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道、咸之世,学术思潮发生了激烈变化。有的学者,继承清初大儒经世致用的思想传统,力反乾嘉汉学思潮,开启了晚清“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谋国是,崇今文以谈变法,究舆地以筹边防”的学风,魏源是当时这种学术路径的代表人物之一。魏源(1794-1857年),字默深,湖南邵阳人。“其为学淹博贯通,无所不窥”,毕生孜孜矻矻,勤于  相似文献   

2.
清末学风由考据训诂向追求经世致用的转变是当时知识阶层顺应历史潮流而采取的政治上可谓十分睿智的措施.判断经世致用学风"得与失",不能采用实用主义的标准,就"得"而言,从其政治方面的积极意义去评判固然符合今人的标准,然而西方学术中那种严谨求实、条分缕析、以科学和理性为基础的学术理念及学术方法,对于中国学术界的影响,更值得注意.清末士人过分地将学术与现实政治挂钩,强调其实用价值,很大程度上否认了学术相对于社会问题背景而仍然应当具有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纯度"较大的学科的"滞后性",客观上助长了此后民国学术史上的偏激狂热、强调学术为政治工具方为"有用"之倾向.  相似文献   

3.
经世致用是明末清初之际形成的一种提倡学术与治道相结合的治学方法 ,魏源恢复、光大了经世致用的学风。文章分析了魏源经世致用的含义及其思想渊源 ,阐述了其经世致用的目标和原则 ,指出立言立功是魏源经世致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经世致用是明末清初之际形成的一种提倡学术与治道相结合的治学方法,魏源恢复、光大了经世致用的学风。本文分析了魏源经世致用的含义及思想渊源,阐述了其经世致用的目标和原则,指出立言立功是魏源经世致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山西学风淳朴,应该比较适合有"朴学"之称的清代主流学术,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山西学者真正预流乾嘉考据学则到了嘉道年间.嘉道之际西北史地学兴起,且渐为晚清显学之一,其兴起与发展都与山西学者有重要关系.祁韵士是嘉庆年间第一位专事西北史地研究的学者,于西北史地学有筚路蓝缕之功;张穆和他的<蒙古游牧记>则进一步推动了西北史地学的发展,且为其由倾向考古转向注重经世致用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在道光朝经世实学复兴运动中,张穆继承顾炎武、阄若璩等先贤名儒学脉,发扬爱国主义和经世致用精神。致力于学术救世,以其特立独行的学者品格和成绩斐然的学术成果,展示了传统经世实学在社会历史的剧变中开拓创新,向近代新学转变的学术大趋向,在晚清学术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和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胡安国是两宋时期著名的经学家、理学家和政治家,对两宋之际的政治和学术领域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胡安国以其《时政论》、《治国论》、《春秋传》奠定了将心性之学与经世致用相结合的“湘派”学风,一方面为理学的发扬光大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统治阶级提供了一套有用的治国宝典。  相似文献   

8.
汤斌顺应明末清初实学思潮,以振兴儒学为己任,讲求实效,为处于困境中的理学增添经世致用的因子。在学术上,他不辨门户,不主空谈,提倡读经,认真考证,为扭转明末空谈的学风作出了贡献,并推动了清初学术由理学向经世致用之学、继而向经学考据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清初启蒙学者戴震力纠宋学的空疏,倡导经世致用,讲求实学,造就了清代朴学的黄金时代。他大胆地破除对程朱理学的迷信,通过训诂的途径,对汉代儒学进行了重新研究,倡导实学,借求真以矫伪;富于批评精神,把“求理”、“闻道”作为学术的目的,为改良社会提供理论依据,借复古以创新;力抨宋儒僵死空疏的学风,在治学方法上,提出很多精辟的科学见解,对其时学风的嬗变起到重要作用,在学术史上开一代新风  相似文献   

