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尿的浓缩或稀释。是比较尿和血浆的渗透压而言。如果尿的渗透压高于血浆,则称浓缩尿,反之,称为稀释尿。肾脏在泌尿过程中,会根据体内的含水量,通过排出浓缩尿或稀释尿,来维持体内水的平衡,从而保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尿在生成过程中怎么会发生浓缩或稀释呢?目前认为,其机制类似于物理学的逆流系统原理,因而提出了逆流学说。  相似文献   

2.
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废物,这些废物大部分通过肾脏由尿排出体外。根据化验分析,尿液的成分中95%是水,3~5%是可溶性磷酸或尿酸  相似文献   

3.
1.睡前——研究表明,老年人晚间睡前不饮水,可导致血浆浓缩、血液粘稠度升高和血小板凝聚能力亢进,从而促进体内血栓形成。而对于老年人或患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的人,晚间睡前饮杯水,则可以预防致死性梗塞。  相似文献   

4.
在初中化学和初中数学的计算题中 ,有不少关于溶液稀释和浓缩的计算问题 ,通常的解法是设未知量 ,列方程求解 ,笔者在教学中小结出一种简便的计算方法 ,可不必解方程。具体方法是 :对于一定溶质质量分数 (数学上仍称做浓度 )的溶液 ,若要稀释n倍 ,则加入溶剂的质量为原溶液质量的 (n -1)倍。以公式表示为 :加入溶剂质量 =原溶液质量× (n -1) ,n为稀释倍数。若为浓缩 ,则n <1,说明要蒸发掉原溶液质量 ( 1-n)倍的溶剂 ,这里浓缩可以理解为“假稀释” ,是稀释的相反方向 ,即减少溶剂质量。这一公式的数学推导如下 :若有质量为m溶质质量…  相似文献   

5.
跳高,是学校的基础教材。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加上传统教学法的弊端,往往使教学工作难以推进。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教学法的弊端,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法:“升”、“降”级制教学法,并阐述了在跳高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小班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很差,自制力也不强,容易尿裤。天气越来越冷,孩子们尿裤的现象会越来越多,应引起老师们的重视。幼儿尿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应采取相应措施来防止和减少幼儿尿裤的现象。一、有的孩子贪玩,直至尿憋得很急才想起上厕所,但这时已来不及了,尿裤了。对待这样的幼儿,应该在游戏前后,自由活动中间单独提醒他,培养其不憋尿的习惯。对他每一次自觉上厕所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二、有的幼儿因胆怯,在上课或集体游戏时,不敢说要上厕所而尿裤。这样  相似文献   

7.
健康留言板     
尿变黄了!有时候你会发现,孩子的尿不再是淡黄色,而是变成颜色较深的黄色,这是怎么回事?●喝水少了。夏天天气热,孩子出汗多,如果喝水又少,尿液就会因水分少而浓缩变黄。这时只要让孩子多喝水,尿的颜色就会恢复正常。●如果孩子的尿只是在早上起床时颜色较深,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因为夜间尿液浓缩所致。  相似文献   

8.
杠杆平衡原理本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原理,但若能巧妙地应用于化学上,也可以将许多复杂的计算简单化,例如用于溶液的稀释、浓缩、混合及配制的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各类计算中,就可以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有机合成实验室一种改进的蒸发浓缩装置的设计、组装及应用。应用所述降膜蒸发器,含热敏性化合物和溶剂的料液自加料器连续加入,溶剂在预先设定温度的降膜蒸发器中,在真空下快速蒸发,进入冷凝管被冷凝回收,被浓缩的物料连续进入收集瓶收集,整个过程溶剂蒸发迅速,料液停留时间短;蒸发器所设定的温度可通过发生水蒸气或循环水浴来实现。该装置缩短了蒸发或浓缩等单元操作的时间,降低了热敏性化合物的分解率。  相似文献   

10.
在初中物理“浮力”一章中,有一类问题专门研究经过某一与浮力有关的物理过程后判断液面是升是降,还是不变.对此类问题,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解答时经常出错.但是利用填充法解答,则会既准确又快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填充法,就是首先设想把物体从液体中取出来,得出物体所占液体空间的体积(其实就是V排);然而求出物体发生某一物理变化过程后,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物理学史和诺贝尔科学奖百年史的研究中 ,发现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几种效应 ,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讨论 .一、开创性物理学发现的“种子效应”当我们翻开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历史簿 ,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 ,就是物理学中一些开创性的科学发现成果往往会引发出一系列的科学新发现或新创造 ,多则十几项 ,少则几项 .见下表 :科学发现的种子与种子相关的物理学获奖项目获奖时间获奖者X射线的发现发现 X射线及对 X射线研究的成果 190 1年 W·C·伦琴发现晶体中的 X射线衍射现象 1914年 M·劳厄运用 X射线对晶体结构进行分析方面的成就 …  相似文献   

