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天,我和同学们去镇上看一个巨型树根. 到达目的地后,大家显得很兴奋.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树根,我们无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忍不住用手去触摸那粗糙的树皮,树皮上的一条条纹理,是岁月的印证,是大自然的杰作. 那树根上的根须互相缠绕着,凌乱中带着一种不规则的美.整个树根直径约三米,高约五米,看上去有一头成年大象那么大.据根雕师傅介绍,这个巨型树根是由几十个大小不一的树根结合在一起而成的,需要五百多年才能长这么大.虽然这个树根还没雕刻成形,但是十二生肖的图案已经初具雏形.根雕师傅说:"要完成这件作品,至少还需要两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根雕常常以其精美的造型、独特的构思、巧妙的加工受人青睐,成为提升家庭文化品位的首选。然而根雕的前身是什么?无非是生于荒野的树根。"这就是所谓的根雕原理。根雕原理对于学校管理同样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其实,学校的教师就犹如树根,自身的潜力是一个方面,同样也需要学校管理者善于发现与雕琢,如此才能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成就他们的职业前景,使他们破茧而出,成长为一位出类拔萃的优秀教师。那么,学校管理者如何才能发现教师、成就教师呢?笔者认为,应当做到以  相似文献   

3.
在高一作文课上,我安排学生写了2004年天津高考试卷的作文题。其题目如下:选材的木匠来到山里,当他看到一堆奇形怪状的树根时,认为是无用之材,摇摇头就走了;不久,一位根雕艺术家也来到这里,看到树根,喜出望外,就把它们拾回家,加以雕琢,树根变成了精美的根雕艺术品。这则材料会使人产生许多联想,请你结合生活实际,以"材与非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4.
美丽的根雕     
不管在哪里,只要一看到树根,我就会想到班上的孩子们。你想,那一块块毫不起眼的树根,在农民眼里,它只不过是一堆木柴,用来做做饭、取取暖;而在根雕家的眼里,它则是上帝的杰作、艺术的源泉。同样的一块树根,因人而可能命运不同。那孩子们呢?不就像一块块原始的树根  相似文献   

5.
根雕与育人     
李志  王之强 《青年教师》2006,(10):36-36
一位木匠到山里去选材,当他看到一堆奇形怪状的树根时,认为是无用之材,摇摇头就走了。不久,一位根雕艺术家也来到这里,看到树根,喜出望外,就把它们拾回家,加以精雕细琢。这堆树根就成了价值不菲的艺术珍品。就在人们对这位根雕艺术家喷喷称赞之时,他却意味深长地说:“其实这也没什么,只不过是我们的眼光不同罢了。别人是看它们不能做什么,而我是看它们能做什么。”  相似文献   

6.
欣赏自己     
漫画中,一个戴眼镜的叔叔在路边发现了一个树根,他想:“我要是能把它做成根雕,那该多好啊!”于是急忙去找来一辆小推车。而赶到时,树根早已被一个人抡起斧头三下五除二劈成了木柴。同样一个树根,在不同人眼里,价值竞如此不同。  相似文献   

7.
我爱好雕刻艺术,譬如竹雕、石雕、木雕、贝雕和根雕,等等,但最爱的还是根雕。最近,一位从事根雕艺术的朋友告诉我:每一位根雕艺术家,尽管艺术修养不同,技艺上的特长和表现手法各异,但都要服从原材枓的制约,在尊重天然树根和竹根自然形态美的前提下,去发挥自己的创作才能。总之,要依势造型,因材施艺,把根的自然美和雕刻美巧妙地结合起来。这,就是根雕艺术的创作规律。  相似文献   

8.
    
朋友酷爱根雕,在他的书房里,摆着许多亲手制造的根艺精品。每次前去,我总是会被那些意象纷呈的树根感动。于是,就想跟朋友学这这一手。朋友说学根雕很难,单是"寻根"之难,就超乎一般人的想象。想找一些好的根料,得一次次攀爬贫瘠的山岭,  相似文献   

9.
参观过根雕艺术展的人,都会相信这样的事实:一个没有根雕意识的樵夫,即使眼前放着一大堆再完美的根雕材料,也只能当作生火做饭的柴,自然这个樵夫不可能成为根雕的欣赏者,更不可能成为根雕匠;而一位具有强烈的根雕创新意识的人,会驱使自己从被人弃置的数以万计的树根中发现为数极少的根雕艺术品,此人会理所当然地获得“根雕艺术家”的称号。  相似文献   

10.
选材的木匠来到山里,当他看到一堆奇形怪状的树根时,认为是无用之材,摇摇头就走了;不久,一位根雕艺术家也来到这里,看到树根,喜出望外,就把它们拾回家,加以雕琢。树根变成了精美的根雕艺术品。这则材料会使人产生许多联想,请你结  相似文献   

