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基础研究人员流动的分层次管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我国的基础研究比较薄弱.适当的人才流动对于基础研究人员个人成长、科研组织发展和科学结构优化都是有利的.科研组织应当防止内部优秀人才流失,并不断从外部补充新鲜血液.从科学界社会分层的角度对基础研究人员分层,按照其流动性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能够更好的留住人才,吸引人才,配置人才,激励人才.  相似文献   

2.
通过建立能够动态反映我国基础研究队伍状况的人才信息管理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可以在落实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决策方面作出独有的贡献。本文探讨了在科学基金管理信息化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建立我国基础研究人才信息管理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系统规划、设计和实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基础研究领域的拔尖人才匮乏,如何培养基础研究拔尖人才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界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文章试图以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为研究对象,从教育连贯性、长周期培养、教育单位三个视角分析他们的关键成长路径,得出良好的教育连贯性、硕博贯通式的培养有利于基础研究领域拔尖人才的成长,以此提出高校培养基础研究人才应在保证教育连续性的前提下注重实践教育,在长周期培养模式下进行多通道设计,并积极探索与研究院所联合培养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基础研究面貌,不仅表现在科研人才和成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基础研究政策和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迁。本文简要概述1978年以来我国基础研究的认识变迁和政策演进,总结分析基础研究发展的成绩与现状,展望未来一个时期基础研究发展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5.
美国基础研究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准确把握美国基础研究政策新动向,有利于为我国新时期基础研究政策调整和制定提供有益借鉴。通过对拜登政府科技决策机制和基础研究政策的新动向进行分析发现,拜登政府重新审视了“科技应有地位”的政策,不仅大幅提升了科学顾问团队地位,拓展了联邦政府的科技管理职能,而且推广ARPA模式来组织基础研究。在政策上,拜登政府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不断强化应用导向和成果转化导向,并十分重视对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而目前我国基础研究方面还存在着经费投入强度较低、战略需求导向布局不足、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人才成长受到制约等问题。对此,要积极借鉴拜登政府的有益做法,多渠道增加基础研究经费投入规模,健全战略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管理机制,强化基础研究的系统发展观,完善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培养和管理。  相似文献   

6.
参照已有相关研究构建修正后的师范院校基础研究竞争力指数和学科基础研究竞争力指数,并分别根据指数值划分相应的5个梯次级别,采用2015-2019年我国25所师范院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有关数据,分析其基础研究竞争力。研究结果显示:25所师范院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平均资助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各院校的基础研究竞争力存在较大差距,呈现"东强西弱""南高北低"的态势;学科基础研究发展不均衡,数理、化学、生命、信息科学的基础研究竞争力整体实力较强,而地球、工程材料、管理和医学科学的基础研究竞争力整体实力较弱;且基础研究人才偏少,每年能够申请的项目数有限。为此,提出国家不断加大对地方师范院校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师范院校积极加强发展交叉学科研究并注重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及团队的引进等建议,以不断提升我国师范院校的基础研究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正>基础研究是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源泉,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基础。是未来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基础研究决定着自主创新的广度和深度。~([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科学基金)是我国基础研究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国内具有很高的声誉和良好的口碑,某一地区承担科学基金的数量和质量既是体现该地区基础研究实力的重要指标,也能充分反映该地区学科及人才团队的发  相似文献   

