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迎富”之风俗似肇始于晚唐,唐宋之际遂得以盛行中国部分地区,乃至演化为民间迎财神的习俗。“迎富”乃指迎祭“富神”、祈求富贵之义,即意味着将富裕和财运迎引到家。所谓“富神”,亦称“财神”,乃代表了富裕和财运。历代文献中所见“富神”共计有几种化身:木质妇人、弃子(蓬叶)、被拾曰富、黄土、五通神。而有关“迎富”的日子,则存在三种分歧:二月初二、“送穷”次日“迎富”或“送穷”当天即“迎富”。唐宋以降,各地“迎富”习俗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出野采蓬以祭之、迎富贵果子、郊游、接路头。这充分体现了同一种风俗在不同时代及地域的流传过程中传承与衍变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孝歌,一种陪灵歌,又称“闹丧歌”、号歌。作为一种民间文学形式,孝歌具有深厚的民众基础,流传范围广泛,有着较强的生命力,深受大众喜爱,是桂北地区一种重要的民间祭奠风俗,反映了当地传统文化及部分社会现实。通过对田野调查所得资料探讨桂北地区孝歌的起源、形式及内容特征,着重分析蕴积在孝歌中的儒释道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强 《现代语文》2004,(2):44-44
在现代汉语里,“舅”,指母之兄弟;“姑”.指父之姊(zi)妹。“舅”和“姑”的这一释义,在古代汉语里也存在。但在古代,“舅”和“姑”还有其他的意思?  相似文献   

4.
敦煌本秋胡故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斯一三三秋胡故事残卷,通篇散文叙事,具有敦煌民间话本的特征。秋胡戏妻故事是敦煌民间文学中名篇之一,也是我国流传了两千多年的著名的民间传说,源远流长,对我国文化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一、秋胡民间传说的由来据光绪《嘉祥县志》卷四载,在武梁祠堂画像石中,就有“秋胡妻”、“秋胡义姑姉”等字样出现,说明这个故事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以至融入民间风俗中,古人墓葬时将秋胡妻作为一个坚贞优美的精灵写在死者的棺槨骱毫跸虻摹读信肥紫燃窃亓苏飧龃档拇蟾徘榻?  相似文献   

5.
本文章通过记叙“元宵节”后,家乡民间“跑旱船”一事.展现了故乡的风俗风情和文化帚观。小作者以一个观众的身份。极其详细地记叙了家乡“跑旱船”这一民间习俗的全过程。凸显了现代农民的精神风貌和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6.
春节习俗     
《神州学人》2008,(2):50-51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等。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相似文献   

7.
“姑”、“舅”二字,在今天都是单纯的亲属称谓:“姑”指父亲的姐妹,“舅”指母亲的兄弟。但在古代“姑”“舅”除了以上的意义之外,还有其他含义。“姑”除指父亲的姊妹外,又是儿媳对婆婆的称呼,《尔雅》中有“妇称夫之母曰姑”;亦是女婿对岳母的称呼,《礼记·坊记》:“昏礼,婿亲迎,见于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婿。”“舅”除指母亲的兄弟外,又是儿媳对公公的称呼,“妇称夫之父曰舅”,亦为女婿对岳父的称呼,《三国·蜀先主传》:“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裴松之注》:“董承,汉灵帝母董…  相似文献   

8.
说"年"     
毕凤伟 《现代语文》2007,(9):106-106
过年是我们汉民族重要的文化习俗.我国古代民间就已有过年的风俗.现在为了在观念上与世界同步,我们把"年"改为"春节",不再以"年"称之.但人们在思想上对旧历的新年依然很重视.  相似文献   

9.
戴园园 《文教资料》2010,(29):21-22
《离婚》围绕江南水乡平息纠纷的风俗“和谈”进行叙事。“和谈”是传统固有道德秩序“公正”的表征.其潜在规则却是“弱肉强食”,这种道德秩序的虚伪性和残酷性昭然若揭。而类似爱姑的广大农村妇女虽然敢吵敢闹,似乎是对传统礼教的挑战,但深究起来,却无一不是在处处维护着、维持着传统的封建礼教。爱姑是生活在整个道德秩序最底层的被损害者,但同时又是这个虚伪的道德秩序的不自觉维护者。  相似文献   

