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新闻界有句行话,叫作“留心处处皆新闻。”这句话揭示了一个道理,即:现实生活是产生新闻的土壤。一个有事业心的记者或通讯员,只要留心观察寻觅,许多有价值的新闻是不难抓到的;反之,若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许多好新闻即使发生在你身边,或许你也视而不见。也许有人会说:——事实上许多有价值的新闻是无意中偶然得来的,而没有新闻,你再观祭寻觅,也是徒劳。我不否认有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但这种情况不是经常的、普遍的。若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平时不做“有心人”,单凭临时“抱佛脚”,那是很难抓到好新闻的。只要持之以恒地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经常留心观祭寻觅,才能不断找到能够构  相似文献   

2.
人常说,处处留心皆新闻,这话很有道理。不过笔者认为仅仅“留心”还不够,还要有一颗对新闻事业的“挚爱”之心,否则既是留心到了新闻,也不一定就抓得着。笔者这几年就是凭着这种“爱心”和“留心”,在完成本职宣传工作之余,积极利用节假日走出校门,采写了一些社会新闻的。  相似文献   

3.
怎样搜集信息材料四川省档案学校杨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掌握充分的材料和信息是搞好写作、进行正确决策的前提和基础。那么怎样搜集所需信息材料呢?笔者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一)留心生活,及时写思维笔记、心得体会。“处处留心皆学问”,知识信息常钟情于那些善...  相似文献   

4.
在新闻界,有句行话叫“处处留心皆新闻”。这里所说的“留心”,是指我们的记者(通讯员)善于用心去“找新闻”,即善于用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眼光去发现和捕捉各种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进而深入采访,写出鲜活的好新闻来。  相似文献   

5.
第三节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在以“书到用时方恨少”为题的一节中,着重说的是从书本中学习,勤读书,多读书。在以“处处留心皆学问”的本节中,我们着重说的是从现实生活中学习,勤观察,多思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评论文章的重要特征,也是它的基本属性,就是针砭现实,干预生活。或歌颂真善美,或鞭挞假恶丑,或提倡什么,或反对什么,都必须依附现实生活,针对现实生活,而不能闭门造车,想当然。这就必须关注现实,研究现实。借用大家熟知的一句古话来说,就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大家知道,猎人都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灵敏的嗅觉。他之所以能看到和发现一般人眼睛看不到、常人鼻子闻不到的猎物,这并不是由于他们天生有异于一般人的眼睛和鼻子,而是职业习惯养成的,或者说是训练出来的。评论工作者也要养成自己异于一般人的眼光和嗅觉,时刻用“我要写评论文章”的心态去观察生活,发现题材。在新闻界同行中有“新闻鼻”的说法,从事评论写作的人就得  相似文献   

6.
新闻体制改革和竞争,越来越多的记者、通讯员对会议采访不感兴趣,报告、讲话、排座次,综合、专访、加花絮,老一套,没写头。此话不无道理,但要从咫尺会场上捕捉到有点写头、能吸引人、并可产生一定影响的“活鱼”来,确实不易。会议新闻不能没有,着眼点是抓新闻。有句话“处处留心皆学问”,引用到会议采访中去——“处处留心有新闻”。前不久,我参加了自治区政协七届一次会议时写的“两会特写”《此“天”当补——一份呼吁加强粮食生产的提案诞生追踪记》作了些探讨。细细回忆采写《此“天”当补》的经过,似乎可用14个字概括:莫言咫尺会场小,留心亦能捉“活鱼”。  相似文献   

7.
胡郁林 《出版参考》2007,(6X):23-23
俗话说“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但是要干好编辑工作,除具备编辑基本的文字功底外,还要做一个“有心人”,功夫在诗外,处处留心皆学问,从而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  相似文献   

8.
“处处留心皆学问”,这是曾国藩一句有名的家训,我借用来谈谈自己这几年在非正式采访情况下抓获新闻的体会,把它改为“处处留心出新闻”,似乎有点旧瓶装新酒之意,希望与同行们共探讨。一汽车在草原上行驶。昂首天色苍苍,放眼四野茫茫。草原旅行是惬意的,也是沉闷的。刚进入牧区时,新鲜感充溢全身,情绪激奋,可时间一长,心情就逐渐变得沉闷起来。同车的旗委宣传部干事老方打瞌睡了,雷鸣般的鼾声更增添了旅行的单调气氛。没有了谈话解闷的旅伴,我只好注视起车窗外的景物来,发现草原上不时出现一些被阳光照射得耀眼闪光  相似文献   

9.
有人把好的新闻线索比作“金矿”,难以寻觅,我也有同感。通过近年来的努力,只要注意观察、思考,处处留心,“金矿”还是可以找到的。留心,路边捉“活鱼”  相似文献   

10.
处处留心皆新闻。在搞报道的过程中,我就发挥了“小天地”的作用,对身边的人和事处处留心,事事观察,写出了不少战士喜闻乐见的新闻。去年春节前夕,我部四连战士宁愿自己喝咸水,把唯一一口淡水井中的淡水肩挑手提逐户送到群众家.我发现这个事情后,便立即进行了采写,经过修改,第二天便发往报社,不久就被《烟台日报》在一版显要位置加花边刊用。一次,我到商店  相似文献   

11.
罗丹有句名言: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是的,平时结识的通讯员中,有的经常埋怨无米下锅,无新闻可写。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常言道:处处留心皆学问。用我在平时写稿中的体会来说:处处留心皆新闻。1986年初,我去湖南省张家界旅游,在风景区被一家土家族风情酒店给吸引了。初到一地,一切皆新这是很自然的,然而作为一名通讯员,好奇心和新鲜敏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留心这家酒店,并当了一天义务招待,同店主和中外游客交谈。了解到这家酒店不仅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而且店老板是  相似文献   

