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谈起好新闻,大家往往想到重大典型或突发性的新闻,诚然写好这类新闻获奖的机会较多,但这并不是每个新闻记者都能遇到的。对于多数记者而言,好新闻更多地来自日常生活,来自我们身边司空见惯的人和事。笔者从事新闻工作虽然时间不长,但每年均有作品获取新闻奖,而每件获奖作品题材都够不上“重大典型”,也沾不上“突发性”的光,平常得再也平常不过。所以,笔者认为好新闻多在平凡之中,关键是你如何去发现、如何去采访、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写作现实生活中的新闻无时无处不在,作为一名记者获得有价值的新闻材料,必须深入第一线去寻…  相似文献   

2.
传媒小语     
《新闻与写作》2007,(6):16-16
记者不是无头无脑无思考的“笔杆子”,他们是“思考的笔”。记者的第一个任务是报道。但是如果不思考,你知道去报道什么呢?  相似文献   

3.
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曾经说过:“有了健全高尚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新闻记者应当是社会所尊重的人物,如果在人格上有了根本的缺点,就不能算做新闻记者。”近几年来,由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刮进了新闻界,有的新闻记者不是努力去完成事业使命,而是挖空心思到处“抓肥肉、捞油水、领红包”,站污了新闻界的志誉,损害了党的新闻事业。社会上曾有顺口溜,以“捞”为标准,把记者分成六等,认认真真写报道的记者被列为第六等,也就是最末一等。我听了很伤心,痛惜记者在社会上的地位被个别人扭曲了。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记者,文明程…  相似文献   

4.
记者的眼光———读南振中同志《新闻记者的透视力》有感刘向东不久前,读了南振中同志的《新闻记者的发现力》,这是他对新华社国内记者的讲话。新近又读了他的《新闻记者的透视力》,是对新华社驻外记者讲的。这一内一外,一“发现”一“透视”,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我...  相似文献   

5.
近来,常看到以新闻记者为“被告”的报道,有的指控新闻记者犯了诽谤罪;有的控告新闻采(?)者侵害名誉权、肖像权;更多的是指控新闻记者犯了“新闻失实罪”。一些司法部门在没有弄清事实真相前,便受理诉讼,难怪一些记者诉苦说:“我们处在动辄得咎,寸步难行的境地”。对此,笔者作如下一些思考。思考轨迹之一:新闻采编人员与各行各  相似文献   

6.
记得一位老记者曾说:“新闻记者的第一技能不是写作而是发现。”《陆水管理局上书全国人大》这篇消息能获全省市州新闻奖一等奖,我深深地体会到:新闻报道源于发现,发现源于新闻敏感。如何获得新闻线索呢?新华社著名记者徐人仲说:“新闻采访线索可能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一个数字、一句话、一种现象;也可能是比较复杂的事。它的来源十分广泛,记者的所见所闻,都有可能成为线索。”抗日战争期间,著名的战地记者陆诒去重庆找周恩来,谈及新闻线索缺少时,周恩来对他说:“当你在新闻线索实在贫乏之时,不妨到茶馆里去坐坐,听听群众在谈论什么,想些什么。”陆诒深受启发,随即去访问几个擦皮鞋的儿童、嘉陵江渡口的船夫和室内公共汽车售票员,写了不少访问记和特写,受列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7.
你来信说,做记者有一年多的时间了。一年来的记者生活是愉快的,但是也常常为抓不住重要报道题材而烦恼。见报的稿子都是一些小鼻子小眼的东西,不要说读者了,连自己也不想再去看它一眼,因此怀疑自己身上有没有新闻记者的“细胞”。我认为这个问题不仅表现在你身上,可以说在许多青年记者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不是你身上有没有新闻记者“细胞”,而是看你头脑里有没有宏观意识,懂不懂得进行宏观思维。  相似文献   

8.
新闻记者的职业很特殊,最大的特点是触角广泛。与其他职业相比,拥有极其广阔的活动空间。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各行各业,三教九流,皆为新闻记者的报道对象。有些时候,甚至一些清官难断、久拖不决的复杂问题,由于新闻记者的介入而得以解决。这就给人一种错觉,以为新闻记者有特权,或冠之以“无冕之王”,把记者当做“官”来看待。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新闻部门不是具体的职能部门,而是党和人民的舆论阵地,新闻记者也不是什么王,更不是什么官,只不过是党和政府以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喉舌”。新闻报道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就 像有位名人说过的那样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应该说 ,“发现”对每个记者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就是在经济生活某一领域 ,某一方面的记者 ,只要你用敏锐的目光 ,深邃的思考 ,就能去发现蕴藏在新闻背后具有及其重要价值的报道 ,定能把经济新闻的题材做得“出彩”、“传神”。作者不是跑经济部门的专业记者 ,但由于长期在新闻采访一线 ,对整个经济条线的大致情况有所了解 ,我觉得 ,只要你用心思考、观察体验 ,即使是很小的部门 ,不大的条线 ,其新闻线索也是层出不穷。去年以来 ,记者稍微留意一下盐业部门 ,做了两年的实践体验 ,…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宣传中,记者的主体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确立“参与”意识。新闻记者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宣传中施展才能,就需要确立参与意识,使自己具有经济学家的慧眼和勇气。新闻记者在学习新的经济政策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同时,还应沉入市场经济的海洋中去觅宝。“沉入”不仅是“身入”,更重要的是“心入”。深入实际,解剖麻雀,是记者参与市场经济的最好形式。  相似文献   