10.
"儒道互补"为我国古代学术思想之一大特点,故历代史志目录在子部后均著录道家著作。然自《明史·艺文志》始,道家学术地位骤降。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它与当时的编纂者推崇经世致用之学、明清学风由虚妄转为质朴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顾炎武作为一名爱国者,纵观中国社会商品经济之大势,深刻分析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新矛盾,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矛盾的对策。本文对顾炎武的经济思想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论述了他的农业、盐业、矿业等经济主张及其思想基础。他的经济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问题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清初,朴学取代理学成为学坛主流,顾炎武是开启这一思潮的先导大师,他标帜“行已有耻”,“博学于”,把人为学统一起来,具备了充任学坛领军人物的素质;他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沿,政治上反抗异族统治,思想上高扬反理学大旗,敢为天下先,他引领经学走出哲学化域地,力开朴实学风,他奠定了朴学的学问基础,影响卓,光照后人,被后世公认为是“清初三大儒”中奠定清朴学思潮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3.
戴震集清代考据学之大成,是乾嘉时期最著名的学者之一.他继承了顾炎武以来特别是惠栋倡导的由名物、度数以通经义的汉学主张,大力推阐汉学的治学宗旨.戴震不仅继承了汉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和超越了汉学,从而使其考据学表现出鲜明的理性特征.戴震考据学既具有积极的学术意义,也因为时代的局限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他以遗民自居,且积极地反清复明,拒不入仕。他的思想行为为当时和后代所敬重。但被以往学者所不重视的是,他在交游过程中不仅和同他志同道合的遗民而且和贰臣都有交往。可见,亭林的交游思想是复杂且开放的,由与不同的人的交游组成的思想研究才是完整的亭林的交游思想研究。  相似文献   

15.
顾炎武身当明清鼎革之际,标举经世致用之实学,其金石学著作《金石文字记》博赡通贯,在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三个方面都取得了很高成就,体现了其以小学明经通史的学术路径.《金石文字记》一书的音韵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正韵书之误,确定字音,利用音韵学知识考证石刻文字变化过程;其文字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正字之误,利用文字学考察文字变化;训诂学成就则主要体现在以义训为基础,着重考察词义源流及词义分化.  相似文献   

16.
清代扬州学派的形成“夙有端绪”。由于扬郡本地、邻邑淮安先儒及家学的濡染、沾溉,并接受了顾炎武等进步思想家与吴、皖二派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而使扬州学派具有极为深广的学术渊源。  相似文献   

17.
由性理转向经史:明清之际学术的新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6、17世纪,中国大多数学仍然恪守理学道德心性的思辨体系,但有少数学却转而根据实证标准从事经史典籍中的事实性考辨。在顾炎武之前,归有光、唐顺之、钱谦益以及陈第、方以智的学术取向,都与明代的性理之学迥异。这表明,在乾嘉学派形成以前,已经有一批优秀的学在从事经学、天、小学、地理以及数学方面的实证性研究,由他们那里发轫出来的学术意识与研究方法,恰是清儒考据学重要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8.
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经学即理学”命题 ,开一代考据学之风。乾嘉年间 ,考据学发展到鼎盛 ,并日益脱离社会现实 ,流弊日显。针对这一学术风气 ,著名思想家和史学家章学诚提出了“六经皆史”说 ,强调学说不应脱离人事 ,反对为考据而考据 ,企图以此挽回一代惠戴之风  相似文献   

19.
明代前期国力逐渐昌盛后,文坛上出现了以歌功颂德为主旨的台阁体,学者们亦多从教化、治世的角度接受前代儒者的思想。何乔新身处明代前期国力鼎盛之时,他以官方儒者的身份,倡导世人以“推洁廉之志而弼成治化,以环丽之词而歌咏太平”的态度来接受《楚辞》。他的这种主张亦是明代前期官方舆论风向的写照。  相似文献   

20.
秦统一全国为郡县,意味着特定的中国"封建时代"体制基本终结.自秦汉以来,中国古贤无一例外地看重"封建"与"郡县"之间的区别.关于它们之间的优劣利弊,争论始终不断.明末有亭林、梨洲先生出,大胆倡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其主旨则为"用天下之私,以成一人之公,而天下治".若将亭林、梨洲文论与西哲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等书对读,就不难发现古贤因得不到类似亚氏那种政治学理念的支撑,既撤不走政治道德化的心理屏障,也跳不出"封建、郡县"、"公天下、私天下"固有的概念陷阱,充分暴露中国传统学术致命的弱点,亦即钱穆等先生批评的"只研究治道,不研究政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