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什么是文艺?什么是文艺的本质特征?对于文艺理论中这个牵动全局的根本问题,解放以来文艺理论教科书中的传统观点是: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形象性是文艺区别于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特征.近几年来,我国文艺理论界为了建立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体系,一方面认真研究了自己民族的传统文艺思想,另方面又批判吸收了西方近代美学思想,普遍认识到关于文艺的传统定义,只把文艺看作是种认识,是个明显偏重于理智、客观、再现的定义,其严重缺陷是忽视了文艺的表情方面.而我国古代文论中的“言志”说和“缘情”说,西方近代文论中的“表现”论和“移情”论,则都从情感着眼来考察文学艺术.因此探索文艺的情感问题,对更加科学地把握文艺的本质,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实际上,不少同志已经作出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2.
可用“一点二论”说来描述建国初期的形象特征论.“一点”即“形象是人生的图画”,这是建国初形象特征论的核心基点.其中“图画”暗示了形象的方式手段,即文学中的“图画”是借助语言建构而成的.而“人生”二字则点明了形象的目的.因此,形象由语言建构而成、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这“二论”又进一步补充说明了“形象是人生的图画”.而这亦是建国初形象特征论的大体概貌.而且,通过“一点二论”说的描述可看出建国初形象特征论如何对文学形象进行政治化的理论导向.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对于普列汉诺夫的“象形文字”论,人们往往把它确定为不可知论的变种,甚至是不可知论.我认为这是不符合原意的.“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告诉我们,一切不符合事物本来面目的批评,都不能真正克服被批评的言行,也不能使人们免于重犯同类性质的错误.因此,对普列汉诺夫的“象形文学”论有重新认识的必要.一普列汉诺夫的“象形文字”论是在1892年为恩格斯《费尔巴哈论》俄译本第一版写的注释第七条中提出来的.这条注释说;“我们的感觉是把现实界发生的事情告诉我们的特种象形文字.象形文字不同于它们所传达的那些事件.但是,它们能够完全正确地传达事件本身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且后者是主要的).”(单行本第118页)把这段话概括为“象形文字”论是对的,但说它就是不可知论,至少是不可知论的变种,就有问题了.关于什么是不可知论,列宁有过明确的论述:“我们唯物主义者,象恩格斯一样,把康德主义者和休谟主义者叫做不可知论者,因为他们否定作为我们感觉泉源的客观实在.……不可知论者说:我们不知道是否有我们的感觉所反映、模写的客观实在;我宣布,要知道这点是不可能的.”(《列宁选集》第二卷第126—127页)列宁和恩格斯一致认为,不可知论  相似文献   

4.
从临桂词入手,上溯了常州词论“寄托”说的流变与发展,提出清季词论主要是在周济“专寄托不出”的界面上创意和发挥,而临桂词派的理论代表作《蕙风词话》是这种发挥的巅峰。同时,常州词和临桂词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他们都与桐城文有着血脉关系。词论的“寄托”说和桐城的“义法”具有同源关系。而临桂词人.则是“岭西五家”这些晚清的桐城文人孕育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管子》的《内业》是我国古代一篇较系统、详尽地谈论修养的文章.题目画龙点睛,点出文章中心是论述人们的内在修养.作者在论述为何“内业”及如何“内业”中,提出精气说.该文在我国思想发展史上,与其说在伦理学方面,不如说在精气论方面有较高的地位.《内业》是人们研究元气论发展的一篇颇有价值的史料.对《内业》精气说应如何分析和评价,在详读《内业》之后,我感到目前流行的几本中国哲学史书,对其评价偏高,似可商榷.  相似文献   

