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俄罗斯高等教育经费筹措的市场化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俄罗斯高等教育经费改革是适应其社会体制的变化而实施的重大举措.它的改革措施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建立实名制国家财政券制度、实行多元主体办学制度、扩大自费生招生比例、公立高校开始实施适度收费制度、鼓励高校自身从事企业经营活动.这些措施拓宽了高校资金的来源渠道,保证和促进了俄罗斯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并对"教育公平"的推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该问题的研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政府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坚强后盾一是表现在依法施教方面。俄罗斯联邦制定了《俄罗斯联邦教育法》和《俄罗斯社会生活规范标准》。《俄罗斯联邦教育法》规定:教育要实行“多元化”和“民主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公民社会、文化修养和职业修养水平,要符合世界标准,培养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并以完善和发展社会为己任的具有个性的公民;《俄罗斯社会生活规范标准》将青少年道德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合进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之中。二是表现在教育场地建设方面。各市、州、区建起了大批青少年教育基地和活动场所,如青少年影剧院、青年宫、少年宫…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原来实行的“统包统分”的就业办法已被“在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所取代.并终将全面实行“政府指导、大部分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现在国家要求高校加强创业教育.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并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就业制度改革给高校毕业生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大学生就业问题始终是国家、学校、毕业生和家长十分关心的问题,该问题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农村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现象,并有逐渐蔓延扩大趋势。其原因在于农村教育存在高投入、低产生现象;高校扩招导致文凭贬值;“大学生就业难”日益凸显;农村的教育价值观念落后等。解决这一问题我国社会和政府必须实现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目标;实行问责制度,完善监督机制;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从源头抓起,提升农民的教育价值观。彻底消除农村新“读书无用论”,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5.
高校与政府法律关系的构建与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关系是人们在教育活动中结成的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主体的、具有广泛社会参与性的一种普遍而又特殊的社会关系。教育关系的法治化,实质上就是通过法律理顺教育关系框架,使各教育关系主体的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在法律制度基础上形成教育法律关系。本期“教育法治”栏目组织的两篇文章,分别阐述了高校与政府关系、大学生权利及其实现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政府、社会和高校的三元治理模式,强调高等教育管理权在政府、社会团体和高校之间的分散和制衡。三元治理模式的关键是制度创新,包括宏观上政府简政放权的制度创新、中观社会团体的制度创新和微观高校自主权的制度创新。宏观政府的制度创新,主要是指政府的简政放权,把一些权力和职能让渡给社会团体和高校,并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机构和制度。中央和省级政府建立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委员会、高等教育质量监督与管理委员会及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中观社会团体的制度创新,不仅要关注到政府权责内的全国性重大问题,还要关注高校实践领域的各种具体问题。出台社会团体法人资格法规;增设有关社会团体管理权限的法律规定;制定社会团体运行模式的政策。微观高校自主权的制度创新,需要从确立高校的法人实体地位着手,理顺高校内部治理机构中的党政和教师、学生及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并以党政关系为主轴进行制度创新:制定高校法人实体的相关法律制度;加快高校内董事会制的改革,实行高校内领导体制董事会制。  相似文献   

7.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以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的内涵为逻辑起点,深入分析各概念之间的异同,并指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社会对高校人才的迫切要求,也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质量改革的突破口。研究认为,高校开展专创融合的过程中应树立“以能力为主”的质量观,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体系,大力推进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行创新创业选课制度和学分管理,从而解决专创融合过程中课程体系和制度管理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在高校(主要是公办高校)进行的新一轮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中,针对出现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如实践上出现了教师人事由政府干预引起的“政府失灵”、由市场基础配置引起的“市场失灵”及高校本身的教师管理引起的“学校失灵”;理论上陷入“市场逻辑”和“政府逻辑”的二元对立陷阱中等,将第三部门理论引入高校师资管理视野之中,对高校师资进行社会经营则有可能对高校师资的理论和实践的诸多盲点问题作出新的解释和判断;有可能使改革实践突破“瓶颈”,走出困境。一、教师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失灵”是高校师资社会经营的动因我国高校教…  相似文献   

9.
高校人事代理制度浅谈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人事管理体制在计划经济的模式运行下 ,许多方面都没有真正形成竞争和激励机制。目前的用人制度是制约高校人才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的“瓶颈”。高校通过实行人事代理 ,把人才从对单位的终身依附关系中剥离开来 ,使人才使用权与所有权分开 ,打破所有制界限 ,把“身份管理”逐步改变为“岗位管理” ,把“单位人”改变为“社会人”。高校逐步推行人事代理制度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较敏感的工作 ,因此既要大胆探索 ,又要稳妥实行  相似文献   

