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自反结构是一种由“自”和及物动词性词语构成的,反映自反情思、自反行动的,特殊的主谓结构。是一种最精练的语言形式,是一种能产性极强的结构方式。自反结构的“自”是古汉语中独一无二的施受同体的主位代词。 对于自反结构,古汉语界,从古至今,尚未引人注意;对于这个“自”字,很少有人提及,而且语焉不详。 因此很有必要对自反结构及其“自”字作番认真的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屈原列传》:“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这“自为”课本注为“为自己”,是把“为”解作“做”的,课本旧注为:“自为,自己做好国君。为,做。”改版本只是对“自为”这一结构解释有所不同,对“为”的解释却是一致的。我们认为这两种注释是大谬不然:“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这种句式前后结构是相同的,“自为”与“自佐”处在前后句对应位置上,在这相同或相应结构中处在司一位置的词语的释义也应是相同或相应的。这在古文中为之“对文”(也有人把它称为“互文”,此是名称混乱,另撰文论述)。这种用例在《涉江》中有:“忠不必用,贤不必以,”《谋攻》中亦有用例:“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这二例中的“用”与“以”,“周”和“隙”都与“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的用例同,只不过有的是反义对文罢了.在训估学上这是往往以知一  相似文献   

3.
杨树达先生的“施受同辞”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同一个词兼有主动和被动两种用法,这属于语法范畴;二是指同一个词兼有施与和接受两个对立的义项,这属于词汇范畴。“施受同辞”应限于词汇范畴,且应在同一历史平面上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存在句是表示什么地方存在什么人或物的一种句式。它的典型结构方式是: 处所词语+动词+着+名词性词语例如: (1)床上躺着一个人。(2)地上堆着许多白菜。(3)天上飞着一只鸟。(4)大街上跑着两辆汽车。根据句中动词是否表示动作行为和这行为是否在持续,存在句分为静态存在句和动态存在句两类。例(1)(2)中的“躺着”和“堆着”只表示人或物存在的方式,不表示动作行为在持续,故这两个句子为静态存在句。例(3)(4)中的“飞着”和“跑着”不但表示动作行为,而且表示动作在  相似文献   

5.
“施受同词”的“词”,有人写作“辞”。《汉语大辞典》注:“词,言辞;文辞。” “辞,文词;言词。”但是,“词”是“语言组织中的基本单位,能独立运用,具有声音、意义和语法功能”。从语言学的角度考虑,还是写成“施受同词”为好。 何谓“施受同词”?孙力平先生在《先秦典籍句法结构中的“施受同辞”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可达”常与数词或者数词结构连用,表示能够达到某一精确的程度。但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出现了“可达”与“左右”连用的情况,这是否是一种普遍性的表达?本文将通过对“可达”源流的探究,从语义和认知角度对“可达……左右”的形成过程说明,论证其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概数助词“来”和“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于概数助词“来”和“多”,目前学界看法很不一致.本文对“来”和“多”的分布情况加以考察,比较其分布和搭配的异同.从表义辖域看,“来”的义域可以上下延伸.从语用倾向看,“多”只能表示略多,“来”既可表示略少,也可表示略多.  相似文献   

8.
《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标题,其准确性本来无可非议,无懈可击。《语文教学通讯》第10期刊登的马展同志的“《信陵君窃符救赵》标题小议”(以下简称“小议”)一文,却断定“这一标题不妥”,说了一串不成理由的“理由”,对课文标题作了否定。我认为《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标题高度准确地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救赵”是目的,“窃符”是手段,这是显而易见的常识性的基本点。全文自  相似文献   

9.
安陆方言里,有两个句末助词“得”和“着”,“得”不是普通话里的结构助词,“着”也不是普通话里的动态助词,它们都用在句子的末尾,是句末语气词,而且有其特定的语法意义和句法分布特征。一、句末助词“得”“得”不同于普通话里的结构助词“得”,在安陆方言中是存续体标记,表示动作行为实现后其状态在延续或存在。这一意义在普通话中用“着”表示。《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列出了“着”的四项意义:1、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动词前可加副词“正、在、正在”,句末常有“呢”。2、表示状态的持续。用在动词、形容词后,动词、形容词前不能加副词“正…  相似文献   

10.
施受不明是歧义的一种,顾名思义,指的是动作的施受双方不明确.如: 这姑娘,连她妈妈也不认识了. 巴勒斯坦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有准备的. 施受不明的句子,都有表示动作的动词(do),还有动作的施受双方(A和B),但动作究竟是A施于B,还是B施于A,不明.这就给语言的交流造成了困难.  相似文献   

