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在讲完“原电池”后补充两个演示实验,讲解钢铁的电化学腐蚀,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个实验是铁炭原电池。在小烧杯中放食盐水半杯,将炭棒和铁皮固定在硬纸片上插到食盐水中,炭棒和铁皮分别用导线与演示电流计的正、负极相联,即可看到电流计的指针偏转,与铜锌原电池在电路中显示的相同。可以据此判断炭棒是原电池的正极,活泼金属铁是原电池的负极。在原电池工作时,铁是失电子的,也就是说铁皮是被腐蚀的。  相似文献   

2.
一.判断电极属性[例1]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锌片是____。A.阴极; B.正极; C.阳极; D.负极。[解析]电解池的两极分别命名为阴、阳极;而原电池的两极分别命名为正、负极。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形成原电池,其中活泼的金属锌作负极,因此应选D。  相似文献   

3.
在进行原电池原理的实验时,通常运用电流计。经研究,用小灯泡显示原电池原理的实验,小灯泡能够较长时间发光,现象明显,更有说服力。一、用小灯泡显示原电池实验1.Zn—Cu原电池。用锌片(长10 cm,宽3 cm)、铜片(长10  相似文献   

4.
高中化学课本(选修)第三册第55页[实验2-3],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三个: ①形成原电池后,所接电流计指针摆动. ②未形成原电池闭合电路时,锌片上有气泡产生. ③形成原电池闭合电路时,铜片上产生大量气泡,而锌片上很少有气泡.  相似文献   

5.
原电池的化学原理是高中课本第二册第一章《电解质溶液》的教学重点之一,也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高二课本中实验1—3原电池的装置做了较大改进,制作了“原电池化学原理”实验教具。改进后的原电池实验装置如右图。与课本原实验装置比较,新增加一个“对比装置”。同时把“插入式”改为“固定式”只在外电路中增加一个开关K。实验过程:一、1.A烧杯中装80ml2N稀硫酸。B烧杯中装80ml蒸馏水。将分别装有铜片和锌片的木板平放在烧杯上,使铜片和锌片大部分浸入溶液中。(此时开关K_A、K_B均未闭合)〔观察〕A烧杯中:锌片上不断逸出气泡,铜片上没有气泡生成。电流计G1指针不发生偏转。B烧杯中:锌片和铜片上均没有气泡产生。  相似文献   

6.
高中化学课本(选修)第三册第55页[实验23],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三个:①形成原电池后,所接电流计指针摆动。②未形成原电池闭合电路时,锌片上有气泡产生。③形成原电池闭合电路时,铜片上产生大量气泡,而锌片上很少有气泡。但按课本上的装置操作,第②、第...  相似文献   

7.
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在讲授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时,有如图1所示实验装置。教材中要求:"锌片放入硫酸锌溶液中,铜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将盐桥插入两只烧杯内的电解质溶液中,观察现象。"综合现象是:电流计指针偏转,锌片溶解,铜片上有红色物质铜析出。为了进一步弄清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将实验拓展如下。1棉线代替盐桥教材上注明盐桥内装有含氯化钾饱和溶液的琼  相似文献   

8.
<正>一、问题的提出在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教材36页中安排了锌-铜-稀硫酸原电池的演示实验,以此来介绍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该实验操作简单,但在具体的实验中,会遇到如下问题:电流计指针偏移不便于学生观察;锌片上会产生大量气泡。针对第一个问题,电流计指针偏移不便于学生观察,原因是电流计较小,指针较细,座位靠前的学生能看到该现象,而后面以及两旁的学生几乎看不到。  相似文献   

9.
一、原理判断型此类题解题的基本依据是原电池原理.因此必须明确电化腐蚀与化学腐蚀的区别和联系;熟悉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正、负极的判定、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特别要学会对未知原电池的分析方法:先判定负极(或负极反应式),后判定正极(或正极反应式).  相似文献   

10.
原电池实验是中师化学和高中化学的重要实验,传统的实验方法是在课堂上将锌片和铜片加硫酸组装而成。利用易拉罐做原电池演示器,能较好地说明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1 实验原理负极(铝片):Al-3e=Al3+ (氧化反应)正极(铜片):2H2O+2e=2OH-+H2 (还原反应)Al3++3OH-=Al(OH)3Al(OH)3+NaOH=NaAlO2+2H2O2 易拉罐原电池演示器制作a.用锉将易拉罐吸液孔盖锉掉,加入开水将易拉罐内壁保护膜涂料溶解(或用砂布擦去)…  相似文献   

