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藏界》2010,(1):141-143
“大写意”是一种精神 “大写意”是一种精神。“大写意”与“小写意”不一样,“小写意”是一种技法,“大写意”是一种观照,是一种纵横观照,“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天地人合一”是一种宇宙观。这说明中国人看问题是全面的、纵横的、是古今一样的。所以“大写意”是一种精神、一种纵横观照、一种宇宙观,是“相对于物质世界的一种存在”。它既然是精神的,  相似文献   

2.
有的同志把“急躁”写成“急燥”。这是没有明确“躁”与“燥”各自的含义。“燥”是缺少水分之意。如,“干燥”、“燥热”。“躁”者,“急”也,  相似文献   

3.
“《篮球》杂志杯”北京市第三届三人篮球挑战赛“队名”写意夏日的北京骄阳似火,骄阳下的北京三人篮球挑战赛故事多。165支参赛队,165个队名;165个队名即165个故事。瞧,这边是“拼一道”队,那边是“风火”队;看,那边是“跳蚤”队,这边是“俊俏男孩”队;还有“猎犬”队、“猎鹰”队。“磨合”队、“五中神秘者”队、“老耿”队。“小东西”队、’‘反物质”队、“一轮就回”队、“帼如把子”队“仅十一样”队和“缺心眼”队等等……这些p名怪怪的,但又充满了想象,充满了希望。“拼”,弱可胜强“湘北”队,这是一支由三名高中男…  相似文献   

4.
竞技武术套路中的"形"、"意"审美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竞技武术套路中的“形”美、“意”美进行辩证分析。认为:“形”美是“意”美的物质基础,“意”美通过“形”体现内在意象,两者和谐统一。“意”美是竞技武术套路创新的基础,发展的核心。含有攻防含义的“意”是一切“形”美的生命源泉;“形”的姿势美、节奏美、结构美创新是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美键,是多角度反映“意”美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5.
1、正确理解“情”和“声”的关系所谓“情”,是指教师发口令时的情感表现。“声”是指用气、发声、咬字,也就是发口令的技术。发口令中“情”起主导作用;“声”是传“情”的手段。发口令,要以“情”带“声”,而运气,发声、咬字,服务于传“情”。“情”只有通过“声”才能得到表达,因此,发口令,必须使“情”与“声”协调统一,声情并茂。  相似文献   

6.
“费厄泼赖”这一命题既是一个行为准则,又是一种精神追求;既是高度的理论提炼,又具有丰富的实践性能。它的丰富内涵可以包含以下几组范畴:1.价值与权利;2.平等与竞争;3.自由与责任;4.自主与自律。其中,“价值”、“平等”、“自由”、“自主”是形式的,是“自然律”的表现,“权利”、“竞争”、“责任”、“自律”是质料的,是“道德律”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21世纪的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教育是人才资源的开发手段,这就要求教育不能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因此,教育必须以人为中心,应该是一种民主的、活的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教”与“学”、“讲”与“练”、“质”与“量”、“身”与“心”四个方面的关系也要有所改变。抓住学生的“学”、“练”、“量”、“心”四个方面.对进一步搞好体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学校武术发展源流探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古代学校武术客观的说,我国学校武术产生于夏商时代。夏代的“序”、“庠”、“明堂”、“辟雍”、“右学”、“(?)宗”、“西学”、“西雍”等大都是官学机构。当时的奴隶制国家大事,主要是“祀”和“戎”。因此学校里文武兼习,但却偏重于传授祭祀和仟作战的知识技能,射和干戈之类的乐舞便在学校立足并逐渐发展。周代的学校俗称“辟雍”、“学宫”。另有“国学”和“乡学”之分。国学,又分为“小学”和“大学”。小学,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基本教学内容,称为“六艺”。大学,则春、秋教“礼”、“乐”,冬、夏教“诗书”,春、夏兼教“干戈”,秋、冬兼教“羽论”;此外也要习“射”、“御”。周天  相似文献   

9.
从语音、考古、历史、民俗等方面,以武术人类学视角,梳理、比较与分析了马步之“马”的原始名称、原始意蕴及其重要启示。结论:(1)“巫”的上古及残存的读音为“ma”,“巫”的上古及残存的形象为“蹲踞”式,“巫”的上古及残存的活动为“下马”,进而初步判断马步之“马”的原始名称是“巫”;(2)“马步”之“马”的原型是战神、原旨是附体、原生是律动、原附是焚香,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各种宗教(大如道教、佛教,小如清水教、白莲教、天理教、八卦教等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夹带着浓浓的巫风。启示:为传播武术,马步英译应该是“magic squatting”;武术基本功习练可以“感性的神秘”,武术基本功研究则要“理性的神秘”。  相似文献   

10.
田径运动中的“跑”、“跳”、“投”是生活和体育运动的基础,也是谁都可以参与的运动。是追求比对手“高”、“快”、“远”的运动,是竭尽全力挑战自我,体验与对手竞争乐趣的运动。五年级儿童学习“跳远”、“跨栏”,六年级学生在前半段是以“跳高”项目进行“目标学习”的。  相似文献   

