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两个舆论场"之说,有的文章强调"两个舆论场不仅对同一现象看法不同,甚至对社会整体认识也有很大差别",需要"打通两个舆论场,使二者尽量吻合"。有的文章则认为,两个舆论场讨论的内容大抵相同,只是讨论的方式、使用的话语不同。还有的文章指出,舆论本来就发生在民间,官方媒体只能引导舆论,将二者"打通"既没有必要,也无法做到。这些文章之所以产生歧义,因为人们对舆论、舆论场及主流媒体的功能有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伊人 《编辑学刊》2012,(2):24-26
正"兄弟分享嫖妓的乐趣"给文章起标题,不仅是作者的分内事,往往也是编辑的一种技术活。有经验的编辑拿到文章,感觉其文尚可,标题却平淡无味,于是眉头一皱,"题"上心来,妙笔一改,境界全出。因此便有  相似文献   

3.
对于1956年爆发的"波兰事件"及我党所持的态度,有不少文章进行过描述和分析,其中有些文章部分地描写了事件的过程,但也有些文章不乏演绎的成分,有些甚至讹误颇多.  相似文献   

4.
在传媒融合的信息时代,微博、微信、各种私人公众号,推出的"爆款"文章层出不穷,阅读量100000+的推文数不胜数,但也不会因为传播渠道便捷,每款文章都有这么高的点击量。那么,什么选题的文章会成为"爆款"呢?通常来说,重大时事类、情感共鸣类、明星娱乐类、星座占卜类、房产信息类的文章点击量都很高。  相似文献   

5.
编辑三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过去我们对编辑业务理论研究得较多,文章发表得也多,这是研究的编辑客体;就编辑的主体也就是针对编辑工作者本身而言,我们思考的较少,文章发表的也少.实际上这是编辑理论研究的缺陷.就编辑工作者本身而言,他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他也要吃饭、睡觉,他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哀乐.但是,编辑的七情六欲表现在哪里?编辑的喜怒哀乐又表现在哪里?难道说这些问题不值得去琢磨吗?本人心血来潮,不揣冒昧,草拟"走近编辑"、"顿悟编辑"、"解悟编辑"三段小文,以阐发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6.
王多 《新闻实践》2009,(10):36-38
新闻评论有三"气",那就是气质、气势与气度.三"气"是就新闻评论的品性而言的.新闻评论是要有自己的品性的,就像任何文章都应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一样,见其文而知其人,望其笔而"闻"其气.一些评论文章只看正文,就知道出自哪家报纸、何人手笔.另一方面,气质、气势与气度,也决定了一篇评论文章的水平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画家,虽以花鸟画著称于世,但山水画作品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作品风格及意境截然不同,所体现出来的"浪漫情怀"也不一而足。文章结合八大山人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对其中的"浪漫情怀"逐一分析。  相似文献   

8.
马丽 《新闻爱好者》2007,(12):38-38
有业内人士认为:"新闻引客,副刊留客。"报纸副刊的"留客",不仅仅体现在版面形式上的新潮时尚,也不仅仅是内容上的应景文章,而是  相似文献   

9.
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为理发店题过一幅妙联:"虽云毫末技艺,却有顶上功夫."编辑的日常工作也为"毫末技艺","约稿编稿画版面"可谓"雕虫小技"也,但此中更有"顶上功夫".这"顶上功夫"体现在杜甫的名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里,也体现在编辑的"辑"字里.  相似文献   

10.
《中国记者》2011年第10期刊发了张立伟研究员的文章《撤掉电子版拯救纸媒》,文章发表后,在业界引起争议,有支持的,也有拍砖反对的。看来这是传媒界比较关心的问题。作者又写出"二论",提出"纸媒防御战""时效丢哪里""版权保护从‘禁止我’开始"等论点,对为何、如何撤电子版作出进一步阐述。本刊也愿意继续为不同观点提供表达平台。  相似文献   

11.
继"2007年度十大图书"揭晓后,中国图书评论学会推荐全国"2007年度部分报刊优秀书评文章"活动也于近日落下帷幕,42家媒体推荐的48篇书评文章中有14篇入选优秀书评文章(名单附后),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将会向这14篇优秀书评文章的作者及首刊(播)媒体颁发荣誉证书。图书评论是一项高尚而长远的事业,一直以来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以及致力于此的各  相似文献   

