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命生命》一文是台湾著名作家杏林子的一篇脍炙人口的小散文。文章记叙了小飞蛾在险境中奋力挣扎逃生、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不屈地生长、“我”静听自己心脏沉稳地跳动三个小故事。故事内容浅显易懂,但寓意深刻。鉴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教学本文时教师切忌分析讲解,而应把重点放在指导诵读上,以积累语言,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人的发展是生命意义不断丰富的过程,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激扬人的生命活力,促进生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反思不断发生的生命极端现象,意义的失落、教育的“纯工具化”理性成为生命失落的根本诱因,因而引导学生“为何而生”,帮助学生发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也就成为了生命教育的本质规定.由此,教育要唤醒生命之爱,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积极...  相似文献   

3.
本文最大的优点就在抓住材料中的“生命重于一切”,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作者将真实的生活化作无声的泉眼.在不经意间喷涌出来的是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文章中对“生命高于一切”的分析议论、叙述感悟.都是那么自然真实。语言老练.也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文章的语言,5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生命犹如夏花般的炫烂.秋叶般的静美”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生命的美好,又如“和氏璧比不上它的圆润.黄金比不上它的光泽.钻石也比不上它的通彻纯洁.更比不上它的坚韧”运用排比修辞写出了生命的贵重。整篇文章语言富有个性.富有形象感。  相似文献   

4.
苏教版第八册《生命的壮歌》一课是由“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个小故事组合而成。“生命桥”主要讲了一群羚羊被狩猎队追赶到悬崖边,老羚羊牺牲自己生命,而使年轻的羚羊越过悬崖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任何教育如果缺乏对于生命本身的关注,就会失去真正的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生命教育的渗透,使学生不仅感知语言的魅力,也体会生命的价值。语文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的资源与机会。在本文中,笔者尝试以教材为“镜子”、以语言为“媒介”、以活动为“平台”,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途径与策略,希望以此为契机,通过语文教学,使小学生能够感知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人的发展是生命意义不断丰富的过程,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激扬人的生命活力,促进生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反思不断发生的生命极端现象,意义的失落、教育的"纯工具化"理性成为生命失落的根本诱因,因而引导学生"为何而生",帮助学生发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也就成为了生命教育的本质规定。由此,教育要唤醒生命之爱,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积极展现中赋予生命以意义;提升自我意识,引导学生在省察自我中发现生命的意义;涵化生命情感,引导学生在良好的文化熏陶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培养坚强意志,引导学生在挑战痛苦中实现生命的意义;激发责任感,引导学生在创造性劳动实践中开创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现代诗人和评论家们普遍都受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把诗歌看成是语言的一个美学意义上的组合体,而把语言看成是一个由比喻、词汇及音符相互作用着的融合体,是一个节奏的内部构成。本文以为,诗歌作为诗人生命形式,它本身既是一种生命形式,同时它的语言也是一种生命形式,并且是诗歌唯一的生命。因此说,诗歌即语言,诗歌的语言本身就是鲜活的生命。  相似文献   

8.
一、通过阅读教学领悟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写道:“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相似文献   

9.
意义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认识上的,一是价值上的。当我们在认识的意义上使用“意义”一词时,我们是在寻求某种解释,是要阐明某种事情或某个事件;另一方面,我们使用“意义”一词时,往往也体现出我们所怀抱与追求的价值理想。生命的意义当然离不开解释和说明,但生命的意义主要不是解释和说明所能建构的,生命的意义需要创造,是我们永不停歇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0.
路遥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作家,其小说质朴而生动地刻画了社会各个阶层普通人的生命与生活。文章从路遥小说中人物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和生命追求等方面入手,从而感悟路遥小说中的生命与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11.
邹一斌 《现代教学》2007,(12):22-22
在语文教育中所理解的生命,是处于社会和历史当中的生命。生命教育的内涵包摇生命意识的教育(从施教者的角度)和生命化的教育(从受教者的角度)。 语文生命化的教育是个动态的过程,就是以教师的倾心投入来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世界来欣赏生命的美好,领悟生命的艰辛,探求生命的意义,建构生命的信仰。  相似文献   

