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道失实不仅给报纸的信誉带来影响,给自己开展工作也造成被动。我给《北京日报》当通讯员已有10个年头了,我没写过失实的新闻报道。我认为,当好通讯员一定要给编辑部写“放心稿”。我能够做到不写失实报道,主要是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要求自己,对报纸负责,对读者负责,不愧于“通讯员”这个称号。在写稿时,不管是自己发现的线索,还是基层反映的情况,我都要认真核实之后再动笔。如,今年春节,有个基层店负责人汇报工作时说,他们店的一位女职工在节日期间,结婚不休假。我没有立刻写稿,而是先去找基层店有关人员核实情况。经过了解,得知这位女青年婚假和晚  相似文献   

2.
奥运盛会期间,笔者饶有兴趣地浏览从巴塞罗那发出的报道。其中一条美联社消息《美国运动员的新绰号:“丑陋的美国人”》,文笔流畅,引人入胜。这条消息写得朴素,因为记者只是在平铺直叙地摆事实,不加评论,用精练的文字,记述了美国一批著名运动员在短短五天中的一连串大多已为其他新闻媒介报道过的丑闻。作者像一位出色的画家,不是浓墨重彩,也不是精雕细琢,而是用铅笔画的速写,刻画出了“丑陋的美国人”的活生生的形象。  相似文献   

3.
前些天偶见一条消息,开头就写:某地“检察机关秉公执法,敢于碰硬。县检察院不畏权势,顶住压力,坚持立案侦查意见……”这篇报道的内容大概不假,但报道方法很不客观。事实还没见到,结论先巳连篇。五个短句里有四项“考语”,都是高级形容词。读后印象,觉得记者不象在写新闻,倒很象是在给这个部门做“工作鉴定”,且过分热情,不够冷静。类似的写法、笔风,尚常见于不少新闻的字里行间。有些记者、通讯员写新闻、生怕读者看不懂或不重视。总忍不住要跳出来直接表态,随便加状语,下定论。例如:报道一个单位的学习情况,少不了“认真”一词,好象不说“认真学习”,就没学习;报道某部门开展某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条“花边新闻”,读来饶有兴味。通过这篇报道,我们知道了:在美国电影界,他们不但每年评一次“奥斯卡”(评出最好的),也每年评一次“金酸莓”(评出最差的)。“金酸莓”奖在“奥斯卡”的前夜举行。报道称:这是和奥斯卡开的“小小玩笑”。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报道中,学会准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多学习、揣摩优秀作品的语言,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诚然是帮助自己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好办法。但是,也应该从另一个角度去学习语言,即认识和分析新闻稿中容易出现的语病,懂得一点“不应该那么写”。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多挑挑新闻稿里的语病,研究一下“不应该那么写”,这也是很有必要的。 报刊用语中常出现一些经不起推敲的“热门…  相似文献   

6.
这个题目,是顺手从报上抄来的。笔者只加了个问号。 这篇被多家报纸转载过的文章说,国家技术监督局日前抽样检测的33种八宝粥全部合格。这对于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个皆大欢喜的好消息。然而据此得出八宝粥可放心饮用的结论,则不免令人生疑。所疑有三。其一,此次抽检是在工厂还是在市场,是在较大范围还是某一地区,语焉不详。仅该文就指出,全国八宝粥生产厂家不完全统计近百家。抽检固然有其科学性、代表性,未被抽检的产品质量是否同样过硬?其二,如今假货猖獗,造假者手段高明,对于八宝粥是否就敢打保票,能“放心饮用”  相似文献   

7.
一九八四年八月二十日,中国旅美侨胞滕健耀教授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我看见的“中国姑娘”》。这篇文章登在《体育报》上。有位热心的同志向我推荐说,这篇文章写得文情并茂,娓娓动人,不可不读。我后来看了这篇报道。的确写得不同一般。这篇报道全文不到两千字,把祖国亲人在海外的情谊,淋漓尽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你记得吧;前年洛杉矶奥运会上,我国女排的姑  相似文献   

8.
近读名作家陆夫的一篇谈创作的讲稿,其中说及上世纪50年代,张天翼向他介绍的一条写作经验:写稿子的时候“老子天下第一”,稿子写好后“小子罪该万死”。陆夫解释道:“这就是说,写的时候要充满信心,写好稿后要谦虚谨慎处理。”张天翼和陆夫都是老一辈名作家。他们说的“写稿子”是指创作艺作品。但是“隔行不隔理”,新闻写作(包括我们通讯员)认真学习他们的写作经验,“消化吸收”,是不无益处的。  相似文献   

9.
美国总统要给巴勒斯坦“换班子”、“搞掉”阿拉法特,这事儿霸道得都没边儿了。作为回应,阿拉法特没有发表“严正声明”表示“强烈抗议”,而是平平常常地给布什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写得太妙了!妙就妙在,布什对巴勒斯坦的指责,阿拉法特统统不否认,一点儿也不“护短”,但又统统拿来美国比,从“选总统”,到“公司腐败”,  相似文献   

10.
新闻学是“事学”。新闻是“事实”的报道。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用“事实”说话会水远立于不败之地。那么,事实也能说谎吗?“……用说真话来骗人。”这是卢梭在《忏悔录》的序言里说的。他举例说,描绘一个人,即使描绘得很像,但如果仅仅是一个侧面,准知道他挡起来的那一边的脸上会不会有条刀伤或者有只瞎眼,把他的容貌完全改变了呢。记得穆青同志曾直言不讳地对一位美国新闻界人士说过,中国人民干了多少伟大的业绩,你们就是不报道,却总是抓住某些个别问题大肆渲染。言下之意,就是在批评他们用事实说谎——美国人…  相似文献   