12.
李慧莲 《传媒》2022,(3):12-14
人们对于怎样才是好文章的评价可谓见仁见智,却也不乏共识,否则不会有那么多千古名篇,历经不同朝代流传至今.那么,怎样才算是好文章?怎样才算是主题宣传好文章?什么样的期刊文章才能在主题宣传评选这种"命题作文"的同台竞技中脱颖而出?笔者谈一点个人浅见.  相似文献   

13.
闻荟 《编辑学刊》2011,(2):66-70
本刊2011年第1期,刊有闻荟先生的《路灯下的杂货摊——编辑语文三百题(一)》。读者肯定了此文的实用价值,但也认为文章的题目过于"含蓄",且放在"编海拾贝"一栏,不太容易引起注意。编辑部研究以后,决定接受读者的意见,自本期起新辟"编辑语文"一栏,继续刊登闻荟先生的文章,请读者朋友惠予关注。闻荟先生委托编者代为转告,凡发现本栏文章有不妥或不周者,望能随时见告,以便订正。作者和编者不胜感激。  相似文献   

14.
一篇文章,一幅漫画,一首诗歌都要标出一个题目,表明文章或作品的内容。但也有些文章、漫画或诗词在本应标题目的地方不标题目,却标上"无题"二字。既然没有题目,又标出"无题",这不是画蛇添足么?其实不然,"无题"本身就是题。 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无题"呢?我想大致有下面几种。 一种是作者别有寄托,不愿标明事题,故意用"无题"名篇。如李商隐的"无题"诗,多是不愿明言诗意的。中国文学史关于李商隐的"无题"诗曾说:"现在看来,他这些诗有的可能是悼亡之作,如《锦瑟》,更多是有本事背景的言情之作。这些本事作者既不肯明言,我们也无…  相似文献   

15.
温州晚报副刊有个"指名道姓"栏目,自诞生起至今,笔者担任栏目编辑,也为这个栏目采写了不少文章。经过两年多的经营,"指名道姓"叫响了牌子,赢得了读者的喜爱,也获得了业内的认同,去年有两件作品获得了温州新闻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每个名字背后都有着不同的寓意。茫茫人海中,有些名字让人会心  相似文献   

16.
新闻絮语     
最近我在整理过去的新闻作品,对一些有特点的新闻或多或少作了一些点评,其实也就是写了一点采写体会。一些较长的文章我都拿去发表了,余下还有一部分二三百字的"三言两语"。这些"三言两语"虽信手拈来,难以成篇,然也是一个基层记者若干年的感悟,仔细读来,会有一些趣味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中宣部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其中"改文风"中也包含着文章的标题,标题在"改"中创新,突出主题思想,便可使其由枯燥变为有灵性,有生命。在速读时代的今天,一个消息是否能引起读者的兴  相似文献   

18.
本刊2005年第8期,发表了罗建华先生的文章《学学"希望新闻学"》。文章发表后,广东一家报业集团总编辑批示"供各采编部门记者编辑参阅",由此引起一场讨论。有人认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在选择新闻报道内容上确实应注意有所控制与回避;也有人提出,"希望新闻"固然不错,但实施起来会不会变成"假大空"的高调宣传?同时《,岭南新闻探索》2005年第5期也转载了这篇文章,并在该刊第6期以《"希望新闻学"值得提倡吗?》为题,刊发了一组讨论文章。在此,我们摘要编发这组讨论文章,一方面希望能够开拓读者视野、启发更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更希望提倡广东新闻界同行重视业务研究、活跃讨论空气的良好作风。  相似文献   

19.
在编辑艺术摄影画册时,我常常被那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图片所吸引,但同时我也发现,不少作者十分注重图片的角度和取舍,却往往忽略作品的标题或图片说明。"题目"二字,据《说文解字》的解释",题"是额的意思,"目"是眼睛的意思。所以人们常把题目比作文章的"眼睛"。报纸上的文章题目,通称标题。一篇新闻有个好标题,  相似文献   

20.
朱惠民 《军事记者》2007,(10):62-63
庄子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记者、编辑要想提高写作水平,撰写有分量的佳作,就非"厚积"不可。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学习和实践,资料的积累和使用也很重要。使用资料虽在一时,积累功夫全在平日。因此,既要持之以恒,又要广泛收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并巧于运用,引申发挥,就能使文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