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锐对权力的书写是他触摸世界,谛视人类的生存状态的一种方式,使其小说创作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层次性:既有权力视角下的女性命运,有政治权力冲突中人生的变异,又有传统文化所形成的权力对人生的巨大束缚。李锐由此构建起了权力网络中的人生世相,悉心关照着人类的诸多不自由。李锐小说创作通过权力因子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有力洞穿,折射出对人类生存状态不断追索和叩问的有力姿态。  相似文献   

2.
对个体生命价值的维护与捍卫是李锐小说创作的核心,相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个体生命表现的缺失,李锐的小说创作显现出重大价值与典范意义。李锐小说对个体生命的表达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自然生存中个体生命的闪光;社会历史中个体生命的捍卫;众语喧哗中个体生命的狂欢。  相似文献   

3.
对于粱晓声这位知青作家,学术界对他的评价不一。他的小说创作主要体现了人对荣誉、名誉的追求。为了国家,为了党,为了人民,他们不惜任何代价,甚至牺牲生命。这种精神也被体现为人性欲望的抒写,他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4.
为农民而写、冷峻的现实主义态度、倾听极端环境下的生命哀歌、崇尚和批判的双重尺度是朱晓平知青小说创作中鲜明的艺术风格。但为农民而写的创作思想使他的知青小说有非知青化的倾向,从《私刑》后演变为地道的乡土小说。崇尚与批判的双重尺度使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审美向度,使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更加深刻有力。但崇尚削弱了批判的力量,造成贫穷、愚昧、落后、苦难的原因必须得到最彻底的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5.
李锐是一个只愿写刻骨铭心故事的作家,他对生命、生存的刻骨体验是:悲凉。于是他的小说中总有一种人生的悲情。他写到生者的悲凉,还有死者的悲凉。这些人无论是怀有梦想的知青,还是愚昧的农民都陷入这悲凉的人生中。他们的悲凉是由他们的生存的困境和精神的困境共同造成的。李锐以他细腻的笔触深刻地摹写了他们的困境,并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悲悯情怀。李锐自身的人生经历给予他了一种精神的困境,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剧艺术精神的熏陶,站在五千年文明的山头上写作,相互交织作用导致了他的这种悲凉人生的感觉。面对这悲凉人生,李锐给希望于孩子,给希望以"逃离",逃离这黄土地,让孩子们去寻找希望。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年代末期出现的知青小说开创了我国新时期学创作的先河。但是,今天重新审视知青小说,就会发现其创作上的某些局限性,诸如“自己写自己”、单薄的人物形象、雷同化的结局等等。  相似文献   

7.
特殊的经历提供给鲁迅宝贵的乡村经验,也滋养了弥漫于鲁迅乡土小说中"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和悲郁忧思的情感.对于大众启蒙的自觉承担成了他从事乡土小说创作的最重要的立足点,使小说艺术与中国的社会改造和民族灵魂改造的事业结合起来,他对于乡土的理性认识和批判蕴涵着现代知识分子最执着最深沉的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8.
何群的知青题材小说具有独立的价值和意义,它突破了当今以“悲”表现知青生活的惯常定式,在对人物、题材的处理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同时,他的都市题材小说对当代青工人物形象塑造、都市小人物平凡生活的描写也较为成功。何群小说个人风格鲜明,别具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知青小说创作视角的缺憾主要表现在个人苦难的展示与控诉、历史责任感与自我批判的缺失、人文关怀与道德良知的泯灭.产生这种缺憾的原因是知青小说的自我意识在反叛于政治话语得以确立之后,迅速地畸形强化,使得知青小说的创作视角极为狭隘.  相似文献   

10.
李锋 《现代语文》2005,(11):31-33
在反映知青生活的小说中,梁晓声所创作的知青小说无疑是独特的:他把"悲壮"与"崇高"带给了我们,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特定时代所闪耀着的"英雄主义"的光芒.  相似文献   

