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自启蒙运动以来,尤其是随着功利主义和康德伦理学的发展和广泛传播,关于人权一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即建立在人权绝对性之上的作为天赋人权的人权绝对论和建立在人权相对性之上的作为功利论的人权相对论。在人权概念产生之初,就存在人权绝对论和人权相对论的不同看法。本文主要阐述人权绝对论和人权相对论的内容、分歧与共源。  相似文献   

2.
贾少鑫 《红领巾》2004,(3):29-32
人权概念是西方文明的产物,中国共产党接受人权观念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人权理论.我国在人权事业的发展上取得了重要的历史成就,人权进步的理论和现实表现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和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3.
论刑事政策的道德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刑事政策实践中存在着两种倾向 ,一是过分强调刑事政策的功利性目的 ,功利目标湮没了道德目标 ;一是片面地理解刑事政策的道德目标的内容 ,只强调对犯罪人的人权保护 ,也就是只关注犯罪人处遇问题 ,忽视对犯罪被害人和社会一般公众的权利保护和道义安慰。文章讨论了刑事政策的道德目标和功利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 ,阐明全面完整地把握刑事政策的目标的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权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充分享有人权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坚持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中共争取中国革命道路的胜利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也是争取、保障、实现人权和进一步发展人权的历史,这些历史也是社会实践的迫切要求。在抗战时期,从民族矛盾激化、国统区人权状况日益恶化、人民权利意识不断觉醒和中国共产党的人权实践四个方面,可以看出中共人权立法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特殊时期的价值取向对今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权和人权观念是有特定的历史和阶级内容的。近代的人权观念首先是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过程中提出来的,具有反封建的历史进步性;随着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确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渐尖锐,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的人权观念和理论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下面就对这一历史演变过程做一概要阐述。  相似文献   

6.
中美两国的人权差异是由双方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价值观造成的。美国在人权方面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中心,对中国等其他国家的人权实行双重标准。中国按照本国的实际国情奉行主权大于人权的理念,在人权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由于历史发展的局限性,中国在人权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国的人权状况必将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权的社会基础、历史特征、阶级实质和法理诉求,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正确认识人权现象、不断推进人权事业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人权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人权的追求不断进步。新的历史 时期,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依法 治国的伟大战略。依法治国战略包含了丰富的人权底蕴。  相似文献   

9.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权,是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人权的普遍性,就是人权的一般特征。这种一般性的人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国家,又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人权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表现形式的结合,就形成了人权的不同特色。马克思对三大社会形态基本特征的概括,是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的重要理论依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又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一步一步去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实现人自由平等发展的权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人权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国际政治问题。人无论其性别是男是女,都应该享受平等的人权。目前,以美国为主要代表的西方世界,正日益频繁地祭起“人权”这个法宝,动辄以“人权”为名制裁他国。而美国自己的人权状况又如何?历史地研究美国的人权政治,可以宏观地探讨和揭示美国妇女在美国的政治、历史上所处的受歧视的地位及其社会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11.
张扩振  黄振 《唐山学院学报》2011,24(6):86-89,98
罗隆基的人权理念,是以生存权为基础的功利主义的人权观;罗隆基的政治理想,是实现以专家政治为基础的民主宪政;罗隆基的经济理想,是以国营和计划的方式促进民生的均足。以此观之,罗隆基是一位对社会民主主义宪政情有独钟的爱国人士。  相似文献   

