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现存杜甫最早的咏物诗,要算他在开元末写的《房兵曹胡马》。他写这首诗,距他第一次赴试不第大概也有五、六年时间。他那时“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少年气盛,并没有把落第放在心上;他把自己比做“稷与契”,觉得“致君尧舜上”的理想,总有实现的一天。所以在这首诗里,就把自己比做骁腾万里的胡马:  相似文献   

2.
《诗·王风·黍离》各章之首分别为:”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彼黍离离.彼稷之穗”;“彼黍离离,彼稷之实”。旧注“离离”来释.另于《诗·湛露》“其实离离”.毛传:“离离.垂也。”分句间的关系.毛传于第二、第三章下分别注:“诗人自黍离离见稷之穗.故历道其所更见”;“自黍离离,见稷之实。”显然.毛传将各章的“彼黍离离”都当成诗人刚离家之所见.而将“彼稷之苗”、“筱稷之穗”、“彼稷之实”诸句当成时间推移过程中的路途之所见。此实为强为之解.难以服人。  相似文献   

3.
杜甫是盛唐的最后一位诗人,奉守"仁政爱民"、"匡时济世"的儒家信条,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的抱负,积极投身政治,却饱受当权者的排挤、同辈的嘲笑,仕途失意,生活也不安定,但他在清  相似文献   

4.
《诗·王风·黍离》各章之首分别为:“彼黍离离,被稷之苗”;“被黍离离,彼稷之穗”;“彼黍离离,被稷之实”。旧注“离离”未释,另于《诗·湛露》“其实离离”,毛传:“离离,垂也。’汾句间的关系,毛传于第二、第三章下分别注:“诗人自黍离离见稷之穗,故历道其所更见”;“自黍离离,见稷之实。”显然,毛传将各章的“被黍离离”都当成诗人刚离家之所见,而将“被稷之苗”、“彼稷之穗”、“被稷之实”诸句当成时间推移过程中的路途之所见。此实为强为之解,难以服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于“彼稷之苗”下注云:“这两句…  相似文献   

5.
钱叶春 《现代语文》2006,(12):33-35
杜甫被称作诗圣,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是儒家诗人的代表。杜甫出身于世代“奉儒为官”的家庭,青年时代就立志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窃比稷与契”,且“老大意转拙”,其爱国爱民之心犹如“霍倾太阳,物性固难夺”(《至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无论从出身、一生的志向,还是其一生的行为来说,杜甫被看作儒家诗人的代表一点也不过分,这也是历来公认的事实。  相似文献   

6.
杜甫,一代诗圣,他以诗记录历史,用诗道尽人间的悲欢离合,用诗冶炼苦难,用诗书写血泪。正是杜甫诗中之“泪”,成就了他诗中“圣人”之名。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引领学生从杜甫的“泪”中感悟他爱国爱民、悲天悯人的圣人精神,带领学生用一颗沉静的心走进杜甫的诗,走进他用“泪”编织成的华美篇章。  相似文献   

7.
杜甫的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千百年来,论者见仁见智,代有评说。即如现在而言,对该诗的纷歧之见,仍时时有之。本文拟就贯穿该诗的主线及其相关问题,作一些探讨,以就正读者。为具体分析方便起见,有必要将全诗照录於下: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相似文献   

8.
有这样一则故事:古时候有人偶然得到一本杜甫的诗集,但书已残缺不全,如《送蔡都尉诗》一诗中的“身轻一鸟”一句的最后一字就已脱漏,他便和几个朋友凑在一起,想补上这字,有人补“下”字,  相似文献   

9.
释“葵藿”     
公元七五五年十一月,杜甫从长安出发到奉先县去探望他的家属,写了一篇忧时忧国的著名诗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中有两句诗:“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这两句诗并不难理解。杜甫以葵藿向日为喻,说明自己对皇帝的忠诚是出自固有的本性。“诗要用形象思维,比兴二义是不可不用的”,杜甫以“葵藿”自比,以太阳象征唐玄宗,形象地表示了封建时代的忠君思想。杜甫的这句诗是有出处的,诗文中最早用“葵藿”  相似文献   

10.
山东大学中文系编注的《杜甫诗选》,江苏人民出版社发行的陈美林、金启华编的《杜甫诗选析》,还有《唐诗鉴赏词典》,对《兵车行》“尘埃不见咸阳桥”一句似乎都作了不恰当的解释。虽然有的说是车马,有的说是兵士和送别的亲人行路扬起的尘埃,但都认为杜甫写行军时扬起的尘埃遮天蔽日,连横跨渭水的咸阳桥都不见了。真是这样吗?我看各位没有从诗的语言结构来正确理解诗意,似乎只是凭自己的设想来理解杜甫。我下面提出一种看法欢迎大家讨论。“尘埃不见,言出师之盛。”杜诗仇注本也收录了钱谦益这一笺注,可见两人有同样的理解。被截取而加以注解…  相似文献   

11.
杜甫的自传诗是诗人生命历程的一个生动展示。杜甫在叙述自己的生活经历时,始终与对亲人的深切关怀交结在一起;儒家“仁”的思想使杜甫把这种爱推向广大百姓,从而使他的自传诗具有一种“诗史”的性质;儒家的入世精神也激励着杜甫去建功立业,他的自我评价是以历代名臣自期,且对自己满怀信心。  相似文献   