12.
赵淑清 《记者摇篮》2004,(10):63-63
在很多通讯员眼里.职业记者占有更多的新闻素材.可以写大题材、大人物。殊不知更多的新闻融于看似平常的生活之中。融于不引人注意的琐碎小事里,融于默默无闻的普通人身上。就看你是否善于捕捉、挖掘,是否善于分析筛选。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同理。处处留心有新闻。新时期党对新闻宣传提出“三贴近”的要求.就是要新闻工作者走  相似文献   

13.
有位外地记者出差路过北京,几粒黄沙吹进了他的眼睛。灵机一动,他写了篇稿件。《风沙紧逼北京城》。此稿在首都报纸头版头条刊出后,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家、普通市民的高度重视,掀起了大规模的绿化北京、节约用水的运动。古人云:处处留心皆学问。我认为,处处留心同样可以获得很多新闻。一次,笔者到部队下面的一个连队采访,由于很久都没找到可写的素材,就和连长、指导员等人玩起了扑克牌。中途,走过来一位我熟识的志愿兵,连长很自然、亲切地叫他一声“大元帅,来打牌”。我心中一动,一个连队,哪来的什么“大元帅”?顺此…  相似文献   

14.
宋代著名学家朱熹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有不到者乎?这是朱熹讲的读书方法.朱熹讲的读书方法,对我们通讯员采访新闻也有借鉴之处.笔者作为一名业余通讯员认为,读书“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我们通讯员在采访新闻报道中,也是如此.我的体会是,心到,就是我们通讯员在采访中要作“有心人”,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处处留心观察生活中的新鲜事,一旦发现有报道价值的新闻线索,就要穷追不舍,决不放过.如1995年春,我因公下到几个村、组时,听到不少村、组干部群众反映,有的包村蹲点的国家干部文到名到人不到,还有的蹲点驻村干部工作漂浮、纪律松驰、嘴馋手长等.针对基层干部群众的反映,我认为带有普遍性,值得报道.于是,就写了篇带言论性的稿件,先后被《湖北日报》、《湖北农民报》、湖北电台、《襄阳报》等采用后,读者反映很好.“处处留心皆学问”,这话有道理.当通讯员只要处处留心,事事在意,就有写不完的好新闻.1995年度,我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留心采写各类新闻稿件50多篇,被各级报刊采用30多篇.  相似文献   

15.
初当记者,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新闻信息源枯竭,苦于没有新闻写,以吃现成饭为主,领导安排写什么就写什么,依葫芦画瓢,工作缺乏主动性,而身边有丰富经验的记者却有写不完的新闻,一篇接一篇见诸报端,感到又急又躁。 从我近几年来的新闻工作实践中得出,“没有新闻”写,主要是对生活的留心不够。处处留心皆新闻——观察生活,悉心生活,遇事多加思索,多问几个为什么,比旁人多个心眼,善于捕捉社会大众感兴趣的事,常能抓到别人抓不到的材料,发现别人容易忽略的新鲜事,哪怕是聊天闲谈,逛商场,看集市,都有新闻“蹦出”。有心人是“得来全不费功夫”,而无心人则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新闻从身边悄悄“溜走”。 近年来,我在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留心生活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郑红英 《新闻窗》2005,(6):49-49
俗话说“留心处处皆学问,练达处处有文章。”新闻采访需要新闻线索,日常生活中新闻线索有许多,然而,如何发现它的价值以及对新闻事实进行挖掘,并使之成为一则有价值的新闻报道,这些都依赖于记者所掌握的新闻线索。记者该如何挖掘新闻线索?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我认为只要用心,把身子“沉”下去,新闻线索就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17.
五、处处留心皆新闻处处留心皆新闻。对于记者、通讯员来说,无时无事不在采访中。记得南京记者站的大容和晓东同志,在乘公共汽车时,都发现和即时采写了来信和小特写,并双双受到好评。有时,我们在与人们随随便便的接触和交谈中,往往比正二八经地采访还能得到更生动的材料呢! 就拿在杨士萱家中采访的那件事来说吧。在饭桌上,士萱呷了口红葡萄酒,谈兴渐渐高了起来,他说:“父亲的事业观、生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这样写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作为从事业余新闻写作的一名新兵,通过近几年来的新闻写作实践的得失甘苦,深刻地感受到,存新闻写作的过狂中,也应该给自己写上一副对联,那就是:事事留心皆新闻,处处着眼出佳篇。哲人罗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新闻写作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缺少应有的新闻嗅觉,再能产生轰动效应的新闻也会从我们的  相似文献   

19.
新闻采访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一条新闻线索,看起来踏破铁鞋也难觅,却是得来全不费功夫。这并不是“运气好”,而是处处留心发现新闻线索的结果。近几年来,无意中撞到的几条新闻,使我对这  相似文献   

20.
机遇,就象天上的流星。你若不在意,就让它飞逝了;如果留心观察,你就会发现,那光有多美。采访抓新闻也是如此。只要你处处留心,抓住那偶然的机遇,深“掘”下去,说不定那传神的的头条已悄悄地来到你身边。一九八四年中抓到的三条头条,使我对这一点更有感触。“山海经”里得线索。4月8日上午,我在当时的平西乡了解发展商品生产的情况。吃过中饭,我在乡党委张副书记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