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新闻界》2018,(8):30-39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概念之一,"公"自古至今都对中国社会多重观念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本文以晚清为视点,试图思考"公"在早期国人理解报刊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在伦理层面。研究指出,传统"公"的观念渗透到了晚清报人理解报刊媒体的多个面向中,它也由此为彼时报刊思想的建构抹上了一层道德底色。具言之,早期国人对报刊角色的伦理定位、新闻实践的伦理界限、言论自由的伦理边界以及报刊工作者的个人修养等问题的叙述,都呈现出"秉公去私"的道德特性。文章认为,此般在"公"的文化土壤中形成的报刊伦理认知长期不乏其影响,值得进一步探查。  相似文献   

2.
清末政论报人的组织离合受到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的双重影响。门户意识、省界意识等颇具传统内涵的政治文化因素成为政论报人组织离合的基本纽带。随着近代西方民主政治观念的传入,这一纽带逐步向以自主、权利、民主等为内涵的现代政治价值认同方向发展。“破门户”、“非省界”,成为政论报人组织离合的现代强音。但是,自主性的缺乏、无意识服从等传统政治心理,依然不同程度地发挥作用。它直接阻碍了政论报刊向具有理性的、主体性内涵的现代报刊组织方向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蒋冬英 《兰台世界》2017,(11):88-93
粤东是东南沿海口岸的一个重要地区,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嬗变和西方文化的输入,粤东地区近现代报刊出版繁多,其报人分布甚广,活动十分活跃,在我国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现象。有鉴于此,本文在尽力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试图对近现代的粤东报人报刊演进作简要述评,以便人们较为全面地了解到这一时期粤东报人报刊的出版活动。  相似文献   

4.
李洁 《大观周刊》2011,(33):38-38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念对现代家庭道德建设具有深刻影响和当代功用。其主要内容如父慈子孝、长尊幼卑、谨身节用、齐家兴国等积淀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诸多方面,良莠并存。现代化进程使传统家庭伦理失去了权威性、统一性,同时迫切要求以家庭关系变革和家庭伦理建设为基础,实现传统家庭伦理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5.
汪康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间报人,有着丰富的办报经历,文章在史实梳理的基础上,对其的报刊编辑实践与思想进行了探究。报刊应保持独立;报道应该真实、客观;自律并接受监督,以保证公信力,这些都是汪康年报刊编辑思想的精髓。尽管这些观念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但却体现了西方报刊职业化对中国早期报业的影响以及中国报人的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6.
新闻自由主义观念诞生于西方,传入中国后,经历了持续的中国化改造。在当代中国,新闻自由观念已呈现出与西方迥异的内涵解读,究其原因在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政治土壤以及中国近现代的现实背景。  相似文献   

7.
新闻自由主义观念诞生于西方,传入中国后,经历了持续的中国化改造。在当代中国,新闻自由观念已呈现出与西方迥异的内涵解读,究其原因在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政治土壤以及中国近现代的现实背景。  相似文献   

8.
手工作坊式的出版方式,使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文不苟作"的著述出版观念和书籍中心的文化秩序结构.晚清报人通过"报"附于"史"、"报"高于"史"和"报"异于"史"的逻辑进路,颠覆了书籍中心的文化秩序结构和"文不苟作"的著述观念,论证了报刊的新闻性,标志着近代新闻意识的觉醒.晚清著述出版观念转型和新闻意识的形成,既意味着读报时代和大众社会的来临,也意味着文化权力由超越性士人向职业化报人转移.  相似文献   

9.
构建中国的网络伦理,必须坚持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基础,以社会主义道德观为主导,以开放的观念、批判的态度吸收国外网络伦理文化的合理成分,这样构建的网络伦理才符合中国国情、体现社会主义道德先进性且能为广大中国网民所认同。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报纸是由外国传教士创办,极少数参与其间活动的中国人是近代第一批报人。一批科举失意的落魄文人加入了办报的行列,同时也给办报活动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色。随着维新人士将办报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报纸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报人的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其后,报纸的专业化程度提高,报人队伍呈现出了职业化的趋势。近代报人社会地位的变迁,既与报纸自身的发展有密切的关联,也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相伴随。  相似文献   

11.
"婆媳冲突"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不断被古往今来的中国作家所关注,成为一个意味深长、常说常新的文学母题.如今,不少电视剧作也不约而同地瞄准了"婆媳关系"这一敏感而微妙的话题.本文从文化层面分析了家庭伦理电视剧中婆媳冲突和矛盾的社会文化根源,指出婆媳冲突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当代多元文化语境下现代意识与传统伦理观念的冲突和糅杂.  相似文献   

12.
沈菲 《青年记者》2009,(23):48-49
广告伦理是指与广告活动有关的伦理现象,房地产广告所反映出来的伦理问题主要指房地产广告的内容是否符合大众文化中的伦理观念、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等要素。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住房改革政策的影响,房地产业极度繁荣,但房地产广告中却不断出现有悖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内容,引起了众多争议。  相似文献   

