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将极大地改变西南地区在整个国家经济布局中的地位,对西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西南民族地区由国内边陲变为国际通道的重要条件;是拉动西南民族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全面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是西南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重要保障;是加强西南民族地区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2.
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既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又是一个孕育了独特民族森林文化的地区。神奇,在于她地处我国遥远的边疆,与老挝、缅甸接壤,邻近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具有“亚洲多瑙河”誉称的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全球化、多元化、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西南民族价值传承是价值观研究的一个特别有意义的新课题。需要通过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全面把握西南各民族具有核心意义的价值观的心理结构和外在表现,弄清西南各民族文化价值观的载体及其传承方式,对西南各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进而提出努力构建新时代背景下的先进的西南民族文化价值体系对策。  相似文献   

4.
以西南地区为例,分析了民族文化、民族教育实践、民族教育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西南多元共生文化是西南民族教育实践生发的基础,西南民族教育研究是对教育实践特征和规律的总结。西南民族教育研究的目标是:以教育促进多元共生文化的发展,促进各民族的文化自觉,寻求民族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契合点,走内源式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既是人类的本质特征之一,又是民族识别的基本要素之一。由于中国南方许多民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民族历史和文化主要靠口耳相传,聚居在武陵山的土家族和居住在中国西南乃至东南亚的苗族就是典型的例子。例如,土家族早期历史、民族迁徙、早期的社会生活只能从《梯玛歌》  相似文献   

6.
我国作为少数民族较多的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历代王朝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非常注重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当今我国56个民族中,集中在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较多,这一地区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成为当前社会综合发展的重点。文章拟就民族走廊的概念及西南民族走廊空间结构和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重要性的分析,并西南民族走廊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启示作简要阐述,意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重要纽带的西南民族走廊,在西南地区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民族团结、经济繁荣、共同发展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响应云南省"走出去"战略,落实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各高校开设东南亚语言课程的要求。云南、广西等各个高校以及职业技术学校,大部分学校已经开设东南亚语言,比如泰国语、越南语、老挝语等课程的学习、或者与东南亚高校开设合作课程。云南省作为国家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是国家加快与东南亚和南亚各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通道,为适应国家的发展需要,以及云南、广西地域优势,使得各高校出现东南亚语言学习热,尤其泰语甚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景颇族是一个生活在中国西南边境和缅甸东北部的跨境民族,是东南亚藏缅语民族中的一支,具有悠久的历史。本文以云南德宏和缅甸克钦邦景颇族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景颇语使用情况和兼用语使用情况的调查,通过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对比中国境内和缅甸景颇族的语言活力。  相似文献   

9.
远古时,我国岭南地区的骆越部族与东南亚诸国民族有密切友好往来的历史渊源。用影视人类学中文化人类学的形象语言,图文并茂的比较研究方法,诠释壮侗语民族传统文化与东南亚民族传统文化相同相似的文化内涵,这也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一条从西南通向东南亚的陆上交通要道,即西南丝绸之路。近年来,这条古代陆上交通线受到学者的密切关注,对其研究著述者颇多。《华阳国志》大量的记述了我国西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山川形势,而这一地区正是西南丝绸之路所经之地。本文就是结合《华阳国志》的记载,对我国西南丝绸之路早期的状况作一简单的概述。  相似文献   