11.
电化学知识在中学化学中占有一定比重,而原电池原理又是电化学知识的基础。由于这部分知识内容比较抽象、难懂,使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做好原电池原理实验是搞好教学的关键,因此对电池原理实验作了以下的改进。1 实验仪器及药品 幻灯机及附件,培养皿,大烧杯,灵敏电流计,导线,稀硫酸,锌片,铜片,细锌条,细铜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明确原电池的化学原理,判断形成原电池的条件。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的科学方法。[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教学方法]诱思探究。[教学用品]大烧杯、电流计、干电池、铜片、锌片、导线、稀盐酸。[教学过程]教学程序一:[实验设疑、激趣、造悬念](引言)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常伴随有发光、放热、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现象。有时也伴随有能量之间的转化。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化学能能不能转化成电能。(板书)    第六节原电池 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将课本55面演示实…  相似文献   

13.
在进行原电池原理的实验时 ,通常运用电流计。经研究用小灯泡显示原电池原理的实验 ,小灯泡能够较长时间发光 ,现象明显 ,更有说服力。一、用小灯泡显示原电池实验1 Cu—Zn原电池( 1 )在酸性介质中用锌片 (长 1 0cm ,宽 3cm)、铜片 (长 1 0cm ,宽 3cm)、泡沫海绵、小灯泡 (普通手电筒用的 1 5V)、电线组成的原电池材料。在 1 0 0mL小烧杯里加入 40mL~ 50mL水 ,插入原电池材料 ,后加入 1 0mL浓硫酸 ,搅拌溶液 ,小灯泡徐徐发光 5s~ 1 0s,如附图所示。附图 Cu—Zn原电池照明灯示意待灯光熄灭后 ,如果 :①用药…  相似文献   

14.
一、改进之处: 高中化学教材中的铜锌原电池,由于极化作用,产生的电流十分微弱,往往只能使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而点亮不了小电珠。若加以改进与补充,就能受到极好的效果。改进之处主要有三点: 1.按课本次序演示完铜锌原电池之后,将铜片改为碳片。这样能扩大知识面,使学生懂得不仅活动性不同的两种金属可以组成原电池,而且一种金属与非金属碳也能组成原电池。  相似文献   

15.
现行中师教材中原电池实验,在教学中往往出现实验失误有两种情况,一是锌和铜相连接后,电流计指针偏转,而铜片上无明显气泡发生;二是锌和铜相连接后,电流计指针偏转,而锌片和铜片同时放出气体,甚至锌片上气泡比铜片上气泡还要多。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及反复实验操作,...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1.理解原电池的化学原理,掌握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2.能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和原电池的总反应式。3.培养学生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一、铜锌原电池 教材上给出的装置是用烧杯盛装稀硫酸来做实验的,也可以用购买的原电池实验器来做铜锌原电池实验,但都是将铜片和锌片插入同一个反应空间,铜片和锌片相隔不远,锌片和酸反应产生大量的气泡充满其中,影响了对铜片上是否有气泡产生的观察。若把反应容器换成较大的,使铜片和锌片距离相隔较远,观察铜片上产生气泡的效果较好些,可是又要消耗更多的稀硫酸。由于原实验方法存在上述缺点,笔者做了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18.
1.原电池的电极判断中的特殊情况 题目1 Al-Mg在不同的电解质溶液中分别构成原电池A、B。 A池 B池 (1)指出各池中的负极材料并写其电极反应式——。 (2)从构成原电池的几个组成部分来看,判断原电池的负极,除了要考虑金属的活泼性外,还要考虑  相似文献   

19.
在讲完铁和铁的化合物的性质后,可以增加这样一个简单易行的实验:在盛有1M盐酸的烧杯中,分别放入一块铁片和一块铜片(铁片、铜片不接触,不形成原电池)。  相似文献   

20.
1 铜—锌原电池使电珠持续发光实验的改进 该原电池的实验,终于摆脱了传统式的携带演示灵敏电流计的麻烦,能满足学生求知的强烈欲望,且体积小,易携带,操作简单,很适合于一般学校及农村学校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