6.
“摹仿说”是西方探究文学艺术起源最早的理论观点之一,这一观点曾雄踞西方近两千年。早在古希腊时期,先哲们就在对文学艺术产生的探索中,提出了“摹仿说”。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对这一理论的不断完善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柏拉图上承苏格拉底,下启亚里士多德,在“摹仿说”的研究进程中发挥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柏拉图的“摹仿说”从对理式的不断探索中开始,进而延伸到对文学艺术的摹仿研究以及对文学艺术摹仿的批判中来的。他以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改变了传统的“文艺摹仿自然”的内涵。柏拉图肯定了文学艺术创作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但否定了其真实性,并要求文学艺术创作要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在。他的“摹仿说”是对文学艺术本质探索的一大重要进步。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两论起家“的本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指明了实事求是是“两论起家”的活的灵魂。爱国主义是“两论起家”的精神寄托。群众路线是“两论起家”的根本工作方法,艰苦奋斗是“两论起家”的思想作风。并在此基础上对两论起家的时代贡献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康有为设想的“大同”世界究竟是一个什么社会,这是研究康有为的《大同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但与对《大同书》的评价有关,而且也与对康有为的评价有关.汤志钧同志在《论康有为的“大同三世”说》一文中说:“我在《再论康有为的大同书》和《论康有为〈大同书〉的思想实质》(见《历史研究》一九五九年第八、十一号)中指出,《大同书》是康有为一九○一年至一九○二年避居印度时所撰,《大同书》中所说的  相似文献   

9.
周济提出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他既推尊词的意格,同时又充分注重词的词体特征,在词寄托说的基础上,他提出“词亦有史”的著名观点。周济词论虽滥觞于朱彝尊张惠言之说,却对之作了本质性的超越,周济之后诸词家虽对周氏之说有所增补,但总体说来并未超出周氏词论的逻辑框架,周济词论标志着清代词学的成熟。  相似文献   

10.
现代著名作家欧阳山一百五十万字的五卷长篇巨著《一代风流》,惨淡经营了近三十年的时间,终于全部问世,与读者见面,并收入最近出版的《欧阳山文集》.《一代风流》究竟“风流”不“风流”?社会上众说纷纭.我们认为,《一代风流》够“风流”.如果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梁斌的《红旗谱》可称为“是一部党领导的农民革命运动的壮丽史诗”,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可誉为描写解放战争的“英雄史诗”;那么,欧阳山的长篇小说《一代风流》,也称得上是一部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整个历程的史诗性巨著.它不但形象地反映历史,并较准确地把握和正确地回答时代急遽转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重大问题,塑造出众多的人物典型形象,还充分显示出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民族风格.一 《一代风流》是在“阶级斗争”的腥风血雨中诞生的.当《一代风流》的第一、二卷《三家巷》和《苦斗》出版后,有人矢口咬定这两卷根本不是写所谓“中国革命的来龙去脉”,而是写“儿女风情史”,是“鸳鸯蝴蝶派式的爱情小说”,甚至说它是宣扬“阶级调和”、“阶级投降”,“毒害青年”的作品,是“专为错误路线树碑立传”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关于文学艺术的起源 ,中西方有不同的看法。《尚书·尧典》认为“志”是文学艺术的本源 ,《乐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志”的产生乃人心感于外物的结果。本文就《乐记》对“诗言志”说的继承和发展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康有为以“变为天道”的宇宙观来观察人类社会,创立了以“公羊三世”说为形式的社会历史进化论.这是他致力于维新运动的重要理论基础.他的这一创论不但给“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崇古倒退史观以致命的打击,同时也对一治一乱、治乱更迭的历史循环论以根本的否定,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客观的物质世界既是一个千姿百态的形象王国,又是一个绚丽多彩的颜色世界.作为对这一可视世界真实而完整的反映的文学艺术,自然离不开对形象的塑造和对色彩的描绘.苏东坡曾说王维的诗歌是“诗中有画”,郭河阳也说“诗是无形画”.这都强调指出了诗同画在艺术地反映世界方面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对色彩的审美表现,这是造成诗歌意境色彩美的最主要的艺术手段.  相似文献   