12.
晚清文化先驱对女性的关注动力始于其浓厚的国家功利主义思想,而五四学者对女性的关注更多体现出其浓厚的西方科学人文色彩。郑观应和周作人是晚晴和五四时期对女性关注比较典型的知识分子,对比他们对女性身体权、女性生命权及女性教育等方面的态度,可见看出女性解放在晚晴至五四时期由功利被动到人文自觉的变化痕迹。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elevance of modern moral philosophy to education,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Where moral philosophers explore the tension between utilitarian and deontological reasoning, they often consider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rights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benefits or costs for the majority. I argue that the debate is predicated on a false dichotomy between minority and majority which is best overcome by a return to virtue ethics. In exploring this ethical debate, I draw on a case study from Australia of a student excluded from mainstream education on the basis that inclusion will not serve the greater good of the majority of students. My intention here is not to offer practical guidance in the complex day-to-day deliberations of educators dealing with issues of inclusion, but to elaborate the structure of the present thinking about inclusion. It is hoped that an appreciation of the deeper basis of ethical reasoning will itself lead to a greater recognition of the need for exploring the ethical ground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 will argue that any dichotomy between the utilitarian happiness of the many and the deontological commitment to the rights of the individual is based on a misconception of human identity. The false choice between the many and the one rests upon the assumption that morality is fundamentally about restricting personal preferences in favour of the good of the majority, that there exists a fundamental conflict between what is good for the individual and what is good for society as a whole. This will lead me to argue that we need to reinterpret human identity as constituted by its social relations and that this reorientation is best achieved by reference to virtue ethics.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是通过人的活动及其目的性来揭示人的生存特性的。目的性,是事物活动有利于自身生存的意向性特征。自然界发展到有机物就开始具有目的性活动特征,但有机物只具有自然合目的性,只有人才具有自觉的有意识的目的性活动特征。人的活动及其目的体现出人的存在状态。人的活动目的根源于人的需要,具有不同的类型和层次,既有功利目的又有超功利目的,既有现实目的又有终极目的,既有外在目的又有内在目的。自然合目的活动,如基本的生理活动表现的是人的自然属性,呈现出自然人状态;功利性目的的生产劳动,如工人、农民的工作等表现出人的社会属性,呈现出社会人状态;超功利性目的的审美、艺术、体育、旅游等自我实现活动表现出人的精神属性,呈现出文化人状态。自然合目的性活动的自然人状态是人生而具有的先天既定的已有状态;功利性目的生产劳动的社会人状态是人后天学文化受教育的现实存在状态;超功利性的审美、艺术、体育、旅游等自我实现的文化人状态是人趋向的理想状态。三种活动目的交织在一起共同形成人的现实存在。因此,人的本质不是既定的已是,而是现实的生成,是通过社会生产劳动不断变化生成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把社会性看成人的本质属性,其根本特征是“自由自觉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人类的历史就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人的现实的功利目的就是当下人的物质存在,但人之为人在于除此之外,还有超功利的终极目的。人的本质的自我实现活动是人超功利的终极目的和内在目的,表现为人的理想和追求等精神属性。  相似文献   

15.
超常儿童教育深受教育价值观的影响。在以功利至上为特征的教育价值观影响下,我国古代、现代超常儿童教育在目的与方式上都呈现了难以克服的偏差。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促进人的发展观正逐渐成为我国教育价值观的核心,而我国未来超常儿童教育特征也势必会从外在的功利追求走向儿童自身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功利主义的合理性是建立在时代前提之下对宗教禁欲主义的反对和批判,这是其表面上主张个人幸福而实际上是集体幸福的前提。功利主义主张的大多数人的功利是对个人的独立性的重视和对集体主义的摈弃,而其合理性还在于功利主义揭示了人性中趋利和向善这一本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教育服务理念的生成背景,阐述了教育服务理念对传统教育奉行的“管制主义”、教育对象选择权利的缺失及“功利型”师生关系等问题进行的批判,提出了教育服务理念对促进当代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审美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是多层面的整体关系的创造,在创造的过程中始终纠缠着功利性目的,它选择了精神却并不否定实用,它选择了情感和愉悦却并不排斥理性和认知,中西方文艺观因各自文化传承和地源因素的影响,对审美功利性的表述各有侧重,但审美有功利性的观点是主流,而且这种观念正影响着当下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约翰·穆勒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功利主义经济学家、伦理学家和教育家.他从功利主义伦理学原则出发,强调教育是人人可能并应当享受的福祉,认为环境是影响人发展的重要教育因素,不同类型的教育应当有不同的目的和内容.约翰·穆勒功利主义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文章按冯友兰先生的“四境界说”,从低到高排列将人生分为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产物。文章通过对这四种境界的具体分析,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境界及道德观,同时分析了“天人合一”的认知方式及其对现代生活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