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果你骑在时代的骏马上感到头晕目眩或焦躁不安,我劝你跳下马来看一看朱以撒近期发表的散文《柔软》。朱以撒对生活的那种领悟是“甩动着有力的臂膀疾行”的当代芸芸众生所无法领悟到的。他的文章中多少有几分禅意,但绝没有丝毫消极隐逸的情怀。神色疲惫、焦灼不安几乎是当代一些“勇往直前”者的共同形象,而且也是一直以来人们所肯定的一种姿态。可无数的损失甚至生命的白白流逝已经让人困惑。活着即使是为了奋斗,然而也还有一个价值换算问题,还有一个奋斗结果问题。这篇散文无疑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迪。文章以暮秋时节头上顶着一丛丛银灰…  相似文献   

2.
从前有一个女人,她非常希望有一个丁点儿小的孩子。但是她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可以得到。因此她就去请教一位巫婆。她对巫婆说:“我非常想要有一个小小的孩子!你能告诉我什么地方可以得到一个吗?”“嗨!这容易得很!”巫婆说。“你把这颗大麦粒拿去吧。它可不是乡下人的田里长的那种大麦粒,也不是鸡吃的那种大麦粒。你把它埋在一个花盆里。不久你就可以看到你所要看的东西了。”“谢谢您。”女人说。她给了巫婆三个银币。于是她就回到家里,种下那颗大麦粒。不久以后,一朵美丽的名人名片大红花就长出来了。它看起来很像一朵郁金香,不过…  相似文献   

3.
尊重     
好文章总是大俗大雅的。说它“大俗”,是因为它的点点滴滴的文字和情怀都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说它“大雅”,是因为它所渗透的人生思考是能上升到美学、哲学角度的。“大俗大雅”的另一层含义,即这类作品道理浅显而意蕴深厚,适合于各种阅读层次的人阅读(当然,文盲和婴幼儿除外)。初二学生郭沫(比那位大名鼎鼎的现代著名作家还差一个“若”字)的这篇《尊重》,写的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和一个收废品的人的故事,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关于“人”的生存状态和处世态度的思考,所倡导的是一种向善的美好情怀。读完之后,笑一笑。别忘了下次见到那些需要你给予微笑的人时,也笑一笑,打个招呼。这对你来说,太容易了。  相似文献   

4.
曾经有人断言,当代中国产生不出大文豪,原因是缺少前人那种苦学的“苗子”、“种子”,缺少诸如大容量的诵、读、背等严格要求.这也许有点危言耸听,但不知它与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忽视这一方面的训练有无关系.忽视背诵,不是当代中学语文教学的进步,而是一种倒退和弊端.  相似文献   

5.
<正>【训练主题】“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青少年寄予厚望。少年强则中国强,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这是新时期广大青少年的共同心声。那么,如何以“奋斗”为话题写一篇习作,记下我们为什么而奋斗、怎样奋斗等所见、所闻、所做、所感呢?  相似文献   

6.
题目现在给你一朵美丽的“七色花”,去实现你心中美丽的梦想吧!试写下来,千万不要轻率从事,花瓣只有七片,撕完了以后如果发觉还有梦想没有实现,后悔就来不及了。老师:《七色花》是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今天,我们也来写一篇关于“七色花”的文章,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七色花》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个童话故事,如今我们要以它为题写一篇文章,觉得很难超越原有的“七色花”形象另立新意,怎么办呢?老师:本次训练要写的是一篇想像作文,同学们要大胆想像,敢于创新。有的同学是人云亦云,一望见星星就想像…  相似文献   

7.
《虫》是一篇漫画作品,它讲述了一只毛毛虫的奋斗、快乐、痛苦……故事发生在一个公园里。树上,几只毛毛虫在一起谈论自己的理想——变成什么样的蝴蝶。有的说变成长尾蝴蝶,有的说变成有斑点的那种,其中一只说:“不管是什么蝴蝶,我一定要变成最美的那种!”对于即将化茧成蝶的毛毛虫来说,这是一个最伟大的理想吧。但往往太美好的理想,不一定有十分完美的结局。谁能想到,一只小虫的命运,居然也这么坎坷。一阵疾风过后,这只毛毛虫被吹落在一簇花中。但当花的主人发现它后,尖叫着把它扔在了地上。为什么人们会讨厌它?它只不过是只…  相似文献   

8.
《中文自修》2010,(4):48-49
这是一个全命题作文,必须用第二人称写。标题带有比喻性质,在审题时,要把握关键词“你”和“阳光”之间的关系,明确“阳光”其实是对“你”的一种限制,暗示“你”所指代的对象必须具备如阳光一般的特征。[立意]文章既可写人,也可写物,立意的关键在于对“阳光”一词的理解,它既可以是一种温暖,也可以是一种活力,更可以是一种动力。不妨在行文之前问自己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读书,尤其是课外阅读,从本质上说,应该是愉悦身心、增长智慧、陶冶性情的一种行为,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互动.是不应该受到阅读本身之外的一些东西所羁绊的。试想,当你拿到心仪的一本书或一篇章,沉醉其中,要么被中描绘的风土人情所陶醉,要么被曲折的人物命运所牵绊,正在你心甜意洽之时,忽然一个声音在耳旁响起:“要记着边读边记。”此时,你心中会是怎样的滋味?恐怕读书时所有的情趣都被吓跑了.再也回不到书中所描绘的那种情景中了吧。在平时的教学中,当你让学生读一篇他喜欢的章,同时后面跟一句“读过后写一篇读后感”时,观察学生的表情,你就知道学生是不是也喜欢了。  相似文献   