11.
深度报道像一座山,横亘在每一张报纸面前。 任何一位有责任心、有事业感的报纸总编辑、部主任、编辑、记者,每天在这座大山下忙碌着,绞尽脑汁寻找着登山的路径。他们明白,让报纸“重”起来,“深度报道”是一条不可不走的路! 深度报道:报纸恒久的话题 上个世纪60年代,随着收音机、电视机在美国的大规模普及,  相似文献   

12.
我从1975年加入新闻队伍,至今已有12年,没有出过一次假报道,其原因是自己有防假“八法”。坚守“雷池”法。陆定一同志说:“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一直为新闻界所公认。这个“新近”和“事实”就是新闻的生命,也就是写新闻的准则。如果说搞新闻工作有什么“雷池”的话。这就是“不可逾越一步”的“雷池”。我多年没出假报道,头一条办法就是坚守这个“雷池”,恪守真实的原则,宁可不写,也不写假报道。破私立公法。此话虽是老生常谈,各行通用,但对新闻工作者尤为重要。因为一篇假报道在社会上造成的危害,远比一般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个别行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记者总是希望自己写的新闻报道能够产生社会效益。为要达到这一目标,我认为,首要的一条是尽可能写得通俗一些。这方面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新闻作品的服务对象是一般群众,而不是专家;是外行,而不是里手。美国著名新闻学家麦格杜戈尔教授说过:“新闻记者可能犯的最大错误之一是一相情愿地认为他们的读者个个都是百事通。”这确是经验之谈。那末,怎样把新闻写得让人家能够看懂呢?刊载在下面的德新社英文新闻专稿《一台揭示物质秘密的  相似文献   

14.
采访散论     
“一比十”美国记者赖安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八条“赖安报道规则”,其中一条是,“在不知道答案60%的情况下,不要去采访任何人”。穆青写《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之前看资料约70公分厚。二战前夕,美国驻柏林记者为了希特勒给他的几分钟采访时间,准备了几个星期。著名女记者法拉奇采访邓小平,事前看了几公斤的材料。有位资深记者提出,为了一份时间的采访,最好有十份时间的准备,即“一比十”。  相似文献   

15.
书中写的是陈强父女在美国的经历。他们身在国外,心中惦记着祖国,总想为祖国的发展、和谐和美丽,捡回可作为借鉴和参考的一串串"贝壳",装点在祖国母亲的身上。从美国的政治、社会、教育、文化和许多不身临其境无法真实了解的方方面面,一路走,一路捡,一路思考……本文摘自该书,标题为本刊所加。  相似文献   

16.
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参与被报道者的生产实践和工作实践,亲身体验他们劳动的酸甜苦辣,并在体验中进一步采访。在一般情况下,记者扮演的是“你做我写”的角色,不直接参与被报道者变革现实的实践。这是由记者职业的特点决定的。记者不可能对他所报道对象从事的社会实践事必躬亲,然后再去报道。但是“你做我写”,记者获得的只是间接知识,缺乏亲身体验,不能不说是个缺憾。体验式采访,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憾,变“你做我写”为“我做我写”。尽管每一次体验的时间有限,但对常年扮演“你做我写”角色的记者来说,还是非常有益…  相似文献   

17.
《大户心态篇》是孟晓云《温州风情画》系列通讯的一篇。这篇通讯突破了以往人物报道的模式,倾注全力刻画温州大户们的微妙心态,使报道具有了别人不曾挖掘到的深度,人物形象丰富可信,写活了温州大户。在此之前,写大户心态的报道也有,可都停留在拥护政策、只是怕它变的这条线上。孟晓云不满足仅仅达到这种程度,她写了温州大户更深一层的心理。怕政策变,就希望别人富、尤其希望让干部富;他们投资捐款于公益事业,也是为少让别人眼红,万一政策变了也好有个退路;有了经济地位,他们还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和法律的保护,拥有政治上的发言权。这就惟妙惟肖地写出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报道:今年以来,解放军第25医院为防止假报道的出现,他们组织报道人员学习了宣传报道工作的有关法律法规,积极开展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报道人员认清假新闻的严重危害性,要求报道人员“宁可不上稿,不写假报道”。在此基础上,他们建立奖惩机制,通过基层官兵和伤病员的监督,对失实报道进行严肃处理。截至目前,这个医院见报新闻稿件无一失实。第25医院下大力为新闻稿件“挤水分”@喻华钢 @胡才东  相似文献   

19.
有感“吃了饭的消息不发”陈升钧新华社有位在加拿大学习的研究生到《多伦多时报》实习,跟随一位老记者到一家新开张的饭店采访,写了一条消息交给总编辑。总编辑首先问他们在那里吃饭没有?他们说吃了。总编辑没吭声,从口袋里掏出钱,然后写了张条子:某某饭店经理,我...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虽然和成年人及老年人在同一个外部环境中生活,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却大为不同。因此,二战后的美国青少年不断地表现出自己的内心感受,令人目不暇接;什么“反战运动”、“民权运动”、“性解放”、“毒品泛滥”、“嬉皮士”、“雅皮士”以及新近的“新孤立主义”,没有哪一件事不与青少年新潮联系在一起。而新闻界仍按常规忙于就事论事的报道,仿佛是青少年直观地引导着美国社会发展的新潮流。媒介显示了从多元功能转向单一的提供信息报道的趋势。特别是近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