13.
邵力子(1881-1967)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贡献卓著的报人、政论家,先后参与主编过《民立报》、《民国日报》等著名报刊,在中国近现代报刊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鉴于国内学界对邵先生在新闻领域中的建树一直缺少挖掘和总结,故本文在梳理邵力子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对其新闻思想略作管窥。  相似文献   

14.
荣翌 《新闻世界》2012,(10):158-159
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近现代报刊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它从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两个方面规定了对新闻事业及其工作者的要求,是一个内涵广泛的概念。20世纪初从西方传入中国后,被早期中国资产阶级报刊和报人接受并实践,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新发展,但也面临多重困境。对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当代语境下的反思,有利于新闻专业主义在实践中得到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曾经涌现出一批夫妻二人均从事过新闻工作的夫妇报人。笔者对此作了梳理、总结并简单分析。 最早的夫妇报人应该是梁启超和李意仙夫妇。梁启超是维新时期著名的报刊宣传活动家,他以《时务报》为宣传阵地.发表《变法通义》等数十篇文章,鼓吹变法救亡。他的文章文笔畅达,感情充沛,使该报历久不衰,梁启超也因为在该报上的宣传而轰动朝野,成为一代知名的报人。梁启超夫人李蕙仙是礼部尚书李端■的堂妹,身出名门,自幼熟读诗书,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受当时康有为、梁启超所鼓吹的维新变法思潮的影响,李惠仙主张妇…  相似文献   

16.
胡万德  孙鹏 《图书馆建设》2011,(5):88-92,96
辛亥革命时期我国报刊活动蓬勃兴起,地处边陲的东北三省的报刊活动也十分活跃,呈现出官办报刊、民办报刊、外国人办报刊等各类报刊共同发展的局面.在辛亥革命时期,东北三省的政府官报占据主流,民办报刊风行无忌,白话报刊颇受读者青睐,外国人办报笼罩东北,报刊文种多种多样,报人报业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曾经涌现出一批夫妻二人均从事过新闻工作的夫妇报人.笔者对此作了梳理、总结并简单分析. 最早的夫妇报人应该是梁启超和李蕙仙夫妇.梁启超是维新时期著名的报刊宣传活动家,他以<时务报>为宣传阵地,发表<变法通义>等数十篇文章,鼓吹变法救亡.他的文章文笔畅达,感情充沛,使该报历久不衰,梁启超也因为在该报上的宣传而轰动朝野,成为一代知名的报人.梁启超夫人李蕙仙是礼部尚书李端的堂妹,身出名门,自幼熟读诗书,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受当时康有为、梁启超所鼓吹的维新变法思潮的影响,李蕙仙主张妇女解放,并参与办报,是我国早期的女报人之一.1898年中国第一份妇女报纸<女学报>在上海创刊,该报宣传变法,提倡女学、女权和妇女参政,并且其撰稿人和主编全部是女性,李蕙仙是<女学报>的主笔之一.  相似文献   

18.
当美国新闻事业走出黑暗的政党报刊时期,进入现代化,传媒呈现出一种新的传播形式,报刊一改宣传、攻讦的面貌,以大众而不是少数政治、文化精英分子为阅读对象,为适应大众口味大量刊登趣味性社会新闻,关注大众的生存状态,呈现出通俗、活泼的面貌.而在中国近、现代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中国的新闻事业肩负着"启蒙"与"救亡"的双重使命也逐步走向大众化,并伴随着语言文字的改革;当代,晚报、都市报等大众化报纸的兴起也呈现出这种传播形式.  相似文献   

19.
《新闻爱好者》2001年第10期曾刊有宋素红的《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的夫妻报人》一文,梳理了近现代新闻史上涌现出的夫妻报人。笔者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发现近现代新闻史上还有一些夫妻报人,特作一补充。辛亥革命前后的夫妻报人除梁启超、李慧仙,汪康年、禾青,刘师培、何震夫妇外,值  相似文献   

20.
新记《大公报》的主编张季鸾在他的办报生涯中,撰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和政论时评,提出了许多新闻理念及思想主张。张季鸾前期(1926—1939)新闻思想的基本立场是对报刊独立性的认识,他提出报纸应该独立于政治力量与经济力量;他的新闻思想的核心是新闻自由,他对新闻自由的认识隐含了他的报刊功能观;另外,他还从报馆属性、新闻业务、报人职业规范等多方面进行了职业化报刊的实践。总之,张季鸾前期的新闻思想是一种以独立、自由、职业化为核心的现代报刊理念,然而,他的现代报刊理念中也蕴藏着他作为一位知识分子文人的传统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因此他的新闻思想呈现出一定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本质上是由当时中国的特殊社会环境所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