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大众传播学领域,公信力这一概念近几年的研究重点仅限于大众媒介的公信力。例如黄晓芳的《公信力与媒介的权威性》,郑保卫、唐远清的《试论新闻传媒的公信力》,廖圣清、李晓静、张国良的《中国大陆大众传媒公信力的实证研究》等,以及由喻国明主编的我国第一套关于大众媒介公信力的专著系列——《大众媒介公信力理论研究》、《大众媒介公信力测评研究》,  相似文献   

2.
公信力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西方国家传播学发展较早、较充分,对媒介公信力的研究已有八十余年的历史,而我国学界对媒介公信力的关注大约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媒介公信力"这一范畴与媒介自身、社会稳定、政府和受众都关系密切,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媒介公信力又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分析"媒介公信力"这一范畴变化的历史,探讨媒介公信力的测量指标以及媒介公信力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媒介信用或媒介公信力的问题,是我国学术界近年来热议的话题。但是,目前国内大多教学者用媒介公信力取代了媒介可信度的概念,更没有用媒介信用的理论来统领媒介可信度与媒介公众信任,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术研究的混乱。本文从概念的语义和理论来源入手,辨析了公众信任与可信度的意义区别,结合西方社会学和传播学关于信任、可信度、信用理论的历史发展,界定了媒介信用的逻辑起点是可信度而不是公信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媒介信用理论体系的建构方式,论证了媒介公信力是一个误用的传播学概念,廓清了理论上的迷误。  相似文献   

4.
赵文义 《编辑学报》2015,27(3):222-224
为了解读学术期刊公信力缺失的深层原因,从梳理学术期刊公信力的内涵和外延入手,根据有关信任、大众媒介公信力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探讨学术期刊公信力与产权制度、政府管制和市场环境的关系,分析学术期刊公信力培育的基础条件和深层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5.
姜苏  徐惠 《新闻大学》2013,(1):149-152
媒介公信力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自身所具有的一种被受众信赖的良好的品质.媒介公信力建设具有极重要的意义,有助于维护政府形象,打造诚信社会和提高媒介的品牌价值.近年来,我国媒介整体公信力得到大幅提高,但不可避免的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不良广告、低俗之风等.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媒介的公信力.本文通过对现今我国媒介公信力现状和问题研究,探讨提高我国媒介公信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新闻实践》2010,(4):79-79
由新华出版社推出的“新华传播精品书系”《媒介公信论》已与全国读者见面,作者为率先在全国提出“责任造就公信力”理论的湖北省记协主席、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董事长、社长江作苏等。这是我国系统研究媒介公信力的一部理论专著。  相似文献   

7.
夏琼 《新闻前哨》2010,(4):10-13
媒介发展史,也是一部传播公信力的发展历史。200多年前,在国际领域,伴随着报纸的诞生.与媒介公信力有关的现象、讨论开始出现;200多年后,在中国本土.社会转型与和谐社会的语境下,中国气派的媒介公信力正在发生着理论与实践的互激,学界和业界开始探索媒介公信力的发生发展规律:媒介公信力的历史渊源、概念界定、产生机制、判断维度、功能作用、监督规范……《媒介公信论》一书正是上述议题的书写。  相似文献   

8.
公信力是媒介赖以生存的根基,尤其是党报的公信力更是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和发展。然而,在社会问题多发的社会转型期,我国部分党报由于不能准确定位自身的社会角色,加之新媒体的冲击,党报公信力受到严重挑战。本文主要从党报社会角色的定位和扮演角度,联系社会角色理论和媒介框架理论,对在社会转型期如何重构和加强党报公信力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魏京华 《新闻世界》2013,(7):252-253
【摘要】我国媒介公信力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到来,新闻质量不断受到侵蚀,媒介的社会责任受到重视,因此关于媒介公信力的研究也慢慢扩大。另外,随着新媒体时代的逐步推进,网络媒体的媒介公信力受到了严重质疑,如何提高媒介公信力,促进媒介发展成为当前新闻传播学的重点课题。因此,回顾我国媒介公信力的研究历史,探讨我国媒介公信力的研究状况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大众传播体系中各媒介渠道相对公信力、绝对公信力的调查发现,媒介渠道之间的公信力存在较大差异,并有明显的地域与城市类型差别。同时对整个传播体系中各传播渠道相对公信力的调查发现,国内电视依然是公信力最高的媒介渠道,各媒介渠道公信力有地域的差别。  相似文献   

