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师:“老师”原是金元时代地方小学教师的称谓。金代文学家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后来,“老师”就成了专指学生对教师的尊称,并一直沿用至今。先生:“先生”原为古代时对老教师的尊称。《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管子·弟子职》:“先生既息,各就其友。”《孟子》注:“学士年长者,故谓之先生。”后来,“先生”就成了人们对教师的尊称。西席:“西席”之源于《称谓录》卷八:“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故…  相似文献   

2.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记实散文,是先生专门用来回忆和纪念他年幼时的保姆阿长的,是先生“从记忆中抄出来的”,直接抒写出先生对长妈妈真挚而深沉的怀念之情。拙笔试撷取文中几处辞格略作浅析如下。文章伊始,就说到长妈妈的好几个称谓,如长妈妈、女工、保姆、阿长妈、阿妈、阿长等。并且这些称谓还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保姆”属阔气一点的,“长妈妈”属客气些的,“阿长”带有憎恨的成分(不包括祖母这样称呼她),“女工”属通俗些的。这些看似平常,其实是先生妙用异称格从不同角度对长妈妈给予的不同称谓。但无论哪一个称谓都丝…  相似文献   

3.
一、信封上收信人姓名之后的称谓和信内的称谓应有所区别.信封上的称谓是专对邮递员而言的,是邮递员对收信人的称谓.因此,不论是写给父母、爱人、子女或师长、朋友的信,信封上的称谓都应一律写“同志”或“先生”,若写“×××爸爸收”、“×××同学启”等都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4.
“先生”一词,始见于春秋《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曰:“先生指父兄而言也。”到了战国,“先生”泛指为有德行有学问的长辈。历史上第一次用“先生”称呼老师,始见于《曲礼》。唐、宋以来,多称道士、医生、占卦者、卖草药的、测字的为先生。清朝以来,“先生”的称呼在人们脑海中开始淡薄,至辛亥革命之后,“先生”的称呼才又广为流传。“小姐”的称呼,最初是宋代宫廷中对地位低下的宫婢、姬妾、艺人的称谓。到了元代,“小姐”逐渐上升为大家贵族未婚女子的称谓,如《西厢记》中:“只生得个小姐,小字莺莺。”至明清两代,“小…  相似文献   

5.
阐释“先生”称谓在汉民族古今语言中的多种义项 ,溯其本源 ,透视衍生发展情况 ,说明是一个富有生命力今天仍有发展前途的礼貌称谓。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家庭观念一向重,对于其中成员的称谓也复杂。仅是“兄弟”一称,古今意义的差别,就达到七八种。中国最早的训诂书《尔雅》,对“兄弟”下的定义是“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虽然稍欠周全(因为实际上是同胞男子),却还是道出了兄弟的基本概念。此义沿用至今,始终不变。但是,古人也可用“兄弟”来称女子先生者与后生者。如《孟子·万章上》中说:“弥子  相似文献   

7.
我国历代对教师的称谓是多种多样的,这里将常见的称谓集录如下。师:古代教师的通称。自秦时起,沿用至清末。如《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先生:秦时称教师为先生,后来人们也称垫师为先生。如《礼记》:“从于先生,不越路与人言。”师傅:秦时教师的通称。如《谷梁传》:“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  相似文献   

8.
“老师”一词是对在学校中从教者的称谓,“传道、授业、解惑”是其基本职责。“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19世纪末,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等辛亥革命元老将“西学”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遂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民国时期开始的,并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9.
“同志”称谓由19世纪20年代在一定范围内兴起,到50年代全社会普遍使用,现今又回到了局限于一定范围内的使用状况,这一嬗变过程体现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同志”、“老师”、“先生”都是社交称谓语义场的主要成员,它们在语义场中的地位是由相互间的关系确定的,不同的时期,这几个主要成员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不同,成员与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则会导致整个称谓语义场面貌的改变,“同志”称谓嬗变的原因是和称谓语义场中其他主要成员的发展变化分不开的。“同志”称谓鲜明地体现了等差原则中“平等”的内涵和情感原则中强调亲和、感情浓厚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2002年第3期《中华家教》刊载的孙云晓先生的《改变观念从改变称谓开始》的文章,提出:要改变家长制作风,必须首先把“家长”的称谓改为“父母”。对此,笔者有不同的看法。 1.“家长”与“父母”的内涵与外延不一样“父母”虽然也是孩子的家长,但不能代表孩子  相似文献   

11.
山长五代时,学生尊称教师为“长”。西宾古人席地而坐以西为尊,是安教师的席位。故尊称教师为宾”。司业古代主管音乐兼教国子的人称业”。祭酒汉代有称博士为“祭酒”,现相于国立大学教授。学政到太学当教师后,才能称“学政先生古时称私塾教师为“先生”。教习明代对翰林、进士的老师的尊称。老师宋、元时对小学教师的称谓。训导明清时主掌教育生员的副职称谓。教谕宋代指京师小学或武学中的教师。讲师古时对经学武学教师的称谓。助教协助教授的教师。教授高等学府中职别最高的教师。我国古今教师称谓$肥城市王瓜店镇史志办@田文鑫  相似文献   

