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在世纪之交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 ,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和人才竞争 ,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要任务。教育能否适应这一挑战 ,关键是建设一支数量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基于这一认识 ,于 1 997年 2月成立初期 ,对教师队伍现状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分析。学院现有在籍教师 340人 ,其中在岗工作 2 73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队伍老化 ,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出现同步断层和偏聚 ;高层次人才匮乏 ,2 0名博士生导师中 ,超过 60…  相似文献   

2.
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我国欠发达地区在稳定现有人才、吸引高层次人才方面虽苦苦探索,但收效甚微。本在对我国欠发达地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状况进行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更改变我国欠发达地区高等学校在人才竞争中的劣势,必须从人事制度的改革、教师队伍结构的调整、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生活工作条件的改善等方面做好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3.
博士生教育体现了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体现了一所高校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的实力和竞争力。进入21世纪,为实现我国提出的“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建设一支一流的博士生指导教师队伍,是一所大学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本文就面向21世纪,加强博士生指导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问题谈点认识。  相似文献   

4.
对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余风盛陈传德夏兆敢方腊全经过改革开放后的十几年建设,我国高校教师队伍面临的“青黄不接”的严峻形势有了很大变化,教师队伍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已接近50%。我们认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  相似文献   

5.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推进教师职务聘任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北京科技大学通过“422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程”建设为抓手,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优秀拔尖的高层次人才,迅速地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有效地改善教师队伍结构等方面的介绍,探讨高等学校人才强校战略与教师职务聘任制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人才战略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取向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高校教师队伍 ,是全面完成人才战略任务的必然要求。当前 ,要围绕人才战略的实施 ,致力于转变人才观念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 ;遵循“开放、流动、竞争、有序”的原则 ,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高校教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坚持依法治教 ,积极推进教师队伍的制度建设 ;继续抓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吸引和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7.
高层次人才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唐山积极为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创造政策环境,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搭建平台,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实现“人才强校”战咯目标的保证,应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高层次人才引进对建设我国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几个方面重点阐述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民办应用型高校即将迎来新一轮审核评估。文章介绍了审核评估指标对教师队伍建设在师德师风、教学能力、教学投入和教师发展四方面的具体要求,认为目前民办应用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师资培养理念滞后、高层次人才引进难度大、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青年教师能力素养偏弱、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不健全等现状,并从政府、社会、学校和教师四个层面提出了培养策略,以期促进民办应用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将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在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计。”基于这一认识,我省教委根据我省教师队伍的现状,  相似文献   

11.
“两课”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影响“两课”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必须从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高度来认识加强“两课”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努力,培养和造就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两课”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强调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对高职院校发展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结合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对高职院校师资建设规划,“双高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培养、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特色建设、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等重要问题提出理论思考和分析,探讨了战略视角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必须重视和关注的问题,以期对高职院校师资建设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3.
李如岚 《广西教育》2014,(6):59-60,87
通过“培养、引入、竞争、激励、评价”五种手段,构建“以教师培养为基础,引进人才为手段,竞争和激励机制建设为动力,建立健全教师绩效评价体系为保障”的中职教师队伍建设体系,具体实施“33623”教师队伍建设方略,以改善学校师资结构,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促进教师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强调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对高职院校发展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结合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对高职院校师资建设规划,“双高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培养,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特色建设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等重要问题提出理论思考和分析,探讨了战略视角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必须重视和关注问题,以期对高职院校师资建设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教师是发展教育事业的主要力量.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育方针能否贯彻,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广大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付出了艰苦的劳动,耗费了大量的心血,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邓小平同志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我们的科学家,教师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本身就是一种成就,就是对国家的贡献.”邓小平同志在提倡尊师重教的同时,也十分关心和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战线任务愈来愈重,各级教育部门不能不努力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要研究如何提高教师的水平.”“要提高教师的水平,包括政治思想水平、业务工作能力以及改进作风等.”“要加强学校的教师队伍,科研系统有的人可以调出来搞教育,支援教育.”邓小平关于教育理论的系统概括和论述,为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职业技术学院以高校为依托办学,是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高职教育领域的激烈竞争中应充分发挥这种优势,建设一支精良的高职教师队伍。具体途径是:共享高校人才资源,打造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利用高校的实力和知名度,引进高层次和有用人才;利用高校成熟的培训机制,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利用高校的职称评审权,改善职称结构,激励教师自我提高。  相似文献   

17.
人才引进提升高校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必须有大师,大师才能培养出大才,才能出大成果。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引进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高校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因此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学术带头人的引进、选拔和培养,把建设一支能够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一、引进高层次人才是高校引进人才工作的主要任务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一流大学已成为一个国家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尺及综合国力强弱的体现。许多学者的看法更是直截了当:拥有一批…  相似文献   

18.
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而要适应“复关”的需要,关键在于对人才的培养。人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外向型人才培养能力不足等缺陷,使上海人才难以适应“复关”的需要。多方位、多途径地从思想、心理、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着眼,培养一批高层次的决策人才、规划人才以及工业设计、质量监控等方面的人才是适应“复关”需要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江泽民同志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能否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决定教育事业能否取得发展的关键。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我们把锻造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国以才强,校以师兴”,可见,拥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高校学科建设及各项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面临着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局面,高校能否实现快速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是否拥有大量优质教师资源。为此,很多高校加大了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力度,打开校门,拓宽招才渠道,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然而,面对知识经济的新形势,光凭引进外部人才来壮大本校教师队伍、提高整体师资队伍水平,明显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