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课堂模式,代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互动”的课堂活动模式。在课堂上,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导演兼演员。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果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相似文献   

2.
冯钰 《甘肃教育》2011,(21):69-69
纵观近几年省、市级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简约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时下课堂教学设计的主流。有效的课堂,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授课内容的课堂,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的课堂;不是看教师教得认真不认真的课堂,而是看学生是否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学”到“会学”的课堂。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的一大难题是学生充分活动的问题,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从更加科学的角度、更加高远的视角对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提出更为鲜明的教学要求。因此学生的活动就成了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改革的一根标尺:凡是死讲硬灌的,凡是满堂讲的,凡是课堂上过份强调谈话、讲析的,凡是教师习惯于占领讲台的,基本上都没有像样的学生课中活动。在没有学生充分活动的课堂上,“导读说”也好,“学长式”也好,“语感派”也好,“点拨法”也好,各种先进的教学体系都不可能有自己充分展示身手的机会。可以说,没有课堂上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形式…  相似文献   

4.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董家甫教师回答: 从现代教育理念来看,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如何,已经成为评价课堂教学优劣的重要标准。课堂上教师条理清晰、环节紧凑、从头到尾滔滔不绝的“优异”表现,而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已经过时。那么,如何使课堂“活”起来?前不久,笔者结合学校开展的高效课堂研究活动上了一节研究课,感触颇深.  相似文献   

5.
教改课题从“学生参与授课”入手,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结构,形成了“自学课→展示课→习得课”三课型教学模式。文章对三课型教学模式的各课型任务和要求做了些探究思考。自学课课型是三种课型的基础和重点。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按照教师拟定的自学提纲阅读教材,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完成自学任务的活动过程。展示课课型包括三个部分:“学生授课”“学生、教师评价”“释疑”。可以说这一环节的教学对于整个三课型教学起着决定作用。关于习得课课型,从两个方面做了些探究思考:1、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言。2、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而言。可以说,这一课型的教学是对学生学习进行提高、升华的过程,是进一步完善他们原有认知结构的收获过程。  相似文献   

6.
李永红 《地理教育》2014,(7):102-102
一、“内修”——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技巧 1.“内修”之一:促使学生爱学、乐学 (1)深备教材、学生、教法.教师应对课标、教材了如指掌,所谓“课上一分钟,课下十日功”.记得刚参加工作,由于对教材不熟悉,又不善于向学生解释知识点,讲课基本采用“教教材”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笔者曾到一所重点学校听课,授课教师教学设计思路好,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效果很好.经验不足的我,照搬照抄运用到自己课堂上,整节课自己唱独角戏,学生学习积极性未调动起来.所以,课前应先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做到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教师事先“预设”,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教师的“预设”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由教师“预设”、情境问题由教师“预设”、问题的答案由教师“预设”、课堂进程由教师“预设”、课堂练习由教师“预设”、课堂小结内容由教师“预设”……。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的“预设”准确、课堂上“预设”任务完成得好的课就是好课。  相似文献   

8.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现在,我们在数学课堂上看到的几乎都是小组学习形式,这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尤其是在公开课、观摩课的教学中。笔者清楚地记得,1993年参加全国首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课时,26节课学生全都是坐成“秧田”式的;而2001年笔者观摩全国第五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时,发现32节课中有23节课是采用小组学习形式;最近笔者参加了某市小学数学观摩活动,14节课竟然全部采用小组学习形式。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是教师的行为,如教师的言语表达是否流畅、教师的板书设计是否合理、教师的情感投人是否具有感染力、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等等。即使关注到学生的表现,也基本上被看做是教师“教”的回应,或者成为教师“教”的点缀。新课标的出台,尤为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必须实行以下“三个转化”:  相似文献   

10.
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靠课堂教学的优化。由于工作关系,笔者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发现课堂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下面仅就目前数学课堂教学所忌,谈谈笔者的粗浅看法,以期抛砖引玉。一忌包办代替由于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作用下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因此往往容易颠倒教师与学生在认识中的地位,也就是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的认识。从平时的课堂教学到公开课、评优课、示范课无不以教师的“教”为评价衡量课堂教学水平的主体,只问教师“讲”了多少,“讲”得怎样,而不问学生“学”了多少,“学”得怎样。目前课堂教学中这…  相似文献   

11.
构建有效问题串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堂课,无论课型如何,无论上什么内容,无论用何种教学媒体,要使课堂生动,关键是看教师如何设计课堂提问。可以说,问题设计是一堂课的“灵魂”,因为问题设计决定着教学的方向、顺序,问题设计关系到学生思维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问题设计直接影响着教师本节课教学的效果。笔者近几年对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有效问题串,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做了一些研究,以下从五个方面谈一些感想。  相似文献   

12.
本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实生由“物”到“人”的问题提出了见解,那就是:教师是实现学生由“物”到“人”转变的前提和关键;要把学生置于课堂教学实践过程的层面上,让学生参与教学,使其形成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以便实现“学生”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强调让孩子自行探究获取知识,这是否意味着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放任自流?从前面案例不难发现,虽然从教学材料的准备到学生活动的亲历,从学生展开的交流到教师的鼓励性总结都是想体现“让学生自行探究获取知识”的新理念,但实际上教师在活动前、中、后期对学生的探究采取了“三不管”,致使学  相似文献   

14.
在自主学习的研究中,学生的活动成为语文课堂上的浓墨重彩,教师的讲退居二线,课堂也由过去的由教师主宰变成由学生主宰,为此,教师不敢多讲一句,生怕有“牵着学生走”,“观念陈旧”之嫌。其实,师生双主体性论对师生戏方各自的能动性都进行了肯定:无论教育发展到何等程度,教师的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教师主导有方,双主的光芒才可能得以闪现。以下是笔者对课堂讨论中教师主导作用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5.
周继章 《中国德育》2007,2(1):78-79
课堂即时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的即兴点评,对课堂教学起着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作用。“品德与生活”课上的即时评价和其它学科相比,承担着更重要的使命。“品德与生活”课上对学生评价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日后的做人准则。“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强调对儿童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为了更好地贯彻课标要求,笔者建议“品德与生活”课堂的即时评价要做到“五要”“五忌”。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组成的.一节课是否能做到低耗高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细节”起着关键的作用。最近我校举行了小学数学教师赛课活动.笔者听了其中的一节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课堂教学的新授部分.由于教师教学细节处理不够精当,教学效果也不甚理想。下面先看新授部分的实录.再谈感受。  相似文献   

17.
《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因此,如何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设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就成为品德实践活动课的目标。如何处理好学生自主的“学”与教师有效的“导”,是品德实践活动课的一个基本要求。笔者认为要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促成学生在实践活动课中的全面发展,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从而引发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  相似文献   

18.
素质教育下数学课堂教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义务教育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摆在教育工作面前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是: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勇于探索,尽快将“应试教育”的授课模式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以适应形式的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提高课堂效益,就必须彻底改变“课上教师机械讲解,课下学生模仿做题”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课上到课下都必须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其具体措施是:  相似文献   

19.
落实学生主体,追求高效课堂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能否实现这一理念,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能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三角形的特性》一课的教学实践,笔者深深体会到:只有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改进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构建高效的课堂。  相似文献   

20.
余文森教授曾说:“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句话,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就看学生是否通过课堂学习有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