10.
和动物聊天     
鱼在水中游。一个说:你看鱼,多么快乐。一个说: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一个便反问:你也不是鱼,你又怎么知道鱼不快乐呢? 鱼到底快乐不快乐,这是一个问题。鱼假如像人一样,那就除了快乐和不快乐之外,应该还有一些别的感觉,比如它看透了水中的一切,它超脱了。因此,它无所谓快乐和不快乐,它在水中游,它只是寻找生存的食物。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比虾米更小的东西。  相似文献   

11.
[试题]“杂”的含义很多,有褒有贬。请联系生活或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以“杂”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题解]这是一个“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题目,它跳出人们所关注的“生命意识”、“申博”、“抗非典”等话题,但又能将热点话题融入其中。当然,这也不是新题目,关于“杂”和“纯”(专)的议论自古至今持续不断,不少名人有精彩的论断,还有专谈“杂”和“杂家”的文章。涉猎过  相似文献   

12.
“眼睛是灵魂的窗户”,一个人,长着一双明亮的眼睛,会让你觉得顾盼生辉,内涵深厚。一篇文章呢?令你感动并深受启迪的也应是它的眼睛。《悲壮的两小时》就是一篇“文眼”晶亮的好文章。读完这篇让人荡气回肠的记叙文,只要你闭上眼睛,前苏联宇航员为事业献身的悲壮场面便会浮现脑海,让你永生难忘。但当你睁开眼来仔细思量,你就会发现,让你撕心裂肺并深受启迪的不只是壮烈的氛围,也不只是生离死别的母子对话、夫妻诉情和父女洒泪,而是科马洛夫告诉全国小朋友的一段话:“请你们学习时,认真对待每一个小数点和每一个标点符号。联盟…  相似文献   

13.
【案例】支玉恒《母爱如斯》教学片段师:你们看这篇文章.是一个记叙性的文章吗?生:是。师:它既没有具体的事,也没有具体的人,你说它是一篇什么文章呀?它是一篇散文,一篇特殊的散文,它每一个自然段都写了母亲是怎么做的,“他”是怎么做的,是不是嘛?  相似文献   

14.
小说,在我们的头脑中作为一个概念,最核心的东西无疑就是故事了。小说家想着如何把故事写得娓娓动听,有来有去;读者更是期待看到一个曲折而又明白的精彩故事,获得一种“窥视”的满足或是体验的新奇。但是,我们慢慢发现小说不再是只有一种面貌了,它甚至开始偏离那种有头有尾、曲折离奇的故事核,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它“怎么讲”而不是“讲什么”,集中到“意味”而不是“意思”、“意义”之上。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读者的期待视野被迫发生了改变。潘军的这篇《上官先生的恋爱生活》就是这样一篇改变读者期待视野的小说。《上官先生…  相似文献   

15.
立志:是个逗号,它只有与奋斗连在一起,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号。追求:是个破折号,它在人生的旅途上无限延伸,是立志奋斗者的生命线。希望:是一个引号,当你失望时,它常提醒你,“朋友,我在这里。”奋斗:是一个感叹号,它是由追求者的血滴与汗珠凝结而成的。劳动:是一个书名号,每一个人都要用体力或脑力劳动去书写自己的历史。知识:是一个问号,它永远在求知者耳畔询问:“你懂得了一切奥秘吗?”转折:是一个分号,转折以前属于历史,转折以后属于自己。休息:是一个顿号,倘若取消它,人生这篇长文章就无法读下去。骄傲:是一个句号,它意味着在人生路上…  相似文献   

16.
《故乡》不是一篇政治小说,用“农村经济的破产”这一流行的观点来概括它很不妥当。《故乡》所蕴藏的情感体验主要是陌生与孤独。所表现的是作者鲁迅精神家园失落以后虚无的生存状态,以及在虚无生存状态下顽强不息的精神追寻。  相似文献   

17.
小伙子,看了你最近发表在某报的一篇谈成长经历的文章,我有些不安。 你现在已是小有名气的青年教师了。你的自豪我非常理解,我也很认同你的教育追求,甚至为你成长历程中为追求理想而百折不挠的精神所感动。但我不明白,为什么你在叙述刚参加工作那段事时,竟用了不小的篇幅说你先后经历的几位校长对你的“压制”以及你的“抗争”。你很单纯,我相信你在“控诉”这几位校长的时候,  相似文献   

18.
黄书包 《广西教育》2007,(10C):22-22
毕淑敏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文章往往能给人一种启迪心智、陶冶性情、获取自信的美感。这篇优美的哲思散文是作者“幸福观”的一个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19.
王老师絮语:茶杯里的香蕉是不是透明的?这是一个明摆着的问题,谁都能回答出来。事实上,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回答准确的问题。不错,现实一点,茶杯里的香蕉肯定是黄色的;可是,虚幻一点,也许你可以这样回答:“茶杯里的香蕉肯定是透明的。”因为这里有一个用什么眼光去看待它的问题。作者似乎在唯心与唯物之间、在虚幻和现实之间寻找平衡点,你读这篇文章时也不妨去体会一下——香蕉会是透明的吗?不知为什么,脑中一直有着这个问题。早就想写长篇大论了,但苦于功底不深,没有余秋雨所经历的文化苦旅,于是一拖再拖,直到今天突为一篇interesting文章激…  相似文献   

20.
一种语言方式的改变,实际上是一个人思维方式的改变。如果你喜欢写作,就用优秀作品的语言改变自我的思维方式吧!只有这样,你才能在写作中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写出新的语言。文章是一个蕴含情事理的有生命的浑然整体,不能拆开来讲解。所谓的“写作技巧”只是文章大树上的一片叶子,只是文章大河里的一滴水,那种脱离文本学习写作技巧的做法得到的永远是枯萎的树叶和马上千涸的河水。鲁迅说:“凡是已有定篇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都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