14.
戴震说:“古故训之书,其传者莫先于《尔雅》,六艺之赖是以明也.所以通古今之异言,然后能讽诵平章句,以求适于至道.刘歆班同论《尚书》古文经曰‘古文应读尔雅,解古今语而可知.’”①可知《尔雅》一书,所以疏通故训,通古今的语言,在我冈语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实为一部极有系统的训诂专书.其后如《小尔雅》、《广雅》以下七八种“雅类”的书,都滥觞于此.《尔雅》作者,过去计有三说:一是郑玄谓为孔子门人所作;二是张揖谓创自周公,曾著《尔雅》一篇,今俗所传三篇,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孙通所补,或言沛郡梁文所考,皆解家所说,疑莫能明也;三是欧阳修《诗木义》说;“《尔雅》非圣人之书,乃是秦汉之间学者所为.”我以为欧公所言,最有卓识.晚近学者,多主此说.先师吴兴钱君“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谈到《尔雅》时说:“此书当是秦汉时人编的一部《名物杂记》.清《四库提要》说:‘今观其文,大抵采诸书训诂名物同异,以广见闻.实自为一书,不附经文’,此论最确.”②杨遇夫(树达)师说;“……汉武帝以前,小学家缀缉旧文,递相增益.云周公孔子所为者,皆依托之词.若然,《尔雅》之作,当在战国秦汉  相似文献   

15.
《孟子》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属人格道德修养论,与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及形成具有修养方面的相似性;曹丕“文气”论研究作家气质及个人修养与作品表现出的风格的相关性;韩愈要求写作要以气为先,此气为文章气势和作者胸中的儒家之气;苏辙的“文气”说包括个人内在修养、个人处境阅历,这是形成作家作品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6.
刘勰所撰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内容丰富博大,而“文道自然”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所谓“文道自然”,就是从天(自然)人相通的思想出发,抓住自然及其合乎规律的运动同艺术审美的联系,一方面认为美和艺术根源于自然,符合自然;另一方面认为通过人对规律的掌握,可以创造出超越自然的艺术美.可以说,刘勰是把我国传统中兼有哲学和美学意义的“自然”论全面地运用于文学领域,从而建立其体大思深的理论体系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常州词派的张惠言、周济、陈廷焯三家对碧山词的评价入手,分别论述了三家“比兴”词学主张,同时指出周济的“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陈廷焯的“以温厚为体,沉郁为用”的词论是对张惠言词论的继承和发展,从而勾勒出常州词派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8.
“自由国家”论作为国际工人运动中所出现的一种理论,是一种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相对抗的、否定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机会主义国家论.“自由国家”这一口号是1875年《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纲领草案》(即“哥达纲领草案”)提出来的.在我国不少有关专著和论文中,流行一种说法,认为“自由国家”是拉萨尔提出来的,并且认为拉萨尔的  相似文献   

19.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云:“初学词求有寄托,有寄托则表里相宣,斐然成章。既成格调求无寄托,无寄托则指事类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在《宋四家词选》序论中又云:“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这是有寄托与无寄托说的出处之所在。后来,况周颐《蕙风词话...  相似文献   

20.
据统计,《论语》中“师”字凡十六见,除表示“师旅”、人名、官名(典狱官)、“乐师”之外,尚有四例,向来均被认为,当训作今之“老师”.对此,笔者以为未然,故不揣疏漏,陈述管见,以就正于师友.第一例:“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以下只写篇名)这句话,历来人们都把它理解为:在实行“仁”的时候,即使是老师,我也不对他谦让.为什么不必谦让呢?朱熹的解释就很有代表性.他说:“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所争也,何逊之有.”但是,近人钱穆在《论语新解》中对这句话提出了不同的解释.钱氏说:“疑此师字当训众.盖仁行善举,众皆当任,人各相让,则谁欤任此.故遇众所当行之事,在已尤当率先不复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