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吴全华在《江苏教育研究》(2011·12A)提出,基础教育应注重学生社会感的发展。所谓社会感,是指社会性的或指向他人的积极情感,它包括爱、同情、关心、尊重他人的情感,对他人的责任感,与他人的友谊感和亲和感。优胜感指的是人们在面对他人时的优越感、自豪感、荣誉感,它往往是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时,与他人比较而产生的。对教育现实加以审视,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学生自我意识培养的认识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戴风明  陈锦秀 《教育探索》2004,(11):100-102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关于自我及其周围环境关系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和评价,是个体对自我的所有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应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通过师生的情感交融、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3.
耻感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或心理体验。耻感并非与生俱来,它是人们在交往中产生的。当前中学生耻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耻感意识淡化,耻感缺失,耻感错位。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耻感意识;保护学生的人格尊严;融耻感教育于课堂教学中;发挥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构建知耻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4.
调查表明,由于情感支持的缺失、习得性无助感的形成、人际交往不良、师生互动失衡等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普遍偏低。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应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对"留守儿童"进行积极引导,增强自信心,提升学业抱负,端正学习和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5.
"普爱人格"是指在普爱心理认知下自觉践行爱人、助人、利他等亲社会行为的人格特质。把塑造"普爱人格"作为当下中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核心是把"爱"作为人格的重要元素予以培育,这在心理学上既有广泛的依据,又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塑造"普爱人格",包括执政党、政府、社会各行各业在内的一切公民、组织与团体,都要付出努力,营造"普爱"社会心理。作为教育者,要努力学习心理学,自觉运用心理学,普及爱的认知,普撒爱的温暖,弘普爱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母校承诺是指大学生对母校的心理认同和情感依恋,培养大学生对母校的积极情感,是大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母校承诺的心理结构包含认知承诺、感情承诺和责任承诺三个部分,高校教育服务质量通过母校支持感的部分中介作用对大学生母校承诺发挥积极影响。因此,高校应从认知、情感和责任三维角度来加强对学生母校情感的综合培养,通过提高高校教育服务质量和学生的母校支持感进而增强其母校承诺。  相似文献   

7.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获得感生成的考察,应从单一课程的视域转向课程链,以课程间的互动甚至课程与社会宏观系统的互动为视角。当前,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衔接、大学课程的互嵌融通、思政课与社会德育延伸连接均得到有效优化,但仍有提升空间。课程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获得感,应通过在大中小学德育课程衔接互动中提升价值期待,在大学平行课程互嵌融通中强化价值体验,在后续课程优化检验中促进内化外显等路径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8.
王亚娟 《考试周刊》2011,(17):214-214
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在困难面前的态度,以及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父母的自我态度及对孩子的态度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自我效能感。父母应坚持鼓励性评价,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适度地期待孩子,创设激发孩子成功欲望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谢华兴 《教师》2011,(5):15-16
在长株潭城市群构建"两型社会"新形势下,政府要切实贯彻教育公平、均衡、健康发展的原则,区域农村中小学办学应从战略的高度明确定位,以人的发展为目标,构建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德育模式,丰富学生的生活世界,呵护学生的生命成长,拓展学习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  相似文献   

10.
面对新时代,新形式,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21世界教育委员会,曾鲜明地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进行爱生活、爱学习、爱他人的教育。当前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教育理念,建立和谐平等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每个教师不仅要懂得爱学生是自己的职责,更要懂得如何做才是真爱学生。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需要教师的尊重,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真正的教育必须建立在师生情感的沟通基础上,爱要在心理上与学生相容。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本质上是成人与未成年人的关系,对未成年人就要允许其犯错误,教师要循循善诱不能操之过急,教师只有真心地去爱每个学生,才会换来学生对教师的爱的回报。这个回报不仅是学生爱老师,而是能唤起学生对学习的爱对生活的爱,以及使学生学会如何爱他人,爱要做到心理相容。  相似文献   

11.
"普爱人格"是指在普爱心理认知下自觉践行爱人、助人、利他等亲社会行为的人格特质。提出把塑造"普爱人格"作为当下中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其核心是把"爱"作为人格的重要元素予以培育,这在心理学上既有广泛的依据,又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塑造"普爱人格",包括执政党、政府、各行业在内的一切公民、组织与团体,都得付出努力,营造"普爱"社会心理。作为教育者,要努力学习心理学,自觉运用心理学,普及爱的认知,普洒爱的温暖,弘普爱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正>"情智教学"是指教育者用自己高尚的情感与独特的智慧营造出情智和谐的教育氛围,使受教育者的积极情感得到培养,蕴藏的智慧得到唤醒和发展,从而培养情智和谐发展、人格健全的人。《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实施"情智教学",彰显课堂活  相似文献   

13.
学生越轨行为是指青少年学生所实施的,违背一定的社会规范或期待,对本人或社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从而被社会给予否定性评价的行为。青少年学生的越轨行为在教育活动和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多种多样,从学业成绩不良、考试作弊到逃学、旷课、离家出走。从偷窃、勒索他人财物到恃强凌弱。甚至对他人进  相似文献   

14.
爱生尊师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爱生是无私而崇高的事业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情感,爱生的具体表现是和蔼可亲的态度,诲人不倦的精神和对学生素质提高及人格健全所给予的热切关注。  相似文献   

15.
沈兴波 《学子》2012,(7):28-29
一、学会赏识学生,做"博爱型"班主任 赏识教育是爱的教育,是教育者用赏识的方法把爱具体化。在教育过程中,爱可以使老师与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爱可以让学生与老师的心靠得更近,会主动向老师敞开心扉;爱可以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胆识。因此,在赏识教育理念下,班主任要真心诚意地关爱学生的成长,精雕细琢地去...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吴江市实验小学幼儿园创办于1911年,悠久的办园历史,为幼儿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幼儿园在传承和发扬的基础上凝练成"爱德、求真"的教育思想。"爱德"指培养孩子乐于关爱他人,亲近社会,促进孩子与社会的和谐,使孩子在“爱”的教育中求得全面发展。“求真”指培养孩子乐于探究,亲近自然,促进孩子与自然的和谐,使孩子在“真”的教育中求得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由教育部牵头引进,是一项以培养具有使命感的公民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以青少年为教育对象、以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为主体的新型教育方式,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责任、权利、公正、隐私等公民基本概念,培养具有爱国、爱他人、守法、履行公民义务、人格健全等基本素养的合格社会公民。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  相似文献   

18.
历史的车轮转到今天,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以孔子讲学为起点的教育也在时刻更新,它迈着曲折而又稳健的步伐登上了素质教育的舞台。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教育者对素质教育的认识由"模糊"逐步走向"清晰",素质教育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已初见端倪。但一个越来越紧迫的任务也重重地摆在我们面前:素质教育该对学生怎样评价?长期以来,社会...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都拘囿于"主体——客体"二分的关系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认识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主体——主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确立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学生越轨行为的理论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生越轨行为是指青少年学生所实施的,违背一定的社会规范或期待,对本人或社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从而被社会给予否定性评价的行为.青少年学生的越轨行为在教育活动和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多种多样,从学业成绩不良、考试作弊到逃学、旷课、离家出走,从偷窃、勒索他人财物到恃强凌弱,甚至对他人进行暴力攻击,进而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