11.
公元前4世纪,中国西南边疆开辟了一条始于四川成都,贯穿云南东西方向,通往东南亚、南亚地区的“蜀身毒道”。学者习惯上把云南、缅甸境内的这段通道称之为“滇缅商路”。内地商人循此商路与东南亚、南亚地区进行商品贸易往来,一方面,他们输出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购买缅甸的棉花、印度洋的“海货”,互通有无,活跃国内外市场;另一方面,他们也带去了中国的优良文化传统、爱岗敬业、诚信为本的商业精神。滇缅商路不仅是一条繁荣滇缅贸易市场不可或缺的通商之路,也是一条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中国先进文化之路,还是一条吸纳东南亚、南亚各民族优秀文明成果之路,具有承载物质流动和文化传播的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12.
作者通过对上海3所高校(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初级水平留学生的问卷调查后发现:与其它地区的留学生相似,东南亚学生中过半数(66%)的学生希望老师先了解他们想学的内容后再教;他们也表示出希望通过听力课“听懂日常生活内容”;在教材题材的选择上,学生认为初级听力教材的主题、话题内容应该呈现多视角、多元化的特点,以满足他们学习和以后工作、旅游等的不同需求;统计也显示,东南亚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需求相对较少,这与中国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的相似性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日益提高。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的互动也日趋频繁,他们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和文明对话的桥梁,成为提升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华侨华人在经贸、文化教育和政治等方面,促进了中国在东南亚软实力的提高。中国应开展软实力与华侨华人学相结合的研究,加强侨务和外交的合作,追求中国与华侨华人及其所在国多赢的局面,为中国崛起服务。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建筑形式不仅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性和鲜明的特色性,而且深远地影响了整个东亚、东南亚甚至中亚的建筑形制。西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领导的多民族政权曾屹立于11至13世纪的中国西北,并与两宋、辽和金并立近两百年。因此西夏在保持地方特色的同时,各个方面都深受中原文化及中亚诸国文化的侵染,其表现在建筑方面也是如此。西夏的历史资料、历史遗存和考古发现中有一些关于其建筑方面的记载,其表现了西夏建筑的形制、材料、类型等诸多信息。通过梳理和分析,可以使读者对于西夏建筑的形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对西夏建筑与中原建筑的异同有一个初步感受。  相似文献   

15.
明朝后期中国同东南亚地区贸易迅猛发展。产生这一历史现象有国内、国外两方面原因。国内原因是:贸易形式的转变;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闽粤地区拥有大批高素质、富于冒险和开创精神的对外贸易人才;郑和下西洋打通了往东南亚各地的海上通道;中国急需白银的刺激;航海和造船技术的先进等。国外原因是:东南亚和欧美人民对中国商品的喜爱;东南亚地区优惠贸易政策的吸引;东南亚华侨社会的初步形成,在中国与东南亚地区间架起一座贸易桥梁等。  相似文献   

16.
稻作文化是中国基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文明的主轴。同时,东亚、东南亚的稻作文化与中国的稻作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本文采用系统检索、追溯检索和直接检索相结合的文献检索方法,普查了近十年来有关稻作文化的文献,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稻作文化研究的进展与前瞻作简要的述评。  相似文献   

17.
稻作文化是中国基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文明的主轴。同时,东亚、东南亚的稻作文化与中国的稻作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本文采用系统检索、追溯检索和直接检索相结合的文献检索方法,普查了近十年来有关稻作文化的文献,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稻作文化研究的进展与前瞻作简要的述评。  相似文献   

18.
1980年代以来汉语学界关于东南亚儒学与孔教的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研究的热点国家为儒学曾为王官学的越南和当地华族有话语权的新马;研究的重要兴趣在于东南亚国家儒家文化流播的历史及其镜鉴意义;研究的核心问题则在于儒家文化与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内在关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儒家文化现代化调适;研究队伍中,中国学者与东南亚学者的视角、方法、成效往往有差异,前者多宏观论述,后者重实证研究。东南亚儒学是当地华族作为少数族裔保持族群意识、维系文化认同的核心资源,从族群意识、文化认同的角度切入东南亚儒学,也许才能把握住其内在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9.
云南作为我国唯一能从陆路通过东南亚、直接沟通印度洋沿岸国家的省份,在连接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市场中具有十分突出的战略地位。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及在中国实施南向互利合作和泛珠三角9+2区域经贸合作中,云南具有连接东南亚、南亚物流大通道的作用,使云南有可能成为这个区域的物流中心。主要通过对云南物流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优势的分析,特别是对云南建设面向东南亚物流中心的发展潜力的分析,提出了云南要建设面向东南亚物流中心需要采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江苏省政治地位重要,经济实力雄厚,文化教育发达。这期间有三类江苏人与东南亚的华文教育关系密切:革命者亡命东南亚从教,其中有的人在国外暂避一段时间,又回到国内继续从事革命事业,有的人则终老东南亚;志愿者远赴东南亚支教,这类学历较高的专业教师,通过亲属乡邻关系,在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培养侨生的生存能力;当政者考察东南亚谋教,他们通过多方调研,帮助政府确定华文教育的大政方针,为华校的教材建设贡献心智。这三类人都对东南亚的华文教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