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屈原一生追求人格完美,他代表了中国化的本质特征,不愧是中国化的象征。屈原的理想追求及期 失败,揭示了中国古代悲剧精神的中和性、圆融性、柔韧性;屈原真善美的人格魅力,蕴涵了中国古代悲剧精神的世俗性、民间性。从屈原身上所体现的内心冲突,反映出中国古代悲剧结局深厚久远的化积淀。  相似文献   

2.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价值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美好政治理想被现实击毁,最终选择了自沉汨罗.他的悲剧,是一个政治家的悲剧,是一个伟大灵魂的悲剧.屈原及其作品具有突出的悲剧美学特征,其悲剧性表现在政治理想和人生命运两个方面.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屈原悲剧的根本原因,性格和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是屈原悲剧的重要心理原因.屈原以其进步的思想、高洁的人格、不朽的作品和九死不悔的精神让后世哀思和仰慕.  相似文献   

3.
屈原追求的人格理想是由两部分组成的 ,一是“内美”,二是“修能”。屈原追求的人格理想充满理性与感性的冲突 ,这使他在内在精神满足以及外在实现人生价值两个方面都毫无所获 ,从而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屈原人格理想的幻灭 ,是一个在文化转型期无所适从的敏感诗人的悲剧 ,是一个先觉者的悲剧。他处于社会、文化的转型期 ,他以理性对感性现实进行了清算 ,虽然这种清算并不彻底 ,但这种清算昭示了社会文化转型期中先觉者心理冲突的实质 ,体现了从感性向理性的提升和超越。  相似文献   

4.
屈原人格论     
面对当代生命价值困惑的现实 ,探讨代表我们民族精神的古代贤人的生命观念和人格价值是必要的。本文主要从原创角度分析解剖了屈原人格形成的内外因、文化内涵与社会意义。两位亡国之君楚怀王、楚顷襄王时代是屈原悲剧人生的历史背景 ,贵族的血统与政治责任感、文人的本质与浪漫激情是屈原人格的原动力 ,对生命的珍惜 ,留恋促使屈原选择宁死不屈的生命方式 ,也是悲剧中最感人、最令后世人深思的矛盾和融合。  相似文献   

5.
屈原悲剧人格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眼屈原作品的思想与情感,分析屈原的个性特征,从而探讨了屈原悲剧人格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离骚》是屈原在政治上遭到挫折后。对过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探索。在孤立无援的困境中,屈原一生坚持真理,不妥协从俗。至死没有停止对完美人格和美好政治理想的追求。他用自己的人生悲剧塑造了一个文学上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的伟大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7.
屈原和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两位伟大的文学家,他们不仅以作品传世,更以光辉的人格魅力为后世文人树立了一面旗帜。本文从他们两位的人生悲剧入手,从悲剧的起因、发展和结束三方面来比较他们在面对不幸时的相同和不同选择,由此看到伟大的作品源自于作者高尚的人格及其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翁海桂 《考试周刊》2009,(11):27-28
“处子情结”源于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的贞操观,后来由身体的不可玷污演化为人格的不容玷污,屈原的悲剧就是由“处子情结”带来毁灭的个案。本文试从心理学角度来阐释屈原“处子情结”的思想根源及表现。  相似文献   

9.
王静 《考试周刊》2012,(65):11-12
屈原的人生是悲剧的人生,这更体现了伟大诗人屈原的人格美,体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敢于直面人生,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10.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诗人、爱国者,他的地位的确立离不开发生在汉代关于屈赋的论争。本文着重探讨汉代关于屈原自杀以及人格论争。关于这场论争,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汉代学者对于屈原自杀和人格的看法;二、汉代学者对于屈原自杀和人格的看法的观点缘由;三、汉代这场关于屈原自杀以及人格论争的意义。关于第一方面,本文重点探讨了贾谊、司马迁、扬雄、班固和王逸五位学者的观点;关于第二方面,本文着重从各个学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奉行的思想以及个人遭遇三个方面探讨其原因;关于第三方面,本文着重从这场论争让屈原走进历史并成为爱国楷模和这场论争为当时文人士大夫指路这两个方面探讨其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香草”意象的激活和改造是屈原对中国古代艺美学的卓越贡献。它们从祭祀用品一步步成为屈原悲剧意识的感性意象表达形式的过程,从另一个侧面描述了屈原悲剧意识的生成,同时这种变形也见证了楚化传统的一层层的积淀和离析。  相似文献   