11.
谢明志 《新闻窗》2013,(1):41-41
新闻记者的采访和写作,无非是两条:一是抓得住(新闻),二是写得出。首先要抓得住新闻,用新闻界的一句行话说,即抓得住新鲜的“活鱼”,而不是“死鱼”更不是“咸鱼”。新闻记者面对整个社会,面对丰富多彩、纷繁复杂、干变万化的现实生活,需要不断地访问、观察、思考,随时随地抓新闻。  相似文献   

12.
不要掩饰知识上的缺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少人以为新闻记者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好像是“无所不通,无所不晓”。有些记者受虚荣心的驱使,往往不肯承认自己知识上的缺陷,俄国“十月革命”以前,新闻界有一个派别,叫“苏伏林派”,这一派新闻记者的座右铭是:“记者如果不能事事都懂,至少也应当装作全都知道的样子。”其实,新闻记者的知识缺陷是非常明显的。一、新闻记者在知识的广度方面存有缺陷。记者以社会为舞台,活  相似文献   

13.
《新闻传播》2005,(10):34-34
《新闻记者》2005年第6期发表梁隆之的文章《“策划”不是记者的正业》。  相似文献   

14.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发现和判断客观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是新闻记者必须的素质,它既是一种综合的判断能力,又是一种敏捷的思维能力。记者的新闻敏感从哪里来?不是靠天生的聪明,也不是凭一时的灵感,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首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新闻记者心中要时刻装“一把尺子”,这就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吃透,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你所了解的人和事分析透。这样记者的稿子才能摸准时代脉搏,成为一碰就响的好新闻。其次是要深入实际,抓住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当前群众的需要主要有…  相似文献   

15.
陈新华 《新闻界》2001,(6):15-16
记者类型有多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杨润时以风格作为分类依据,把新闻记者分为“新闻型记者”、“作家型记者”和“学者型记者”。艾丰在他的文章里,也谦虚地承认自己算学者型记者。比照艾丰辉煌的新闻实践,我们会发现艾丰不仅在记者和学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而且做“全”了学者型记者。在长达几十年的新闻生涯中,他把记者的强烈的新闻敏感、拥有调查研究之便和学者的缜密思考紧密地结合起来,突破了单纯学者式的论证和思辨,弥补了记者忙于采编业务、无暇思考的欠缺,不仅做成功了新闻学学者,而且做成功了经济学学者。他在新闻学方…  相似文献   

16.
王世枚 《军事记者》2003,(11):64-64
大框框与小框框有一个故事:一歌星要在某市举办演唱会,该市某报派出一名记者去采访,不料记者空手而归,领导问其原因,他抱怨道:“那名歌星被人谋杀,演唱会被迫取消。”领导一听勃然大怒:“歌星被人谋杀不是更好的新闻吗?”这个故事让人忍俊不禁,但却给新闻工作者以启示和教育。在此,笔者想引用“大框框”和“小框框”的概念进一步说明。“小框框”就是记者事先获得的采访线索,“大框框”就是新闻记者发现和挖掘一切新闻事件的观念。显而易见,这名记者采访时只带着小框框,而没有带大框框,因而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报道新闻的机会。小框框之外有新…  相似文献   

17.
论"隐性采访"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下,“隐性采访”成为新闻记者挖掘深度新闻的常用手法。对于新闻媒体和记者来说,采用此类方法是无可厚非的,它能使记者获取正面采访得不到的信息和材料,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然而,在法制日益健全,权利界限越来越明确的今天,“隐性采访”稍有不慎就会带来职业道德上的问题,也可能会引起法律上的纠纷。如何把握隐性采访的道德与法律界限,是新闻记者时刻要注意的问题。 一、“隐性采访”的含义及法律思考 “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活动中不通报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工作目的,借助采访工具(照像机、录像机、录音机等)…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前辈、经济日报原总编辑艾丰先生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记者要做思考的笔.”再三回味这句话,感慨颇多.笔者认为,所谓“思考”就是记者的头脑要善于思考,在报道复杂的事件时要冷静,要通过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去寻找报道的突破点.一个有思想的记者,就要力求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从“来龙”中找寻“去脉”,开阔思路纵观全局,深入务实善于发现.  相似文献   

19.
董斌 《新闻前哨》2005,(10):26-26
戈公振说:“空气中充满了新闻,到处都在等候新闻采访人。”瞬息万变的世界风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新闻素材。但新闻事实蕴藏在事物的变化中,要靠记者去发现和捕捉。无论是刚踏入新闻之门的年轻人还是从业多年的老记者,脑中时常盘旋的问题是:哪里有新闻,有什么值得写?谈的都是新闻发现问题,更进一步说是发现新闻线索的问题。如何从众多的事实中敏锐发现有价值的事实写成新闻报道,是新闻记者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集中体现。实践证明,发现新闻是比写作新闻更重要的能力,不断发现并报道新闻,是新闻记者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NBC和CBS抵制“有偿新闻”消除新闻记者以权谋私现象,是美国新闻界近几年来改革的主要目标。因为有的新闻记者接受礼物而去写一些“有偿新闻”,或者在他们工作之余利用职务之便去谋求个人利益,所以它经常是困扰美国新闻界职业道德领域的一个大问题。为维护其客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