11.
一、“so +助动词 (be/情态动词 /do/have等 ) +主语”1、这个倒装句结构 (so副词排列第一 ,助动词排列第二 ,主语排列第三 )表示前文所述的肯定情况也适合于后者 ,即“甲如何 ,乙也一样”。如 :⑴HeisgoodatChinese .Soishisfriend .⑵Icanswim .Socanyou .⑶SheknowsJapanese .Sodoesherbrother.⑷Wehavelistenedtotheradio .Sohashe .2、注意这一结构中的主语可以是名词或人称代词 ,但它和前句的主语不是同一人物 ,即前后两句各有自己的主语 ,但所述情况却不相同。又如 :Iboughtsomebeef .Sodidhe .3、这一结构的否定形式是“Neith…  相似文献   

12.
廖瑜 《今日教育》2005,(9):42-42
在2004年印度洋海啸中,一名叫缇丽的英国10岁小女孩凭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救了100多人的生命,在无数人无法自救失去生命的灾难中,缇丽的壮举不由得引起教育工作者们的深思:我们应该教给孩子什么?  相似文献   

13.
“终于” ,这个副词 ,“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有人认为 ,“终于”一般只表示好的结局的出现 ,因为“等待”就是“期待” ,人们所期待的 ,只能是一种好的情况 ,好的结局 ,而不可能是一种坏的情况 ,坏的结局。我们认为 ,“终于”并非只有隐含“期待”意义这一种用法 ,它还可以表示事物变化的负面结局或逻辑事理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以为”和“认为”都是表示判断的动词,粗看似无差别,但仔细推敲一下,情况却并非如此,试看下例: (1) 听他这么一说,我以为自己又错了。 (2) 听他这么一说,我认为自己又错了。 (3) 我以为没他地球就不转了呢,我们不是都干得很好吗!通过这件事,大伙都认为,只要齐心协力,什么困难都能战胜。  相似文献   

15.
目前,许多语文工具书对“难道”都是这样解释的:副词,用来加强反诘(反问)语气。这种解释很容易使人产生这样的一种推断:既然“难道”是用来加强反诘语气的,那么,凡有“难道”出现的问句都该是反问句了。但实际上,情况并不完全如此。只要我们深入语言事实,仔细地加以观察和分析,就会发现对“难道”的这一解释是既不准确又不全面的。“难道”一词用在问句中自可表示反问以加强语气。这一类的例证很多,此处略举两  相似文献   

16.
传统观点认为“虽”在文言文中一般翻译成“即使”,这样的观点不够准确。真实的情况是:“虽”在文言文中既可以表示“虽然”,又可以表示“即使”,具体表示什么,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确定。表示“虽然”时是转折连词,后面接的情况一般已经存在或发生;表示“即使”时是让步假设连词,后面接的情况一般并不存在或尚未发生。  相似文献   

17.
《屈原列传》中有这么一句:“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对其中“自为”的解释。大致有两种:一是“自己做好国君”(见课文注释),一是“为自己打算”(见于在春《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我以为这两种理解都是可以商榷的。从句子的结构看,“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是“欲”的宾语。它们是互文,不仅字数相等,而且结构相同,词义相关。“求忠”与“举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的“是”字句,可分为表示判断和不表示判断两大类。表示判断的“是”字句的主语和宾语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从语法结构上看,主语和宾语都是体词,词性一致.不表示判断的“是一字句,主语和宾语没有逻辑上的联系.从语法结构上看,主语是体词性的,宾语多数是谓词性的。“是”虽然不表判断,但却可以表示各种意义。“是”属于动词.  相似文献   

19.
“情态动词 have 过去分词”结构在中学英语课本及各类试卷中经常出现,不少学生对其用法觉得困难,考试中失分较多,现将这一结构浅析如下:1.“must have 过去分词”表示对过去发生情况的肯定、判断:可能性大,意思为“一定……,”用于肯定句。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具有词义确定性,在汉语中“爱情”与“慈爱”的施受对象截然不同,而在英文中“Love”则可以涵盖此类意义,并不强调施受对象的区别。本文从汉语史、文学史的角度考察“爱”、“情”与“爱情”内涵与外延的流变以及在近现代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下,“爱情”是如何具有现代意义的。作者认为汉语之所以区分“爱”,系中国深层文化结构的影响所致。此例提醒我们:在理解词的词典意义时也应注意其文化意义,语言概念演变的背后往往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复杂关系,这些也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可忽视的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