12.
关怀生命意义感的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命意义感就是对生命意义的感受,是个体对生活的目的、方向和态度的看法,是一种高层次的心理感受。作为关怀人类幸福的事业,教育必须关怀人的生命意义,让学生感到生命是有意义的,形成一种意义感。教育应该让学生有人的尊严感,培育学生积极的生命情感和生命责任感,增加学生的生活愉快感,指导学生积极直面缺憾感。  相似文献   

13.
池田大作的生命哲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田大作以《法华经》佛法为依托,在继承户田“生命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宇宙即生命”的“大生命观”生命起源论、“色心不二”生命本质论和“己他两利”的生命意义幸福论“三位一体”的“生命哲学”思想,并且其“生命哲学”以对现世的关怀为特色,将幸福论思想延伸到解决民众的幸福生活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践关怀。更为难得的是,池田大作自己作为一名实践佛法的佛教徒,身体力行,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他的生命哲学思想。在人类被巨大的“地球性问题群”所困扰的当代,研究其生命哲学思想为我们从根本上解决此难题拓宽了路径。  相似文献   

14.
莫莉 《现代语文》2006,(11):118-119
写作本是一种生命活动,是把想要说的话转化成书面的语言字,应是言为心声的生命活动。可是一直以来,写作却为广大师生所苦恼。学生一到作便无话可说,教师无论怎样教也无法让学生写出满意的作。写作没有起到开启学生心智的作用,没有成为学生言说生命的自然而真实的流露,反倒成了学生害怕的东西,成了学生生命中的一块绊脚石。当学生在写作中有话可说的时候,往往是“他人话语”,而非“自我话语”。“他人话语也称集体话语,是在他人语言上建筑起来的他人个性言语。他人言语是指社会语言,包括统一的民族语言的各个内部层次,有社会方言、团体话语方式、职业行话、题材性语言、昙花一现的时髦语言、以及甚至以小时计算的社会政治语言。”  相似文献   

15.
一、解读文本定目标《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围绕"生命"这一主题展开。课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抗争、静听心跳三个小故事展示了生命的意义。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  相似文献   

16.
石玉昆 《甘肃教育》2024,(9):110-113
生命教育是当下教育的热点。戏剧化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被广泛应用。文章基于幼儿生命教育的现状,剖析戏剧化教学在生命教育中的运用价值,并以临潭县幼儿园实践经验为基础,提炼出“情境浸润”和“角色浸润”两个实施路径,为幼儿生命教育提供更多行动参考。  相似文献   

17.
魏红卫 《教育探索》2012,(1):131-132
近些年来,青少年漠视生命、无视生命价值的自杀或他杀等极端行为屡有发生,使得“生命教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孝道作为一种最基本的亲情伦理,它体现出的是一种最真切的对生命的关怀,是中国人所特有的一种生命价值观.在孝道中虽然没有生命教育的概念,但无论是“孝”字中的意蕴、孝道观念,还是孝道教育,无不充盈着生命教育的思想和智慧,它对我们当前进行生命教育有着特别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报告从师专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其表现和原因、学校已采取的措施、学生对生命教育的期待等三个方面总结调查结果,探讨了师专生对生命教育的解程度、师专生违背“生命意义”行为的表现及原因、高师专科学校生命教育的现状、师专生对生命教育的要求等一系列问题,并进行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一、教育——生命运动的加油站以人本主义的理念看“,教育”是每个人的一种独立的生存方式。它既是源于所有个体生命发展的最原始的共同需要,也是每个个体生命成长的最具个性的特别需要。可以说“,教育”不仅具备提高人的生命价值与生存价值的意义,而且具有创造人的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的意义。所以“,教育”不仅是让人获得知识的过程,也不仅仅是将“自然人”改变成“社会人”的所谓促进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它的更重要的功能是促进人的生命的发展,既要发现学生的个性和天赋,并予以培养教育,又要注意保护学生其他一切生命能量,使其能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追寻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意义疗法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弗兰克尔提出的意义疗法是一种针对人们生命的无意义感和心灵空虚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它肯定了生命中的意义与价值,引导来访者寻找和发现生命的意义,对现代人的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疗法理论以意志的自由、意义意志以及生命意义三个相互关联的假设为前提,弗兰克尔指出创造和工作、体验意义的价值以及对不可避免的苦难所采取的态度是获得生命的意义三个途径。意义分析法、矛盾意向和非反思法是意义疗法常用的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