11.
“马家军”之后诸侯并起,据说相继出现了“戚家军”、“聂家军”等等。一家报馆撰文,对此叫法提出异议,认为“某家军”实质上是“家天下”的概念,而“家天下”的要害,则是使人联想起“岳家军”、“杨家将”的“家长制”,呼吁“某家军”可以休矣。 读罢不能尽兴,聊作“续貂”。  相似文献   

12.
我国通行的“大体育(广义体育)”、“小体育(狭义体育)”的划分,是七十年代末形成的。这之后,“竞技体育”、“金牌体育”、“娱乐体育”、“大众体育”、“医疗体育”、“闲暇体育”、“保健体育”、“特殊体育”、“健美体育”、“生产体育”、“游戏体育”、“职业体育”、“业余体育”、“学校体育教育”等名词相继出现,五花八门,信口开河,没有科学界定,使我国本来混乱的体育概念更加混乱。在笔者看来,这是在做毫无实际意义的概念游戏。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明确“武”字的确切含义及其在人类社会中的意义,采用文献资料与逻辑思辨相结合的方法对“武”字的基本含义和哲学意蕴进行考辨。结果显示,后世关于“止戈为武”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止”字的释义上。语言文字学界从字的象形会意视角将“止”字释义为“足,足趾、行”,认为“武”字的本义是“征战、征伐、示威”;而武学军事学界从战争观、军事观、武德观视角将“止”字释义为“制止、止息”,认为“武”字的本义是“止息干戈”。文章认为,两种不同层面的观点均非是对“武”字圆满阐释,“武”字真正的含义应该是“动武”与“止武”的辨证统一。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以太极拳实战中“听劲”作为研究对象,从运动生理学、运动学视角对“听劲”进行系统的研究,目的在于厘清“听劲”的概念、梳理总结“听劲”的规律、提出“听劲”的具体方法,以期为太极拳实战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研究结论:(1)“劲”是经过系统训练而获得的具有灵活多变、整体如一、符合武术技术规律的“力”的表现形式,而“听劲”则是对“劲”的感知和控制能力,“听劲”目的在于探求对手的身体“重心”和感知其动作变化路线。(2)“听劲”常用的方法以“触听法”为主,“视听法”为辅。综合而论,“沾连黏随”是做好“听劲”的核心技法,“不丢不顶”是做好“听劲”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何谓武侠片? 一要以武术为表现题材或手段,二要有“侠气”。 没有“武”,你可以是心理片、言情片、战争片、惊险片等,没有“侠”你可以是打斗片、喜剧片,都称不上是武侠片。 “侠气”是洋溢的冲动,“侠骨”则是压抑的澎湃。能得“侠骨”者得武侠片之上座。  相似文献   

16.
大多数读者“最喜欢的人物/赛事类文章”是:“用巴黎的火种点亮雅典”、“施拉格:一个美梦不回头”和“乔红日记:为王楠喝彩”。 “最喜欢的技术/器材类文章”是: “十大经典战例”、 “文明真的会失落吗?”和“王皓的反面技术”。 “最喜欢的版式”是: “战地钟声”、“大本营十日谈”和“邓亚萍 一份执着,两样精彩”。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上常把那些一不为组集参展,二不为倒邮谋利,三不为“以邮养邮”而储财,光买进、不出让的人称之谓“攒邮者。”尽管社会上对这些“攒邮者”的评介不多。甚至在报刊上连他们的“立足之地”也难找到。报刊上被介绍的大都是热衷于“爆炒”、“高峰”、“低谷”、“储财”、“打折”、“发行量”之类的东西。其实,“攒邮者”才是集邮群体中的绝大多数,他们才是构成中国集邮大军中的主体。  相似文献   

18.
从音韵、造字、考古、历史、民俗等方面,以武术人类学视角,探析了桩功之“桩”的原始名称、本质特征。结论:桩功之“桩”的原初是表示巫师在旋转而舞,用"卍"符表示;桩功之“桩”的音韵是“uo、uan、uang、ong”等“合口呼”音韵;桩功之“桩”的声母是“z、c、s、zh、ch、sh”舌尖前、后声母;桩功之“桩”字是“卓、蹉、傞、蹲、桩、戳、串”等动词性质的形声字,用来描述武师(“卓”描述舞师,“蹉”描述巫师)发出雷音;桩功之“桩”来源上说并不是木桩之“桩”;桩功之“桩”的本质特征为心身聚变——变化要素为神人敌,变化标志是流畅感,变化效果是聚体能。  相似文献   

19.
论健美操教与学的文化创新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姜秀芝  王盛国 《体育学刊》2006,13(4):104-106
健美操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社会文化,一种“美”的文化,一种因人而异的文化。它是“健”、“力”、“舞”、“律”与“美”的完美结合。对健美操以一种“美”的文化形式进行教学,并对教与学的过程进行文化创新与传承。  相似文献   

20.
颜昌武 《精武》2007,(1):55-55
居合道简介熟悉剑道的人相信对居合道都略有所闻,但为什么叫居合道这个名字,大家可能有些陌生,其实“居”、“合”二字是对峙双方的互称,是一种在瞬间拔刀,不给敌人可乘之机,进而克敌制胜的刀技,而这种刀技在日本古代依流派有“拔刀术”、“居相”、“拔合”、“坐合”、“拔剑”、“鞘内”、“利方”等等不同称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