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运动式治理是当代中国治理实践的常见模式,是国家治理制度逻辑的重要组成。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和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提出,脱胎于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运动式治理不再局限于应对官僚制失灵的政治动员方式,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政策工具和治理策略。以F市创建文明城市为例,基于“嵌入”的理论要点,以“吸纳共治”的逻辑构建“结构—资源—嵌入共治”理论框架,分析运动式治理呈现的新特征和内在机理。研究发现,运动式治理依托科层组织,通过组织和制度的双重嵌入构建治理的结构制度基础,通过纵向层层包挂和横向社会吸纳,提供共治资源。双重嵌入和吸纳共治内在逻辑一致,二者相互构建、释放了治理的现代性因子,共同打造运动式治理的嵌入共治模式。研究跳出常规治理和运动治理的二元视角,基于鲜活案例审视中国治理的实然图景,有助于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运动式治理的新样态。  相似文献   

2.
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框架下,综观30多年来城市基层治理观念、思维和工具的变迁,基于城市基层治理制度设计及其演化的重要维度,挖掘基层治理依循的价值理念、体制机制及其形成、发展的内生逻辑,以展现我国城市基层治理改革、前行的驱动力、价值基础与制度选择。从我国城市基层治理转型以获得治理适应性能力为切口,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基层治理价值系统,凸显城市基层治理人民性、公共性等核心价值取向,建构独具特色的中国城市基层治理制度形式。党的引领、多元共治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本质,是我国城市基层治理实践发展中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3.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职教育多元共治能够统筹协调高职教育工作,形塑多维、多层、多界与多域的复合型治理体系。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逐步推进,高职教育治理模式由“单维”“分裂”向“多元”“融合”转变,可推动高职院校、政府与企业等办学主体实现多元共治。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高职教育多元共治有助于完善现代治理标准、优化高职教育治理结构、增强高职教育适应性。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诉求,结合高职教育多元共治的多维解码与价值取向,高职院校应明确高职教育治理定位,强化战略研判力;完善高职教育治理体系,增强制度执行力;优化高职教育治理手段,提升资源整合力。  相似文献   

4.
科技是引领人类迈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科技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体系中起着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人本精神为价值遵循,中国共产党坚决摈弃“以资本为中心”的科技发展观念,从制度背景、科技理念到科技实践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了“科技人本”的理论与实践之有机结合,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事业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新路。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发扬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人本”意蕴,以科技强国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坚决摆脱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历史,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构成,乡村治理实践中仍面临着主体作用弱化、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能力不足、“三治”未能实现完全统一,以及乡村治理“信息化”滞后的现实困境,要在强化“党建引领”的基础上构建多元主体共治格局,运用各种措施提升多元主体的共治能力,实现自治、德治、法治的融合统一,提升“智治”水平,以推进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面临两个大局提出的新概念,需要从高质量教育体系视角加以审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指向建设教育强国,新发展、高素质、高品质、高水平、高效能、高精尖是其具体特点,集中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和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总体内涵,在主体上服务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在内容上体现了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时代特质。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需要在行动上积极守正创新,内涵上坚持高质量标准,核心上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上服务人民。在具体构建过程中,通过推进教育治理体系这一战略基点,来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人类文明和现代化发展规律,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超越了西方现代化道路与模式。文本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视角展开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态建构,从政治领导力量、文化因素、经济因素、制度因素和技术因素等方面探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要素;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生态文明发展的现代化新道路,追求“五个文明”相协调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既为后发国家独立自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又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8.
当今,互联网的发展及治理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把握互联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围绕互联网治理提出了网络强国论、网络安全观,以及以传播正能量为主的网络舆论观、以“人民为中心”的网络为政价值观、在“互信共治”基础上构建互联网空间命运共同体等新观点新主张,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互联网事业的发展和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9.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之一,而“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治理有效”要求的重要方式。以社会资本理论为研究视角,结合中国乡村治理实践,提炼政党领导、社会信任、互惠规范和关系网络的分析框架,立足鄂西W村“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地方实践,研究“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生成逻辑与未来路向:发现“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生成逻辑为乡村社会资本再造为“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生成提供条件,即基层党组织是“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生成的领导者,乡村社会信任、互惠规范、关系网络分别为“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生成提供基本前提、治理规则、厘定治理主体与治理内容。未来促进“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提质增效,需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以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与行动提升乡村社会信任,以产业发展为主要载体创建互惠规范,以产业发展为主要依托构建致密、健康的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中,在深刻把握中国具体实际中,作出了“两个结合”重要论述,为阐释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提供了更为科学的视角。从历史逻辑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两个结合”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从理论逻辑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两个结合”的理论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新发展成果;从实践逻辑看,中国共产党深入贯彻“两个结合”理念,在回答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是对以资本逻辑为中心的西方现代化的超越。目前,中国式现代化受西方国家的挑战,认为现代化是它们独有且根植资本主义制度的,并用“历史虚无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否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成果。从人的解放和大历史观视角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内涵,厘清西方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区别,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从政党保障、民主建设、经济奠基、群众基础、共同体建设方面协同推进中国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2.
梳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人学价值,把握马克思人学观的真谛,从人民、中心、发展三个关键词展开对人民意识、中心意识、发展意识的深入探讨;从人学价值出发研究“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方法论意义,才能在鲜明的人民性、发展的价值性、中心的至上性中,校准人民需求,把准社会主义方向,瞄准中国现代化发展新路径,凸显发展之价值关怀的人民方向和现实主体,确立符合历史规律和时代要求的人民观与发展观,才能在新历史阶段上开创新发展格局,不断推进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新的内涵特征、历史使命与发展路径。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须着力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而把学校治理转变为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推力。学校推行教育综合治理理念下的“学校治理”,坚持守正创新,从“管理”走向“治理”、从“制度”走向“文化”,是现代学校发展的必然之势。  相似文献   