12.
屈原以其杰出的文学成就和高洁的人格,成为后代文人士大夫学习的典范。辛弃疾用自己的方式继承和发展着屈原精神及其创作上的艺术手法,屈原及其骚赋已深入到辛词内部,成为辛词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这一切都源于辛弃疾对屈原更深层意义上的相承关系,即辛弃疾身上浓厚的屈原情结:两人都有着执迷求索的悲剧人生,有着功名与诗名之间的理想困惑,都有依附与独立的矛盾人格。  相似文献   

13.
屈原的悲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不仅是楚国的悲剧,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剧。屈原的品格、追求和作为的确是廉洁、高尚和正当、正确的,是符合人类理性和历史的必然潮流的。但楚国当时的社会环境的恶劣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弊病使得屈原及类似屈原这样的志士仁人难以避免悲剧的命运。这足以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悲回风》是屈原短篇抒情诗集《九章》中的一篇,全诗的感情基调哀怨、孤独、彷徨,整篇自始至终,充满了悲愤的情绪。屈原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屈原始终是自己悲剧命运的自觉承担者。他的作品都蕴含着一种浓厚的悲剧性,而集中表现这种悲剧意识和审美意象的就是《悲回风》。本文试从悲剧性的角度来探析《悲回风》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影像屈原的建构既要有多元充足的类别与生动丰满的个案,也要尽可能让一些经典个案富含多层的意蕴。影像屈原体类建构的主流目标应该是正格的历史悲剧。从悲剧主体来看,它既是个人命运的悲剧,也是国家民族的悲剧。从悲剧本身的类别与层次来看,它既是社会政治的悲剧,也是历史文化的悲剧与道德理想的悲剧。影像屈原的构建终归要落实到叙事艺术上来,其中重点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结构的安排与话语方式的讲求,要注意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文学与影像的互动。  相似文献   

16.
屈原的悲剧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以至文化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的一位人物,同时也是上演"人生悲剧"的典型角色.基于这一认识,作者综合屈原所处时代、社会和他的人格、思想、精神以及相关论述资料,试对其悲剧作简要分析,并期待今人能从中得到一点有益的人生启示.  相似文献   

17.
屈原的悲剧带有必然性质已经在古今视域融合中被人们广泛地接受和认同。从阐释学的角度讲,屈原的悲剧实质是一种存在悲剧。他用个体存在的毁灭作为代价向人们揭示了生命内部所有的尖锐性、复杂性、荒谬性,以及生命存有的整个重负。究其根源,屈原准宗教性的知性思维方式与他悲剧的诞生不无关系。所以,更深层次地解读屈原带有意志性质的存在悲剧还应从他"国身通一"的思维切入,以屈原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关怀为视角,才更有利于对屈原的悲剧作出人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18.
阅读屈原的《离骚》等作品,既能感到一种忧国忧民的情绪,还能感到动荡不已的紧迫感,形成一种运载力量,把读者导向一个伟大人格追求理想的崇高境界。屈原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前途,热爱事业,有理想壮志,有满腹学问和韬略的人格精神,注定了要在作品中锋芒毕露,闪灼夺目的光辉色彩。然而,面对当时的处境,屈原又预感理想壮志和忧国忧民的操劳将以悲剧的结局告终。因此,这种人格行为总是在与不协调的环境发生冲突,这种光辉总是罩上一层悲剧色彩。在这种环境里,理想不可能实现,而顽强的人格,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又不可能被压杀;因为顽强,它才产生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又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屈原一直以我国伟大的悲剧性的爱国主义诗人的形象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对国家的忠贞不渝,成为后代人们学习的楷模,也因其悲剧人生深受后人惋叹。对于悲剧的探讨,无论是屈原自己,还是后代研究屈原的学者,都认为是当时的黑暗的政治环境造成的。然而,仅仅把目光停留于外部原因,我们无法认识真实的屈原。本文试图从屈原悲剧的内因着手,探讨屈原的盲目自大和能力缺陷是其悲剧的根本原因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20.
彭红卫目前工作的所在地是三峡大学,地处宜昌,那里正是屈原的故乡。据我所知,他在就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就以研究屈原和楚辞为职志,其硕士毕业论文《屈原的悲剧人格研究》以全优的成绩通过答辩,并获得校内外评审专家佘斯大、何新文等教授的一致好评,如佘斯大先生认为:“作者大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