11.
与同时代大部分作家急切呼吁现代性不同,沈从文从一开始就对现代性表示了“不满”,这来自于他在现代都市中痛苦、屈辱的经历。这种经历,使身处都市的沈从文很自然地怀念他熟悉的家乡———湘西。在回忆中,湘西被美化了,而美化了的湘西更映衬出现代都市文明的丑陋。所以沈从文在小说创作上形成了一种城乡对照的心理结构。他要用湘西世界中人性的美好和生命的健康、自然,来对现代文明病进行“救赎”。他的现代性诉求是通过“不满”而“救赎”的路径进行的。  相似文献   

12.
在沈从文的早期创作中,缺失性体验具有整体性影响。缺失性体验不仅是沈从文最初走上创作道路的深层心理驱动因素,而且潜在地规约着沈从文对于题材的选择、创作格局的形成和艺术风格的建构。另一方面,沈从文的早期创作基本上是以自我抒写为中心而展开的,自我形象成为其早期创作的主体形象,这也与沈从文的缺失性体验直接相关。从缺失性体验这一特定的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沈从文的早期创作,不仅可以发现沈从文步入文坛的复杂心路历程,而且可以把握其创作独特性的一些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梅特林克是象征主义戏剧的创始人 ,他首创的“静剧”理论及其影响下的戏剧创作 ,把象征主义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标志象征主义戏剧流派进入了成熟阶段。从创作实践升华为理论 ,是他戏剧理论的一个特色。本文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 ,挖掘“静剧”的深刻内涵及其艺术特质 ,从而考察其“静剧”理论和戏剧创作的契合及戏剧创作对“静剧”理论的突破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20年代,深受中国古典文学和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影响的冯至开始了他的诗歌创作。年少的不幸经历。使他过早地体味到命运和人生的无常,因此,在其早期的创作中,孤寂的情绪占据主导地位,在孤独中追寻浪漫.又在浪漫中坚守自我.是其诗作的显著特色.也是诗人前期创作的主要风格。  相似文献   

15.
1984年9月,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的莫言,终于圆了他多年的大学梦,然而,“军艺”的学习也成了莫言文学创作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刊载于1986年《人民文学》第3期的《红高粱》给莫言带来了极大的声誉,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等文学思潮对其的争相命名,构成了《红高粱》最耀眼的一道光芒。论文以80年代文学生成的视角,具体考察《红高粱》诞生的过程,试图从纷繁复杂的“红高梁”现象中,厘清《红高粱》的创作意图以及莫言与80年代高潮迭起的军事文学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其创作困境、策略以及其与80年代文学思潮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申跃中的创作命运中因袭着一代乡土作家的优势和劣势.丰富曲折的人生经历和入骨入髓的生命体验给申跃中的农村题材小说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使他得以在属于他自己的那个艺术领域里耕耘收获.然而,农民歌手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局限也给他的创作之路留下了某些缺憾.  相似文献   

17.
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独异的作家,他的文学创作之所以远离中国现代文学主潮,成为一座“永久孤绝的海岛”,是由他“文学是梦”的文学观所决定的。废名“文学是梦”文学观的形成,一方面受到弗洛伊德“白日梦”说的启发,另一方面则与周作人、鲁迅的影响有很大关系。“文学是梦”的文学观在废名的小说创作中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距离”与“想象”是解读废名小说及其文学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余华的特殊的成长经历,使其在小说的创作上形成了独特的创作思想,他以平缓的叙事语调、直白简单的叙述方式及重复性的叙事技巧,向人们讲述了许多惊悸、动人的故事,并以其独特的认知和感悟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9.
校长在办学治校中,依靠的不仅是法定权力和工作阅历,更重要的是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如何充分发挥校长的非权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以词闻名的姜夔在诗歌创作方面也有独到的造诣。目前学界大多将他的诗歌创作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即“三薰三沐师黄太史氏”阶段,在姜夔的学诗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对他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产生深刻影响。他走入江西诗派又走出江西诗派的经历,造就了他后来自成一家的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