10.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两日俗称“祭灶节”.传说腊月二十三日晚上,灶王爷要上天向玉帝呈奏人间的善恶,二十四日晚上再回到凡间。因此人们在这两天都要向灶王爷供奉糕点、酒食,并点上蜡烛,焚起香纸,以示送迎。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诗》就比较全面地记录了当时民间的祭灶风俗。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中国民俗文化中的民间传说和民间风俗进行分析,认为二者具有共同的文化土壤:同以信仰为基础,以实物为核心,但二者又是两种不同的民俗文化种属:民间传说主要以口头叙事的方式展示人类的精神活动,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蕴;民间习俗以一种固定的模式化的东西展示在人们面前,是一个又一个可感知的客观实在物。民间传说和民间风俗的关系复杂多变,概括起来,有以民间风俗为中心,生长出许多民间传说的发散式结构和以民间传说为聚焦点凝聚多种民间风俗的聚焦式联系。  相似文献   

12.
关于“香港”一名的由来,历史上有过各种记载和传闻。 香江说。据史传,早年香港岛东南部有条溪涧流注入海,因水质甘香清甜而享有“香江”美誉。据此,香江流注入海的港口也就顺称为“香港”。 香姑说。据民间的口耳相传,古时曾有位名叫香姑的女海盗,武艺高强又貌美如花,占据海岛落草为生。该岛便名为香姑岛,简称香岛,  相似文献   

13.
民间风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显现,这种文化与语言的应用有密切的关系,其中谐音就是一种智慧的民族语言应用形式。文章旨在探讨民间风俗中谐音的种类,以及产生谐音语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为了给孩子们以传统文化的熏陶,我园积极地开展了“迎新年”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处处都能感受到新年即将到来的喜悦。  相似文献   

15.
"迎富"之风俗似肇始于晚唐,唐宋之际遂得以盛行中国部分地区,乃至演化为民间迎财神的习俗。"迎富"乃指迎祭"富神"、祈求富贵之义,即意味着将富裕和财运迎引到家。所谓"富神",亦称"财神",乃代表了富裕和财运。历代文献中所见"富神"共计有几种化身:木质妇人、弃子(蓬叶)、被拾曰富、黄土、五通神。而有关"迎富"的日子,则存在三种分歧:二月初二、"送穷"次日"迎富"或"送穷"当天即"迎富"。唐宋以降,各地"迎富"习俗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出野采蓬以祭之、迎富贵果子、郊游、接路头。这充分体现了同一种风俗在不同时代及地域的流传过程中传承与衍变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哈萨克民间叙事诗“四个四十”是外来文化在哈萨克民间文学土壤上开出的一朵奇葩,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史上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兄弟民族文化对哈萨克民族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正是对外来文化的积极开放心态和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发展成就了哈萨克民间叙事诗“四个四十”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17.
端午风俗中的科学端午节民间的风俗很多。除了赛龙舟,吃粽子外,家家还在门前悬挂菖蒲、艾叶,故又有“蒲节”之称,据说这样可以“辟邪”。节日里人们还有放雄黄  相似文献   

18.
小说《原地》全景式地描写了至今尚存的原始部落“埃塔”牧民的生活状态和“走婚”制民族风俗。现代文明进入“埃塔”后,所发生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引发了人们对大自然怎样合理开发利用的思考,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与融合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湘西民间故事为我们展示了湘西特有的、神奇的民俗风情画卷.文章主要将故事中描绘的宗教信仰风俗、民间制约风俗、婚嫁丧葬风俗、传说山歌风俗、传统节日风俗等方面的风俗民情,引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传承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解构莫言民间的诸多文化形态来验证莫言充分张扬民间生命精神的事实,并以“狂欢化”现象为客观载体,看其在社会文化空间中营造个人化的话语空间,在“碎片的世界”中发出独立存在的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