11.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探析我国受众的媒介公信力评价,以及公信力评价对公民政治认知和行为的影响,同时比较媒介可信度与媒介表现这两个常用的媒介公信力指标对四个因变量的预测效度.数据分析显示:1)电视仍然是公信力最高的媒介形式,互联网的可信度仅高于杂志;2)媒介公信力评价与社会问题感知、政治犬儒主义情绪、对新闻深度处理策略和个人意见表达均有显著关系;3)媒介表现评价对四个因变量的解释力度大于媒介可信度评价.  相似文献   

12.
广告刊播与媒介公信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公信力是公众对媒介的社会期待与媒介实际表现之间契合程度在公众心理上的反映。媒介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复杂而多样,其中媒介所提供的信息的质量为最直接、最关键因素。刊播广告能够壮大媒介的经济实力,有助于提升媒介公信力。但是,刊播广告有可能造成广告商控制媒介,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目前,我国新闻媒介刊播广告存在虚假广告、新闻广告、庸俗广告和随意插播广告、广告超量等问题,引起公众强烈不满,有损媒介公信力。珍惜媒介公信力,规范广告刊播行为,势在必需。  相似文献   

13.
2010年1月,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董事长江作苏等执笔的《媒介公信论》一书出版,该书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现象和理论两个源头上溯,对公信力问题产生的历史做了深入的考察,对传媒界涉及公信力的各种理论,作了厘清与梳理。  相似文献   

14.
论媒介公信力的生成与维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是对媒介公信力及其生成与维系 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5.
2010年1月,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董事长江作苏等执笔的<媒介公信论>一书出版,该书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现象和理论两个源头上溯,对公信力问题产生的历史做了深入的考察,对传媒界涉及公信力的各种理论,作了厘清与梳理.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尽管我国媒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随着受众思想的多元化、利益的驱使、媒介自身的管理及激烈的竞争,公众对媒介呈现出越来越不信任的态势,媒介公信力受到严重影响。本文通过对大众媒介公信力的现状分析,试图找出提高大众媒介公信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北京市大学生抽样调查数据,发现大学生对传统媒介和数字媒介公信力的评价无显著差异,但在具体评价维度上,大学生认为数字媒介信息量更大、反映群众意见更加充分、揭露坏人坏事更加有力;在新闻类型方面,大学生更倾向于相信传统媒介上的经济、文教和科技新闻;对于政治、社会、娱乐新闻等,则更倾向于相信数字媒介上的报道。同时,从受众角度分析媒介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发现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媒介公信力评价没有显著影响,但媒介使用情况对传统媒介公信力评价有显著影响;大学生对不同媒介公信力的评价与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前景的态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人人都是信息传播者,在扩展了信息来源的同时也造成了信息发布的乱象。伴随着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媒介公信力缺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自媒体平台中,对事实内容的呈现偏离与误导、媒介本位现象显现、媒介公信力败于影响力等问题日益突显,使媒介公信力下降。媒介公信力的缺失不仅使受众的权益受到损害,从长远来看对媒介自身也是百害无益的。  相似文献   

19.
一、文献回顾 对于媒介公信力的判断维度,自从Hovland等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以消息来源为研究对象,并发现公信力具有专业知识和可靠性两个最主要的维度以来,学者们不断对媒介(渠道)、消息来源、媒介机构三个部分的公信力判断维度进行实证探讨。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传媒改革以来,媒体自身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由于新时期下新闻职业道德的缺失与错位,对媒介公信力造成了损害,而公信力又是媒介的立足之本,没有完善健全并时刻恪守的新闻职业道德就不可能营造出令受众信服的媒体公信力,一个媒体乃至一个社会都会产生信任危机,所以对新闻职业道德与媒介公信力研究的迫切性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