12.
老师这是对教师的敬称,使用频率最高。如今这个称谓已经走出了教育界,在社会上,被人称为老师,表明你受人尊敬。先生这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在我国已经流传了几千年。现在,“先生”作为对人的尊称在社交场合被广泛使用。在教育界,人们往往称资深的、德高望重的教师为先生。  相似文献   

13.
“先生”作为一种称谓,在我国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指的对象不尽相同。“先生”的字面意思是“先”“生”两个语素意义的结合,即“始生子”。《诗·大雅·生民》: “诞称厥月,先生如达。”朱熹集传: “先生,首生也。”“先生”由其“首生”之义引申用来指父兄。《礼仪·有司》:“其先生之(?)(郑玄注:(?),俎也),折胁一。”郑玄注: “先生,谓父兄。”意思是有  相似文献   

14.
<正>师:《美丽的颜色》选自《居里夫人传》,作者是传主居里夫人的次女艾芙·居里。边默读课文,边圈画文中的关于传主的称谓,再从总体上观察它们,看看我们能有什么发现?(生默读、圈画)生:我圈画的传主称谓有“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玛丽·居里”“玛丽”“夫人”。生:我补充“物理学家”“学者”“年轻妇人”。师:好。(教师按自然段顺序将这些称谓整理在黑板上)一部传记对传主竟然有这么多不同的称谓,你怎么看传记中的这种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5.
“先生”称谓,近三千年历史。初为二单音词连用:“先”初为动词,有“前进”义,后虚化为副词;“生”是动词,意为最先生的。先秦时“先生”亦指父兄,又引申为年长有德者。年长、有德,又有学问,即为老师。先生──“老师”义的同义词(如夫子、函丈、教授等)多达二十余个。以后作为文人学者通称则常用。到元代以算卦、卖唱者称为先生,近代上海称高级妓女为先生,此词一落千丈。“同志”一词迄今亦有二千余载。伊始为两个单音词连用:同,相类,相同;志,志向,志趣。故引申为志趣相同的人。中古后指同心人,即夫妻。“同志”亦特指性质相同。近代成为同一政党成员间或为共同理想而奋斗者的称谓。解放后成为我国公民间的称呼。近年来,此词似乎命运不佳。  相似文献   

16.
老师——流行最广泛的敬称有人问“:师”前面为什么要加个“老”呢?据说有两种释义:一是说明老师是历史最悠久的职业,无与伦比;二是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因为“老”的词义解释其中之一是“敬辞”。如今“,老师”的称谓已走出教育界范畴,在社会上,如果被人称作“老师”,那将是对你最大的尊敬,也将使你感到莫大的荣耀。先生——历史最悠久的尊称“先生”一词在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已经远远超出教师的范畴,被广泛运用于各种人群。然而,…  相似文献   

17.
“先生小姐”闪登场,欢欢喜喜来亮相。词语辨析学得好,英语称谓不能忘。首先登场的是Mr,听听他怎样说 Boys and giris,我是Mr,汉语里人们叫我“先生”,是Mister的缩写形式。有时人们把我写成“Mr.”,但实际上是一回事。我用于单个儿的男子姓或姓名前,如Mr Green(格林先生),Mr Smith(史密斯先生);我也可以与职务连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对教师,不称“老师”,而称“先生”。“先生”一词,有多种含义。《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先生”,指的是父兄;《孟子·告子下》:“先生将何之”?“先生”,是对年长者的尊称;《韩诗外传》:“古谓知道者曰先生,何也?犹曰先醒也”。“先醒”,即先知先觉者之谓。这些都不是指  相似文献   

19.
说起来惭愧,知道中大有个博学鸿儒黄际遇先生,我是在黄家教先生的课堂上听来的。 黄家教先生是中山大学的著名语言学家,我们当面称他“黄先生”、“黄老师”,但背称他“黄家老”、“家教老”,甚至“家老”。我至今不知道是我们的创新呢,还是沿袭学长们的称谓。1983春天,他给语言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开《汉语方言学》课。黄先生的课,有趣的例子很多,  相似文献   

20.
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同文同种,也使用着相同的语言。自从国民党政府1949年退据台湾,台湾开始与大陆隔绝,语言用词逐渐出现相异的现象。在称谓上,也出现了显著的不同。这给海峡两岸的中国人的交往和国外汉语教学都带来了不便。文章选取“爱人”和“太太”。“先生”和“小姐”,“师傅”和“同志”等称谓词汇,考察其出处,比较其差异,探讨其在海峡两岸趋于统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