8.
对于作为所有技术问题总机关的基础研究,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较少从宏观政策方面系统、全面地论述,特别是针对实际行动层面的系统讨论。鉴于此,梳理我国中央和地方出台相关政策,总结得出世界科技强国发展基础研究的六方面共性特征,比较发现我国当前基础研究发展存在组织攻关模式单一、好奇心驱动的研究项目布局不足、非共识和颠覆性项目组织管理匮乏、人才发展环境受限、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与开放合作交流受阻等六大问题,基于此提出强化建制化攻关组织模式、设置自由探索式研究项目、制订新管理机制、营造稳定人才成长氛围、探索适合的考核评价制度、完善开放合作机制等加强我国基础研究的六点对策建议,为促进我国全面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编者的话]科学技术基金为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广大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的欢迎.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我国地质学基础研究领域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科学方法,探讨其成长成才过程和特征,针对做好我国地质学青年拔尖人才培育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21世纪以来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专利数据出发,依据钱学森的技术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体系层次结构思想,对诺奖成果的科学性质进行判断和分类。诺奖数据显示,近15年来,物理学领域呈现出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平分秋色的局面,而化学、生理学或医学领域明显地出现了趋向技术科学一边倒的局面。这意味着,仅从基础科学层次出发不足以实现接近诺奖和提升科技实力的宏伟目标,必须重视技术科学在建设科技强国过程中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评选理念及其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广仁 《科学学研究》2006,24(5):677-683
认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虽然是基础科学领域最有声望的奖励机制,但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成果的水平也是层次不齐的。它包含最优秀的科学成就,但也有很一般甚至错误的成果;在它没有包含的成果中,有达到其获奖标准而因为处于“第41席”未能获奖的,也有按其标准不能获奖而其实属于最优秀的科学成就的。因此,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范围和理念有其局限性。分析了保守性、重事实轻理论、英雄主义、权威决定论等理念在诺贝尔奖评选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孙玉涛  陈灵芝 《科学学研究》2019,37(9):1550-1557
文章以1901-195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为例,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候选人学术影响以及提名人身份两个方面探究了对诺贝尔奖候选人的获奖概率影响,采用生存分析法中的Kaplan-Meier分析法和Cox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诺贝尔奖候选人的学术影响中,单篇最高被引频次越高,获得诺贝尔奖的概率越大,但是诺贝尔奖候选人的H指数值对其获得诺贝尔奖不具有显著作用;诺贝尔奖候选人的提名人身份是瑞士皇家科学院院士或诺贝尔委员会成员的数量越多,获奖概率越大,但提名人身份是曾经的诺贝尔奖得主,对诺贝尔奖候选人的获奖概率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Over 100 distinguished scientists and researchers from home and abroad, including Nobel Prize winners Samuel Chaochung Ting and Robert Huber,gathered on Oct. 20 at the Xiangshan Hotel in the west of Beijing to celebrate the 10th anniversary of the Xiangshan Science Conference.  相似文献   

15.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在科学界影响巨大。作者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例,着重对获奖者取得获奖成就的年龄进行分析,并评价了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区”和“第二创造区”,提出了有关年轻科学家培养工作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6.
The Nobel Prize has been a prominent research topic in Scientometrics.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Nobel citation effects, which refer to changes in the cumulative citation counts of publications after authors have won the Nobel Prize. In this study, we propose an exchangeability verification method to ensure samples in experimental group (EG) and control group (CG) are indistinguishable based on relatively few covariates. Then, we quantify Nobel citation effects by employing the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strategy. Finally, we combine the matching strategy with statistical tests to ensur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conclusions. We find that publications in 18 topics have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Nobel citation effects among the 50 topics in Physics, that is, when authors of publications belonging to one of the 18 topics won the Nobel Prize, the post-award citation counts of their publications would increase. Besides, we find that the Nobel citation effects are long term, lasting for 47 years or more. Finally, we find Nobel citation effects are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for publications whose authors won the Nobel Prize before the 1980s.  相似文献   

17.
肖太陶 《科学学研究》2011,29(10):1594-1600
 吴致远、梁国钊两先生的《诺贝尔奖评委会亏待了吴健雄吗?》这篇文章,对《吴健雄——诺贝尔奖亏待了的华人女性科学家》一文的部分观点提出了批评。本文从七个方面对他们的批评做出回应,并着重就 “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脑的发现”与“眼的发现”、如何看待诺贝尔奖、“吴健雄的实验够不够好”、“精确与原创是什么关系”等关键问题,做适当讨论。  相似文献   

18.
诺贝尔科学奖是世界公认的和最具权威的最高荣誉奖,但是中国大陆的科学家至今还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教育与科学关系最为密切,通过研究外国著名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创新教育、实验教育和家庭教育对诺贝尔科学奖人才产生的重要作用,旨在加强我国人才教育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为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提供有益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首次授予,截至2001年已有164位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因其创造性贡献而获奖。对这些获奖者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大多数获奖者集中于欧美国家,尤其越来越集中于美国的少数机构,获奖者最早做出与获奖有关成果的年龄和获奖年龄越来越大、获奖成果得到社会认可的时间越来越长,多人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已成为一种趋势等。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公开信息源获取2004-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的个人履历信息,对这72位获奖者的特征进行分析,包括性别结构、国家分布、年龄结构,挖掘对获奖产生重要影响的科研社会关系。结果发现,获奖者以男性居多,女性获奖者多属于生理学或医学领域;获奖者多为美国人,高水平的机构对科技人才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获奖者整体年龄偏大,其中高龄化学奖得主人数最多;科研社会关系对于年轻学者的成长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文章最后为我国培养国际科技人才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