10.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质量保障体系是由政府、社会以及高校三个主体构成,职业性与双元机制是保障体系的核心.保障体系坚持以工作岗位需要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建立“双元质量保障机制”;“宽进严出”制度以及“双师型”教师群体保障了本科职业教育的应用性;内外结合的评估体系,使教育质量得到持续改善.质量保障体系使德国本科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应用性得到了制度保障,统一化的机制使教育质量更具可比性,从而构造了德国较为独特的本科职业教育体系,提升了德国职业技术人才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运用迈克尔·波特钻石理论的分析模型,思考高校专业设置模式.高校专业设置模式构建的前提是市场需求,基础是高校自身要素禀赋,向导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关键是高校定位及相互之间的竞争.另外,政府有效宏观调控使专业设置得到优化,机会和创新使专业设置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12.
伴随系统规模的扩张,如何驱动高校迈向预定和有利的多样化成为各国面临的普遍议题。国外一般从高等教育系统或院校外部层面理解高校多样化,并从政府与市场两个维度解析其驱动因素。从院校分化的观念、分化进程中院校假设和环境因素的作用范畴等层面来看,两种观点存在一定共性和冲突,这反映出相关研究的片面和院校分化现象的动态化、持续性和多维性。借鉴国外研究经验,当前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要求高等教育部门尽早启动院校结构布局规划,应树立正确的分类发展观,平衡院校分化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力,处理好系统分化与规模扩张的关系,增进高校外部环境和内部办学要素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海南是我国唯一处于热带的省份,其特殊的农业自然资源对发展现代绿色农业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但是促使海南农业快速稳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不是热带优越的农业自然资源的禀赋,而是制度创新。由于农业不是纯粹的产业部门,它担负着提供部分公共品的责任,加上农业市场发育尚未成熟,决定了制度创新的主体只能是仍控制着大量经济资源的政府部门,而制度创新的方式则是培育以开发高品质产品品种为主要业务范围的严格遵守市场交易契约的经济组织。  相似文献   

14.
实行教育成本核算,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强化内部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的必然选择,但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工作尚未有效开展。本文详细阐述了制约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主客观因素,并对此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质量观本质上是一个高等教育哲学问题。精英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以认识论哲学为基础,奉行学术至上的质量观。随着高等教育哲学由认识论逐渐向价值论转变,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合多样性与合需要性的统一。长期以来,高等教育机构作为政府部门的一部分必须为政治服务,高等教育奉行的是一种合规定性的教育质量观。当高等教育走出"象牙塔"面向市场后,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面向市场的高等教育奉行的是合满意性与合适应性相统一的高等教育产品质量观。  相似文献   

16.
苗俊峰 《安康学院学报》2005,17(1):119-122,125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经费供给不足和财政拨款压力过大成为突出问题,多渠道筹资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选择.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筹资机制,从财政政策的视角分析,我国应从发行高等教育专项国债、引入教育凭证拨款机制、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引入BOT模式和发行教育彩票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7.
As market‐led higher education systems become the ‘new normal’, a wider variety of organisational forms is likely to emerge. This paper reports on the findings of a qualitative and historical study that aimed to explore the meaning of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a unique and long‐standing higher education joint venture in Engl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senior‐level stakeholders from both participating institutions: architects of the joint venture, institutional leaders and faculty managers. Interviewees frequently referred to the metaphor of marriage and described the institutions as partners who don't live together but hav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hildren! The paper offers reflective insights on governance,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and highlights the tensions of balancing mutual interests, the use of metaphor to make sense of critical incidents and the role of micropolitics of enacting leadership at multiple levels. The paper contributes to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and knowledge of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nature of learning and the role of institutions in general and schools in particular in structuring learning. It outlines and commends a view of learning as a process whereby we discover ourselves as persons and thereby act to create the contexts in which we live and work. Central to this view is the idea of the ‘learning school’.  相似文献   

19.
基于罗杰斯的组织创新过程五阶段模型构建了高校教育技术扩散阶段模型,将高校教育技术创新扩散过程分为五个阶段。从目标、任务、资源、管理、评价等高校教学组织活动的核心要素入手,构建了高校教育技术扩散过程的"阶段-要素"矩阵分析表,为高校推进教育技术应用提供了分阶段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The next phase of high school reform is ripe with possibilities. Over the last 3 decades, educational research has identified a number of promising and effective high school models. Research demonstrates the benefits of career academies and early college schools. Schools that offer small, personalized environments; comprehensive approaches to schoolwide instruction and operations; and integrated opportunities to experience career and college have exhibited positive impacts on labor market outcomes, student achievement, or high school graduation. Guided by advances in research of high school reform and recent education policy, leaders and funders of reform and educational innovations should seek to further integrate structural arrangements and instructional practices with local employers and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Reforms should also search for ways to accelerate rapid and dramatic improvements in school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