14.
参与式政治一直强调“参与”的作用价值,比起自由主义式民主,参与式民主理论探讨了积极有序的公民参与的价值基础以及如何实现这种参与的问题,在现代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与中国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着非常强的契合性,基层党组织建设一定要实施多元化的乡村治理思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平台。在奥斯特罗姆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理论下,以研究我国参与式治理制度框架下民众的治理观念为切入点,从脱贫攻坚、农家书屋、农村医疗保险等角度出发,对参与式治理的热度与效能做出判断,并在农村基层党建的引领下指导后续的参与式治理模式框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德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现出中国德育事业走自主发展、特色创新的中国式新道路的决心。德育现代化通过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德育体系自身的现代化以及面向数字化转型的现代化等方面,全方位融入中国式现代化以及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格支撑及道德基础。具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德育现代化,涵盖了一体而多样的德育、平等而有尊严的德育、和谐而共生的德育、实体而虚拟的德育、国家而世界的德育等重要主题。为了更好地实现德育现代化,我们应进一步推进德育目的的革新,培育全面发展的现代中国人;促进课程教学的现代化变革,实现共同价值的传递;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构建协同共治的现代德育治理体系;面向人的数字化生存,以技术革新引领德育体系的现代化发展,培育具有健全的现代人格及现代精神的人。  相似文献   

16.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从历史逻辑看,全过程人民民主扎根于中国实际,是在党领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从显著特征看,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特征,是“属于人民的民主”“依靠人民的民主”“为了人民的民主”。新时代新征程,发展和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对于保证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方向,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发展,凝聚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智慧,巩固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主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赓续奋斗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共同富裕涵义丰富。共同富裕是党领导全国人民百年奋斗的使命方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不断探索实践共同富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硕成果;共同富裕是新时代不断实现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不懈追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在高质量发展中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需要协调处理“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合理关系,完善好社会保障体系;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和现实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不断探索实践共同富裕,牢牢把握党的领导这一关键,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向,坚持系统观念,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风雨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总结凝练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是中国新民主政治观念的展现与确定。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和统一战线的基层实践中,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贯穿始终并发挥了巨大的价值,使得基层治理始终以人民需求为出发点,实现了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统一战线服务体系。坚持研究全过程人民民主与统一战线基层实践研究无论是对于国家的发展还是国家的治理和统一都有着巨大的意义。本文对全过程人民民主与统一战线的理论进行概述,通过总结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背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内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发展、统一战线的发展,论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与统一战线服务基层在维护社会安定和谐局面、形成多元共建共治合力、建构科学有效治理体系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从基层实践的前提、实践的基础、实践的保障、实践的目标论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与统一战线的基层实践逻辑,全面分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与统一战线的基层实践经验。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高效促进基层统一战线,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诉求与现代化探索从一开始就同向共进、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身份、价值和利益指向,以“民族-文化”认同、“政治-国家”认同、“政党-道路”认同为路径,以增强各族人民的“共建”“共担”“共享”意识为目的,是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基础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基层治理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基层治理在现代化进程中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现代化为基层治理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基层治理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然而,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基层治理还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具体表现为基层组织能力不足、公众参与度较低、信息透明度不够、法制环境有待完善。应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实现信息公开透明化、加大政策执行力度、保证司法独立公正等路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基层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