11.
[根雕发展史]根雕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究竟起源于何时,无确切的文字记载,但古人很早就利用树根的自然形态制作各种艺术品,出土的汉代画像和壁画中,就有用树根制作的几、架等根艺品。1982年,考古工作者从  相似文献   

12.
宋智勇 《江西教育》2022,(41):48-49
<正>根雕是木雕中的一种技法,是以树根的自然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植物等场景故事作品的过程。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根雕创作手法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意为在根雕创作中,应主要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再进行辅助性的人工修饰。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  相似文献   

13.
"根雕常常以其精美的造型、独特的构思、巧妙的加工受人青睐,成为提升家庭文化品位的首选。然而根雕的前身是什么?无非是生于荒野的树根。"其实,学校的教师就犹如树根,自身的潜力需要管理者善于发现并雕琢,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成就职业前景。那么,学校管理者如何才能发现教师、成就教师呢?笔者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精美、切合的材料加上美丽适宜的色彩,构成了工艺美术品外观美的基础.材料是体现工艺美的物质条件,历来受到工艺美术家的重视.有的根雕艺术家为了找到合适的树根,会不辞辛劳地去刨土、挖掘,足见对这个"物质条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曾经有一则寓言:农夫伐倒一棵大树,用笔直的树干盖了一座小木屋,把剩下的树根扔在野外。雕塑家无意中发现了这个树根,如获至宝,他小心地把树根带回家,精心雕刻,终于制成了一件美妙绝伦的根雕艺术品。短小的故事引人深思:农夫厌弃它,树根就只能是一件废品;雕塑家喜爱它、发掘它的潜力,树根就会变成一件有价值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雕与不雕     
郭广蔼 《班主任》2008,(11):36-36
翻阅近几年高考作文题,见一材料:有一个木匠到山里选木材,看到一些奇形怪状的树根,觉得没用就走了。后有一位根雕艺术家发现这些树根,如获至宝,将这些树根雕成了非常有价值的艺术品。读罢,颇为感慨。  相似文献   

17.
我很喜欢根雕艺术。在艺术家手里,枝枝桠桠的树根,可以随物赋形,创造出新的形象,或雄鹰展翅,或醒狮长啸,或嫦蛾奔月,或飞天腾空。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就像天造地设一般,绝无刀镂斧凿的痕迹。但有时候,面对根雕,我又会联想到它们的“前世”,那可都是一些碧绿葱茏、生机勃勃的树木。它们深埋在泥土里的时候,枝繁叶茂,茁壮繁衍,给大地带来的是绿色的生命。现在,当它们变成了另一种生命形式的时候,在“美”的获取中,我又会隐隐地觉得有所缺失。尤其面对树木被砍伐,树根被刨出,这种感觉更为强烈。这强烈的感觉,激发我于1997年写了一篇童话《根鸟…  相似文献   

18.
根雕     
我爸爸喜欢根雕。前天,爸爸又捡回几块树根:一块像狮子,一块像公鸡,另一块呢我看来看去认为像人背着一袋东西。问爸、是不是,爸爸说:“不对。”爸爸让我再仔细看一看,并提醒我说是个字。我一瞅,果然像个字,便高兴地说:“是个‘和’字。”  相似文献   

19.
一个周末的下午,我与妻在大街上散步,看见街道旁有一家根雕工艺店,于是信步走了进去。在店里转悠了一圈。与妻也指手划脚地胡乱议论了几件根雕作品。不料和热心的店主接上了话茬。店主说他干这一行巳十多年了,采料、雕刻、销售一条龙,生意越来越好。他把我们带到他的后院,那里堆满了在别人看来乱七八糟,但在他看来好似宝贝的一大堆树根。他言说哪件可雕刻成什么造型的工艺,哪件稍微加工就可赚多少钱,哪件是花了多大力气从什么地方搞来的,言谈举止,无不充满了对那一大堆树根的欣赏、赞誉与憧憬。在他的眼里,每一个树根都能“成才”,一般人眼里明显的“多余”或“不足”之处,他认为恰是造型的可贵“特色”,正是艺术品的神采之笔。在他手中不论什么样的树根,都能依其天性。因物制宜,因型而雕。奉献给大千世界一个个多姿多彩的艺术品。[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写一篇稿子,有两件事是极为重要的:一是能够敏锐地发现有意义的写作材料;二是善于根据主旨对写作材料进行提炼、加工.这情形好比艺术家做根雕,不是随便什么根都可以拿来做根雕的,必须要以艺术家的慧眼,敏锐地发现可雕之材.比如,根雕艺术家在野外看到了一个树根,他对着这树根反复地端详,揣摩,觉得可以用它雕成一条蟠曲的苍龙.这就是“发现“材料.然而“可雕之材“并不就是根雕艺术品,还要经过艺术家的砍削打磨,“因势赋形“.比如,削掉一些于造型无用的枝杈、结疤,龙头部分要细加雕琢,再嵌上两只闪闪发光的眼晴,等等.这就是对材料的“提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