闻大名”,笑着伸过手来同我相握,可我能感觉出来,那“久闻大名”4个字是套话,很勉强;那笑,是为了表示客气;因为那手,握得松松的,不过礼节性的罢了。而每当介绍到我就是“杨柳青”时,对方就会两眼瞪大,放出别一种光来;话就往往成了“啊!”一个叹词;而那双手,会  相似文献   

4.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的爸爸王芸生生前很喜欢这两句诗,曾一再问我:“你知道这两句诗的诗魂是哪两个字吗?”我说:“当然是勤和苦两个字喽!”他点点头,“知道这两个字,到懂得这两个字,以至做到这两个字,不容易呀!路很长!很长呀!……”接着,他目光深邃地望着远方。每每在此时,我从爸爸的目光中,似乎就看到了他一生苦学苦斗的坎坷路程。我和爸爸一直生活在一起。三十八年来,从他的身上得到了许多知识和启发。我是学文搞艺术的,在创作剧本过程中每当遇到一些历史人物的轶事、历代的典故、甚至怪字和难题,我张口就问,爸爸是每问必答,原原本本侃侃而谈。从历史  相似文献   

5.
严农 《军事记者》2004,(11):63-64
1938年春,台儿庄大捷之后,先父严怪愚到了徐州。同旅社住的一位《武汉日报》的记告诉父亲,说:“名记范长江明天便要到徐州来了!”语意中似挟讽诮。父亲说:“本是名记嘛!我们欢迎!”他愤愤地说:“什么名记?!我就不信那一套!未来之前,先创气氛,要别人为他准备住处,安排生活;既来之后,又大宴宾客,到处拉扯,简直像个大官僚!老实说,没有《大公报》这块牌子,凭他的本事,他‘红’得起来吗?”(长江当时是汉口《大公报》战地特派员)父亲说:“我佩服的倒是他的本事,而不是《大公报》这块牌子。  相似文献   

6.
今年初秋,宜昌日报策划了跟踪报道《史光权南下卖猪记》。派两名记跟随一个卖猪农民,行程3000多公里,现场采写“卖猪新闻”,这在宜昌新闻史上还是第一次。从9月15日我们发回第一篇新闻开始,到10月中旬告一段落,历时一个月,共刊发80多篇相关报道和100多篇读短信、来信、来电及评论章,总计约10万字。  相似文献   

7.
打扫卫生     
新房子装修得很漂亮,可老公和儿子都不注意卫生,我讲过好几次都不见效。于是我在房门上写了8个大字:“打扫卫生,人人有责。”谁知到了晚上,前面的那个“人”字添了一横,变成“打扫卫生,大人有  相似文献   

8.
改稿中的两个“凡是” Z君自H市来,言及编辑改稿事。慨叹如今编辑改稿似乎成了习惯,不改成一个“大花脸”,好象就不舒服似的。因此他主张大声疾呼:“请尊重作者的劳动吧!不要乱改他人的稿子!”我赞同Z君的意见,主要赞同在那个“乱”字上。倘若删掉了那个“乱”字,恕我不敢苟同了。这些年来,在编辑队伍里,对于编辑要不要改稿的问题,有  相似文献   

9.
丁建庭 《青年记者》2017,(10):17-19
2016年10月,在南方日报创刊67周年之际,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启动“南方名记”培育工程,来自集团6家不同媒体的15名记者成为首批“南方名记”培育对象,笔者忝列其中.这项名记培育工程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史上的开先河之举,目标是培养一批具有新媒体采编运营能力的全媒型、专家型生力军,打造新媒体时代的“主流网红”.  相似文献   

10.
一、在旅部 1942年夏,我在新四军第一师第三旅政治部负责旅报《先进报》工作。这时正值一次反“清剿”斗争胜利结束,部队住在南通地区的一个村子里休整。一天上午,旅政治部主任卢胜同志的警卫员忽然来到编辑部通知我们说:“有一个大新闻记者来了,卢主任要你们快去接待他。”我和编辑卞庸中同志等随即跟着他来到政治部,只见卢主任正在和那个“大新闻记者”亲切地交谈着,还不住地向他敬茶。他每接过茶杯都仰起脖子  相似文献   

11.
这里说些小事,距发生已有大半年了,可是自此以来,每一跨进书店,旧事就涌现心头。根由都在我的坏记性,老糊涂。孙犁新出的散文集子,我还缺一种,却总是记不准书名。把它写在一张纸片上,临了,又找不到纸片夹在哪儿了。所以,当那个黄昏,在王府井书店的玻璃书柜里看到《澹定集》,又高兴,又有点拿不定主意。我就请售货员拿给我翻一翻。她一面给我拿书,一面笑着说:“这本书,你已经买过了。”她说话轻声,很斯文,却让我大大吃了一惊。我不由得停睛端详她一下:约摸二十六七岁,长挑身  相似文献   

12.
“在我的人生中,有39年都是人家在写我,这是唯一一本我林青霞自己写林青霞的书。这里面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篇文章都是从我心里面涌出来的。我很希望,大家能够把我这本书,放在书桌上,或者放在书架上,或者放在床边,经过的时候,翻一翻,然后心里想着,嗯,她是我的朋友”  相似文献   