12.
初中《生物》对鸟类的尿及其排泄作了如下介绍:“由于鸟类的尿总是和粪便一起排出体外,而尿液又浓又少,因此排出的尿液就显得不那么明显了”。这种解释会被误认为鸟类的尿液以水样的形式混在粪便里,由于较少,所以不易看见。其实根据高等教育出版社所编的(动物学)等资料介绍:鸟类产生的尿主要由尿酸组成,尿酸是高度不溶解的物质,当尿进入泄殖腔后,由于泄殖腔和肠壁的重吸收作用.大量的水分又重新回到体内,故尿常呈半凝固的白色结晶。随粪便一起排出的白色物就是尿.鸟类的尿在哪里?@荀恒杰$江苏省大屯煤电公司第一中学!221611…  相似文献   

13.
尿里的学问     
尿里的学问尚昆一提起尿,人们马上就会想到那股又臊、又臭、又刺激眼睛的难闻气味,尿的气味和对眼睛的刺激作用跟它能挥发出大量的氨有关系。别看尿的气味难闻,可它的用途很大。首先,尿是很好的天然肥料。人在进食时,食物里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排出的尿液中,不仅含...  相似文献   

14.
在毛泽东的语言艺术中,排比式和层递式运用得较多。排比有词语排比、句子排比;有连续排比、间隔排比等.层递有的由词组构成;有的由句组构成;层递句可分为时间性阶升(阶降)、程度性阶升(阶降)、范围性阶升(阶降)、抽象性阶升(或具体性阶降)、抽象性阶降(或具体性阶升)等。  相似文献   

15.
憋尿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尿的颜色和异味的成因是什么?在电车上,考试中,会议上等不方便去厕所的情况下,反而越发想上厕所。而膀胱究竟能储存多少尿呢?尿的颜色与身体状况和饮食结构有关吗?尿频是因为膀胱小造成的吗?  相似文献   

16.
对溶液进行稀释或浓缩,是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常常遇到的问题。要对溶液进行浓缩,从本质上讲,我们可以采用减少溶剂或增加溶质两种措施.但对不同的稀溶液进行浓缩,要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对症下药。下面就这一问题进行小结。  相似文献   

17.
“单位,单位,不学自会”。这是许多学生包括一些教师对单位教学的模糊认识,以为“单位”不需专门教学,记得了,就等于学好了。其实并非如此,若把物理学比作一出戏,则“单位”是戏中一个不可小看的配角;若把物理学比作一台机器,则“单位”是机器上一颗不可缺少的螺丝钉。总而言之,“单位”内容十分丰富,其教学大有讲究。笔者结合初中物理的“单位”教学,作些初步探讨,敬请同行斧正。一、物理单位的教学要求(一)要了解各单位的规定方法或论证过程。只有知道了各单位的来龙去脉,才能对单位做到理解透彻,容易记忆和灵活运用。例如质量单位“千克”是这样规定的:把 4℃时1升纯水的质量规定为1千克。再如,热量单位“千卡”的推导过程是:根据1克水温度升高  相似文献   

18.
在解题教学中,渗透辩证法思想,引导学生运用辩证的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是提高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拟在立体几何教学中运用辩证思想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几种常用方法。一、升与降数学解题中,根据问题和题设的特点,采用升维或降维来思考,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例1已知正  相似文献   

19.
人体组织细胞必须处在合适的氢离子浓度范围内,才能完成它们的正常生理活动。在生命活动的组织细胞代谢过程中,体内不可避免地不断生成大量含酸性的代谢产物和少量碱性产物,此外,也有相当数量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随食物或药物进入体内。但是,正常人体内含有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总是保持着一定的数量和比值,体液(一般分为细胞内液、组织间液和血浆)的酸碱性(PH值)总稳定在一定范围以内。例如,人体内血液的组成成分之一血浆的正常PH值为7.35~7.45。如果血浆PH值低于7.35,就会出现酸中毒,高于7.45,就会出现碱中毒,严重的酸中毒(PH<6.9)和碱中毒(PH>7.8)都将危及生命。人体是如何维持血浆PH值相对稳定的?原来,缓冲溶液起了重要作用。体液中存在多种酸碱缓冲体系,并且组织间液和细胞  相似文献   

20.
在大学里,时而会遇见数学系的个别学生,他们根据自己高中学习体验,认为与数学相比,物理学缺乏逻辑思维上的严谨性,显然这是一种误解,物理学作为一门最具量化品性的自然科学,其理论体系展开的过程凭借的正是严谨的逻辑推演,产生上述误解的原因,既有学生自己方面的,也有教员方面的,这值得我们在教学中予以重视,物理竞赛辅导的对象是地区或学校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