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和明代中叶的其他皇帝一样,明世宗嘉靖皇帝也被学界视为怠政君主的典型之一.但这样的结论,恐怕无法令人信服地解释嘉靖朝历史的一些现象,比如,世宗皇帝的不临朝或少临朝多被认为是嘉靖皇帝怠政的最主要表现,而实际上却是"虽深居渊穆而威柄不移"(<明世宗实录>卷566);说他修玄好道几十载"不理政事",却是"大张弛、不封拜、大诛赏,皆出独断,至不可测度".  相似文献   

2.
王海江 《华章》2011,(7):53-53
明正德十六年四月,明武宗朱厚照病死。朱厚照没有儿子,便根据封建王朝“兄终弟及”的祖训,由他的堂弟、兴献王朱佑杌之子朱厚熄承袭皇位,是谓嘉靖皇帝。  相似文献   

3.
《鸣凤记》是明中期三大传奇之一。在此剧中,作者以史董之笔开时事剧之先河,着力刻画了严嵩一党的骄奢淫逸、横虐残暴,展现了"双忠八义"的忠勇刚强,又通过间接描写隐晦地表达了对明世宗嘉靖皇帝的讽喻之意。《鸣凤记》人物形象丰满生动,在敷演时事的同时,又道出了历代士人的共同心声。  相似文献   

4.
最近,我在观看历史大剧《嘉靖1566》,看到虽然嘉靖皇帝无法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相比,但我从他的身上也看到了一些闪光点:他数十年不上朝,但始终牢牢掌握着朝政大权;虽然很多时候他不问政事,但各项工作开展得却井然有序;虽然他很少见朝中大臣,但提起他,无人不噤若寒蝉。为此,我想到了小学班主任工作,是不是也可以借鉴一番,创新我们的班级管理,轻轻松松做个班主任呢?  相似文献   

5.
嘉靖七年(1528)下半年开始的农业大灾荒和其他灾异的频现,对因信道而一贯敬天的明世宗而言,有着格外强烈的心理影响,所以明世宗在嘉靖八年(1529)正月诚心因灾求言于群臣,以求革除当时政治中的诸多积弊。因灾求言促成了嘉靖八年(1529)初的大力改革,使得当年成为嘉靖前期改革亮点颇多的一年。这不仅有助于嘉靖七年(1528)大灾荒引发的临时财政危机的缓解,还产生了不少影响此后多年的改革成果。不当忽视这类颇具偶然性特点的除弊举措。它是明代皇帝常因灾求言而大力革除弊政以收一时之效甚至某些长远之效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6.
封建社会官贪吏虐,敲剥成风。有人揩油竟揩到皇帝头上,实属新鲜。清人何刚德在《春明梦录》中记载了两件事。一件是道光皇帝的裤子补一个小洞竞用了三千两白银。他怒诘  相似文献   

7.
大礼议对嘉靖朝的人事更迭具有特殊作用,中国历史上极具典型意义. 在明代16位帝王中,除开国之君明太祖朱元璋外,以藩王身份登上九五之尊的明成祖朱棣和明世宗朱厚熄是明代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两位皇帝.  相似文献   

8.
《王兰卿》是明中期著名曲家康海创作的一部杂剧。一直以来,研究者对此剧的关注不多,且多以节义剧视之。《王兰卿》杂剧是根据明中期陕西盩厔王兰卿的真实事迹创作而成,其创作时间当在嘉靖元年至嘉靖八年五月间。康海一生志节凛然,去官后以史官自命、淑世之志不减。杂剧《王兰卿》的创作缘起当是康海为王兰卿的事迹所激,并因王氏得不到官府的"旌表"而不平,故而作剧演之,助其不朽。  相似文献   

9.
明朝名臣海瑞(1515—1587)不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刚直不阿、不附权贵,体恤民情、敢于具棺别妻上疏骂皇帝,为民请命的清官忠臣,有"南包公"、"海青天"之美举,而且也是出色的教育家.海瑞中举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再次进京会试不第,则被吏部选沛官授为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儒学教谕.他教绩显著,在明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地位.清代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把他列为"粤善司教六公"之首.他一生先后  相似文献   

10.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病逝.武宗既无皇子又无同父兄弟,皇位继承者只得从皇族旁支中选择.内阁首辅杨廷和等人以武宗"遗诏"与<皇明祖训>"兄终弟及"为依据,迎立兴献王(宪宗之子、孝宗之弟、武宗之叔,正德十四年薨)之子朱厚熜入继帝位,他就是嘉靖皇帝.  相似文献   

11.
嘉靖皇帝朱厚(?)明朝第十一个皇帝。他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即位,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去世,在位时间达四十五年之久,仅次于其孙万历皇帝。对这个统治全国近半个世纪的封建君主,史学界历来批评较多。 笔者经过对嘉靖皇帝一生的综合研究,认为应历史地、全面地看待这一历史人物,既要看到他做了不少有害于社会发展的坏事,也要看到他对明代社会发展确实也起了一些积板作用,应给予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历史必修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四课讲到:“清朝统治者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这种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  相似文献   