13.
吕高排 《军事记者》2004,(10):60-60
陈鲁豫的《心相约》、闾丘露薇的《我已出发》等名记的大作刚刚落下帷幕.又一波名记的书浪潮般滚滚而来。你方唱罢我登场,电视记刚过完出书瘾.报刊编辑又急匆匆赶来。出版社跟着名人跑,有的读跟着名人跑,一些媚俗的媒体也跟着名人跑。于是.本来就不大的图书市场.被这些“没有脑袋的大头漂亮娃娃”挤得遍体鳞伤。  相似文献   

14.
任何成功都少不了一股气,一股劲,咱们中国人是讲究“气”的.“气”是一种人在不知不觉中透过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的一种气质,一种精神状态.透过这种精神状态,你可以感受到他所处的社会层次、化素养、学识水平、为人态度、处世方法等。作为一名记,应具有怎样的“气”呢?我认为,要想做一名好记、名记、出类拔萃的记,应该身兼“八气”:正气,勇气,骨气,底气,才气,另外,还要有一点灵气、傻气和人气。  相似文献   

15.
刚写稿的日子,屡写屡不中,弹弹虚发,报上没名,有人称我“常败将军”。我当时认为新闻这口“井”不好“挖”,难出“水”。正当我准备心血付之东流,草草收兵时,一名新闻干部告诉我:“当你没挖出‘水’时,最好再坚持一下,不要轻易地舍弃。也许这时你正站在成功的门槛外。”我像被点燃的蜡烛一样燃烧起来。我发誓:挖“井”见“水流”。  相似文献   

16.
在河北地面,知道我真实姓名的人不多,知道“杨柳青”的人却着实不少。到各地、市、县、工厂、农村去采访,好多次出现这种情况:当一道去的同志向对方介绍我说:“这是我们报总编室副主任储瑞耕”,对方说着“久闻大名”,笑着伸过手来同我相握,可我能感觉出来,那“久闻大名”4个字是套话,很勉强;那笑。是为了表示客气;因为那手,握得松松的,不过礼节性的罢了。而每当介绍到我就是“杨柳青”时,对方就会两眼瞪大,放出别一种光来;话就往往成了“啊!”一个叹词;而那双手,会再次重重地握住我的手。这后来表情、动作之真诚,是非常明显的。当我得知有的读者(其中有乡镇党委书记、教师、企业经理、县里工作的同志等)保存有他们自己剪贴的“杨柳青”文章的本本,我的心中就总是涌起十二分的感激之情。“杨柳青”成了我的代名词,我常常喜不自胜,同时又常常生出一层负债感、紧张感,怕出不来比较  相似文献   

17.
人们称编辑为文字匠,或为误解、或为戏称。即以文字论,编辑从来不敢小觑。一则,每一个字都干系重大;二则,每一个字都涉及复杂的学问。王渔洋《论诗绝句》言诗人煮句炼字是“诗人一字苦冥搜”。把“为每一个字负责”作为神圣职责的编辑,在斟字酌句时,又何尝不是“编辑一字苦冥搜”呢!说字事关重大并非夸张,如一位学者稿中把捕鱼的“鱼梁”的梁字上面加竹头作为义符,遍查辞书皆无此字。然《礼·王制》云:“鱼梁,水堰也,堰水为关,空承之以笱,以捕鱼。”如轻信学者不苦冥搜,刻制一字并非难事,然而这实际是创制了一个新字,即在汉字总汇中增加新字,给后代平添了一个额外的负担。是贻害后代的干系重大的事。字的字源、语源乃至形音义等方面的学问极其繁富,便是寻常的口头词语,如何下笔落纸也殊非易事。若不明其事、不知其义,又不苦苦搜求,在编辑便会放过误解或误笔。而明事知义需建立在博阊、博览、博问,苦心搜求提高识断之功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8.
一次,中宣部副部长龚心瀚在上海某医院养病,我去探望他。谈话中,他告诫我:“一个出色的记者。能抢新闻,那才算得上有真本领。”她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特别是那个“抢”字一贯穿在我的采访活动中,也真“抢”到了一些好新闻。其中一那次杭州“抢”新闻之行,至今仍让我心潮激荡。你有没有胆量写那年春天。我到浙江省公安厅去采访一起轰动全国的诈骗案。当我正在厅长办公室看档案时,副厅长陈明从文件箱内取出一份简报,递到我面前说:‘然看看这份简报,你敢不敢报道?’俄取过简报,只见上面刊登的是几百字的案清简介—一今…  相似文献   

19.
几年前,《人民日报》曾介绍过江西一位农民赖以致富的“十六字种菜经”: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多,人多我早。那个农民依照这个“秘诀”与他人竞争,处处主动,胜人一筹。后来,一些不景气的企业从这条“种菜经”中得到启示,很快摆脱困境,使企业扭亏为盈。细细想来,这个“种菜经”对我们搞新闻报道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人无我有”,说到底就是个“独”字,这是“十六字诀”的核心。一个企业,一旦有了专利产品,就具备了生存和发展的资本,就有了竞争的条件。对于新闻报道来说,独家新闻也就是“专利产品”。一条好的独家新闻,  相似文献   

20.
我刚学写稿时那个难劲就别提了,为找不到题材着急,写出来人家不用还是着急。一位通讯员告诉我:“你去请教请教牛林。”我说:“我不认识啊!只在报纸上看到这两个字。”他告诉我说:“牛林是咱县委通讯组的,人可热情啦,你去了准不白跑。”我心想:人家是县里的能理咱这乡下无名小卒吗?但强烈的求知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