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新教育的涵义特点与内容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赋予创新教育科学的内涵,把握创新教育一般特点,是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前提,要把构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放在创新教育的首位,把构建科学的符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育管理模式置于核心,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发展道路,实现“教育的三个面向”,使教育者坚持“四统一”。  相似文献   

2.
传统人生观塑造中学生人格的原则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标准把人格塑造作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教育目标,把传统的人生观糅合进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中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利用传统人生观塑造中学生人格应坚持:世界性与民族性统一的原则,现实性与超越性统一的原则,主体性与主导性统一的原则,公开性与渗透性统一的原则,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统一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利用传统人生观的丰富资源,塑造中学生的理想人格,需采用有中国特点和时代特征的教育方法,如文化渗透、情感体验、活动传递等。  相似文献   

3.
论自我的统一功能与健康人格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全面回顾西方人格理论家关于自我与人格健康关系的理论观点,认为不同理论流派的人格心理学家都主张:(1)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重要组成要素;(2)自我对其内部以及对经验具有统一功能;(3)自我的统一状态是人格健康程度的标志。因此,形成一个积极、统一的自我概念系统就成为在人格教育乃至整个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中心目标。  相似文献   

4.
和谐人格及其建构的教育思考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和谐人格是指构成人格的感性、理性与非理性等要素处于完整、平衡状态。和谐人格要靠和谐的教育来建构。和谐教育是指多方面与多方式教育的有机统一和密切配合。通过和谐教育建构和谐人格的目标是协调精神属性,使人格中的感性、理性与非理性等要素协调发展,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5.
主体性、主体性教育及其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性是主体在外显和内隐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主体性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个体心理与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主体性教育是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的教育。主体人格包括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主体性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因此,本着重论述了主体性及主体性教育,并多方面去寻找实现主体性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培养真善美统一的完满人格——教育的终极目标论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研究和确立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教育理论发展之所需,也是严峻的教育现实的迫切呼唤。培养真善美统一的完满人格即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7.
现代学校教育的作用已经不仅仅只是为了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还应该注重学生创造精神、健康人格的培养,从而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把心理健康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心理健康教育是衡量是否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尺度,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根据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我认为学校教育要。  相似文献   

8.
健康人格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竞争的激烈,健康人格问题显得十分尖锐而突出。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强烈呼呈加强教育,培养健康的人格,健康人格是智、情、意的和谐完美的统一;健康人格的教育应遵循早期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协调教育及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原则;并应从自我意识、科学意识、价值取向、人际关系、意志品质等五个方面来加强培养。  相似文献   

9.
构成人格整合的因素十分复杂,而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人格整合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关键作用。大学生的人格整合是一个动态的有序可循的过程,健康完美的人格是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生存境界,准确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人格整合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教育的人格化是以教育者的人格化为前提和保证的,因此,教育者应主动培养自己多方面的素质,并以教育思想、教育关系、教育情感、教育语言、教育手段、方式的人格化实现真正的人格教育。  相似文献   

11.
教育与人格为重中之重--张学良教育人格的思与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学良的教育是建国之本;教师是教育之本;强调爱国主义和人格教育;消费教育转为生产教育;重视农村教育;对教育高投入对教师高待遇等一系列思想,以及他为国家为民族,对事不对人,不求见谅于人,但求无愧于心的良心准则和大公无我勇于牺牲的人格境界,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代教育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环境恶化、贫富差距加大和道德沦丧等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教育界出现了后现代教育观,推动了教育改革。我国及各国学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观念,它对职业教育有诸多启示:教育应当强调精神构建和对学生人格的提升,强调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科技教育和人教育统一,强调创造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论教育中人格观的转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格演进历程可划分为依附人格,独立人格和自由人格三个基本阶段。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人格观是一种依附性的人格观,当前在教育中实现人格观的转变,确立独立人格观,已成为社会转型和人的转型的需要,成为历史的必然。要实现人格观上的转变,需注意多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人格是人才素质的核心,培养和发展健全的人格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语文教育应该把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把知识教育与人格培养相沟通,通过对语言、文学以及相关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对汉语的敬畏之心、对人生与事业的兴趣与理想、对是的感受与爱心,以及独特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人文精神等,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养成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5.
政治态度是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行为三的统一。帮助学生确立积极正确的政治态度是中学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当前高中学生的政治态度,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政治态度冷漠、偏激等不良倾向。根据政治心理学所揭示的态度转变的规律,实施以下原则是促成态度转变的有效途径:贴近原则,把政治大道理和学生的生活环境拉近,为学生喜闻乐见;育人原则:把政治教育和人生观教育结合起来;疏导原则:把灌输和疏导结合起来以改变政治偏见;实践原则: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表率原则:发挥政治教师的人格力量。  相似文献   

16.
现代人格包含两种基本成分:独立自尊性和民主地利性。这种现代人格的培养途径有:一、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机制,这是独立自尊性和民主他利性人格培养的基本环境;二、主动教育代替被动教育,主动学会做人,主动学会创新;三、改他控式教育为自控式教育,把握和发展最佳自控状态,自我管理,自我规划,自我设计,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17.
环境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价值目标体现在诸多方面,但归根到底就是要使作为个体的人们真正学会正确处理与解决环境问题,促进并达到人格“真、善、美”的完美统一,形成一种崇高、善良、正直的生态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8.
论环境教育的价值目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环境教育的不断发展,其成效也日渐凸现,而其最重要的价值目标则体现在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自然观,追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观,弘扬人类利益的新公正观,重塑“真、善、美”相统一的新人格观几个方面,其价值目标的实现将进一步推动环境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人文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提高人格境界,最终达到美的境界。中国传统的人文教育证实了这一点。真善美是紧密相联的统一整体,美是对于两者的升华和自然表现。确立这样的人文教育理念,对于当今我国人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艺术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高校开展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艺术的德育、美育、智育等功能,促进大学生形成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