13.
嘉靖皇帝与明朝中后期的小说勃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明朝开国之初的一百多年时间内,由于统治者采取的抑制和禁烟政策,文化处于黯淡和停顿状态。直到明朝中后期,才出现了顿而复兴的文化兴盛,其典范表现,就是从嘉靖初年开始的小说勃兴,显著标志是嘉靖元年《三国志通俗演义》的颁示天下和嘉靖七年《忠义水游传》的刊刻行世。嘉靖皇帝从藩御极京师,为确立自己的正统地位和伦理规范,在政治舞台上以王守仁的哲学体系——“陆王心学”的“清理说”为武器,掀起大礼之争,张扬忠孝仁义。《三国志通俗演义》和《忠义水将传》的问世刊刻,正是嘉靖皇帝的政治需要所促成的。明朝中后期的小说勃兴,嘉靖皇帝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4.
洪武皇帝朱元璋又被称为是乞丐皇帝,这主要与他卑微的出生有关。贫寒的家庭出身,坎坷的人生经历,最后建国称帝,朱元璋称为中国历史唯一一个贫民开国皇帝。登基后,朱元璋广纳人才,听取正确建议,创建了"洪武之世"。观其一生,朱元璋他那坎坷的成长经历促成了其孤僻怪异的性格,这种性格在其治国方面也多有体现。本文就主要从其身世入手,通过其出身来研究洪武皇帝的性格。  相似文献   

15.
明朝内阁制度的建立,使相权融入皇权。阁臣参预机要,最初的形式是与皇帝"面议"朝政。阁臣"票拟",一般受制于"九卿之成案"和"司礼监粗写事目"的双重约束。而司礼监代行"批红"之责,对阁臣的票拟之权,更是一种严格的限制。明世宗压制宦官,造成内阁的权力扩张,突破了宦官尊于阁臣的体制,侵夺了九卿的权力,造成权力失衡,从而导致了内阁与皇帝以及整个官僚系统的长期冲突。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世德堂本《西游记》"陈元之序"的分析,康光禄就是唐征鹤,征鹤的父亲唐顺之是唐宋古文大家,既擅作古文,也擅作今文,《西游记》既是一部证道书,更是史书,其"史"的性质在于三藏隐涉的是嘉靖皇帝,三藏取经故事隐射的是嘉靖皇帝南巡,孙悟空是唐顺之的自我写照,《西游记》的原作者就是唐顺之。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的版本很多,明、清以来到底出现过多少版本至今难以考订,其中最受研究界重视的应属明嘉靖壬午,年出现的嘉靖本和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修订评点的毛评本。根据郑振铎先生考证,自明嘉靖壬午年之后的版本大都是以嘉靖本为母本的,毛氏父子同样是在嘉靖本的基础上进行的修订,三百年来毛评本已经成为社会上最为流行的一种版本。将嘉靖本和毛评本进行比较,研究一般认为毛评本行简洁,故事脉络清晰,主题鲜明。我认为毛评本在注重对情节、诗等进行大的增删以外,更注重从小处着眼,在细处生色,对人物、事件、及其环境的描述上都力求清晰精当,尤其是在语言字的润饰上比嘉靖本有了极大的提高。将两个版本细加品读,我们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毛评本是将嘉靖本放在案头,反复吟咏,进行了字斟句酌的修改,往往它只是进行了一字之改却意义重大。或使人物刻画更加符合性格特点及历史背景,或使情节发展前后通顺连贯。  相似文献   

18.
明世宗是明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独具个性的皇帝,他生于安陆,长于安陆,十五岁以藩王入继大统,统治中国达四十五年之久。他刚刚即位就挑起声势浩大的"大礼议",他一生崇道,晚年二十年不上朝,专事斋醮祭祷。纵观他"忽智忽愚"、"忽功忽罪"的一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为人行政处处铭刻着汉水文化的印记。他建造明显陵,修葺武当山,设立承天府,为家乡留下大量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9.
寇准与王旦     
作为一代名相,寇准的胆略和才干不容置疑,但作为群臣之首,他的缺点也很明显,独断自任,器量也欠宽宏,并且不讲究方式方法,皇帝不听从他的意见,他就硬拉住皇帝的衣服不让走,更多次当着皇帝的面跟同僚争吵,《宋史》说他是“虽有直言之风,而少包荒之量”。寇准喜欢奢侈、讲究排场也是出名的,他被贬到地方上,过生日时照样大操大办,摆“山棚大宴”,服饰器用大大超过标准,宋真宗得到报告,怒道:“寇准每件事都要仿效我的规格,这怎么行?”这时有人为寇准解围说:“寇准真笨,他要真是个奸猾之徒,怎么能让人抓住这种把柄呢?”真宗听了,又好气又好笑,也就…  相似文献   

20.
阿Q是鲁迅先生中篇小说<阿Q正传>中的一个典型人物,他是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他那永不衰败的"精神胜利法"的实施,以及为此所做出的言行举止,常常令人捧腹大笑;他那逆来顺受、听天由命、想反抗却又不敢反抗、受人欺凌的种种不幸遭遇让我们潸然泪下或深表同情.<阿Q正传>带给读者的这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喜交集"的艺术感受,使我们真正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