12.
"沉郁顿挫"这个词用来评杜甫诗的风格和周邦彦词之风格是恰当的.但"沉郁顿挫"在两位诗人、词人的作品中却有不同表现一是由于人格、审美理想的不同造成杜诗在沉郁中包含更多的是对于国家与人民的忧患,而清真词的沉郁则更多的是对个人坎坷遭遇的感伤;二是杜诗的沉郁顿挫给人以警醒、深厚,清真词中的沉郁顿挫给人以失落、缠绵.由此可见,两人诗词中的沉郁顿挫之风格与人格有密切的关系,"文如其人"谓之不虚.  相似文献   

13.
“圣”是儒家政治伦理理想的最高境界 ,这种境界被杜甫创造性地在他的诗歌中表达出来。他的诗歌对于下层民众的关注、对于罪恶现实的批判 ,在古典诗歌中达到了极致 ;但杜甫又在自觉地充当着民众苦难的抚慰者 ,他到最后也没能将批判的锋芒指向更深、更关键的层次  相似文献   

14.
在王维研究中,人们习惯于将王维描述成一个佛教徒,一个隐士,一个田园山水诗人,并习惯于对王维诗中的“禅趣”和“禅意”以及王维同陶渊明,谢灵运等田无山水诗人的传承关系作分析,这种研究有其合理性,但以偏概全,据统计,王维存诗四百多首,田园山水诗只占其中的三分之一,王维诗歌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其中蕴涵的情感也相当复杂,故“佛教徒、隐士,田园山水诗人”还无法概括王维一生及其在诗歌中表现出的情感状态,而从王维与阮籍的关系角度入手可以破解王维研究中的许多迷茫和王维自身及诗歌中表现出的种种矛盾心态,从而揭示王维的“生命本相”。  相似文献   

15.
傅山对杜诗非常喜爱,其存佚杜诗研究著作即有五种之多.他反对元明以来过分拘泥于诗法而产生的学杜流弊,主张通过妙悟和反复涵咏学习杜诗的精髓.在具体解读过程中,熟稔佛经道藏的傅山往往联系禅法对杜诗进行譬喻,并经常以诗画同论,其论杜倾向在清初诸家中可谓独具特色.傅山的诗歌创作继承杜甫的"诗史"精神,却并不蹈袭模仿,他特别欣赏杜诗雄奇豪放的风格,这正是其独特审美趣向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杜甫的诗赋创作在他年轻时已得到文坛前辈的高度赏识。与他同时的著名诗人李白、王维、岑参、高适都与他有亲密交往或诗歌酬唱。杜甫晚年更有“新诗海内流传遍”的美誉。杜甫身后,著名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韩愈、李贺、李商隐、杜荀鹤等都盛赞其诗歌,或承继其直面人生的创作品格,或学习其博大多姿的艺术风神。总之,唐人对杜诗的接受,在他生前已经彰显,在他身后更为普遍。  相似文献   

17.
王维在盛唐诗坛上声名显赫,其地位和影响均在李杜之上.李白、杜甫取代曾经的诗坛领袖王维成为中国诗学的神圣典范,虽然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势"之所趋,而韩愈作为最早倡导李杜独尊的人物,无疑是李杜诗歌价值和诗学意义的重要发现者.韩愈对李杜的推尊体现了他过人的诗史眼光和创新魄力,也初步建构了其后中国诗学的主流价值体系,指示了中国诗学发展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杜甫受中国和谐文化影响最深,和谐文化在杜甫的思想与诗歌中有强烈体现.并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杜甫精神主要指他的忧患意识、民本思想、自觉的社会良知与社会道德情感,在杜甫理想的社会蓝图里,始终贯穿着社会和谐思想观念。杜甫咏怀诗透视了他的精神主旨,探讨杜甫咏怀诗与中国和谐文化的密切关系,对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杜甫是伟大的诗人,他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杜甫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现实主义诗篇,然而他也创作了一些闲适诗,其中有五首提及鹅。杜甫的咏鹅诗以诗人自身为吟咏对象的显现场所。这一现象启迪我们去追问杜甫咏鹅诗的本质,这些作品产生的原因,以及它们对真理的关系。海德格尔关于作品与真理关系的论述,为我们认识杜甫的咏鹅诗,提供了一个参照系。从杜甫的咏鹅诗出发,我们可以进而更好地把握杜甫民生诗篇的本质,因而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对生命本真状态的关注。杜甫的诗歌创作之所以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准,与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生存的境况均有关系。作为唐朝国教之一的基督宗教对杜甫有着潜移作用,以至于他无须变更自己的话语体系就接纳了基督精神。杜甫长期面临的生存压力使得他的思维异常地敏感,以至于在基督精神的推动下他关注到了自身、周边生存物以及宇宙中的其他生命个体。杜甫诗歌这一基本品格使得杜诗具有恒久的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杜诗的认识价值使人们认为它值得一读且百读不厌。  相似文献   

20.
王绩是唐代诗人中第一个以妻子为描写对象,即最早从事婚姻诗创作的诗人.王绩在其婚姻诗中,不仅以"野人"与"野客"等自称,而且还戏称其妻为"野妻"与"野妇".由于这些"野"字的存在,使得王绩的婚姻均充满了"野"味、"野"性与"野"趣,因而极具审美特点.王绩于婚姻诗的创作,不仅拓展了唐诗的题材领域,而且也影响了时人与后人,而使婚姻诗成为了可与山水诗、送别诗等媲美的一种诗歌品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