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现在,报纸正经受着市场竞争的严峻挑战。报纸间的竞争硝烟滚滚;广播电视的新一轮改革以及网络媒体的兴起,给报纸更是带来了不小的冲击。鉴于电子媒体目前在新闻信息传播中具有即时性,而开掘不深的情况,搞好深度报道便成为报纸与新兴电子媒体竞争的一个制高点。写好深度报道就要下功夫写别人眼睛“看不到”和“看不透”的东西。 所谓写“看不到”的东西是指,除了写现场所见所闻外,还得写记者在现场未能目睹的或是别的媒体记者尚未发现的一些东西。这就要依赖记者的发现力了,即善于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开展新闻追击,跟踪采访调查,获…  相似文献   

2.
新闻是对客观事物的报道,是主观反映客观的产物。新闻写作作为写作的一种形式,它是客观存在和大脑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物”到“意”再到“文”的过程。新闻中的“物”是客观事实,是记者的采访对象或观察对象。它是新闻的本源,也是新闻的本质属性之一。“物”是新闻具有说服力的最重要因素。任何新闻都是对客观存在即“物”的报道。从客观事实到新闻,要经历一个中间环节———作者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加工。这一过程就是新闻写作的“意”。人脑反映客观事物,不是机械、直观的反映,而是自觉的、能动的反映,它是…  相似文献   

3.
说起硬新闻,往往与成就性报道、经验性报道、静态性报道、主题先行式报道等等内容联系起来。做硬新闻,创作者可以感到沉重,但不能让观众也感到沉重,这就要求记者有“举重若轻”的本领,换句话说要让硬新闻实现“软着陆”。  相似文献   

4.
“爱岗敬业的好记者”甘远志有句常说的话:“新闻,是跑出来的。”又说:“我是记者,不下去怎么出新闻?”这是他的一个信念,也是他的切身体验。在海南,“物价,以前是报道空白,甘远志跑出了源源不断的新闻:交通,以前少有报道,甘远志跑出一篇篇稿子:药品,以前很少涉足,甘远志将其跑成了‘富矿’;电力,以前少有问津,甘远志把它跑成了热门。”  相似文献   

5.
闫倩 《新闻传播》2006,(1):52-53
电视新闻可以音图并茂、视听兼顾,而作为平,面媒体的报纸,在这方面就明显逊色了。笔者认为,从事报纸新闻写作的记者应汲取电视报道的优点,在形象性、生动性上多下功夫,使读者同样能“看”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以期能更好地使读者接受新闻传播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吴锋 《传媒观察》2004,(2):60-61
在新闻界,“首例新闻”很容易被评为月度或年度好稿,在全国各类获奖新闻作品评奖活动中,首例新闻占了很大比例。不少报社总编更是明确提出:能否报道首例新闻是衡量一个记者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王远 《记者摇篮》2006,(6):16-16
很多人在给记者定义时,除了课本上的解释外,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标准就是“杂家”。但是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在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我觉得“杂家”已经无法满足报纸和读者的需求。而如何成为一个“专家”,如何变成一条战线信息的权威发布者,应是记者之本。我的新闻龄只有6年,但有一半的时间却是在与教育新闻打交道,“专家”记者在这一战线的报道中尤为重要。作为行家挖出线索教育新闻的内容涉猎很广,仅仅是一个高招的政策每年都会有新的变化,这就要求记者必须了解甚至熟悉其中的变化,采写出的新闻才不会出现纰漏。我觉得要想成为战线上的…  相似文献   

8.
有人将“我问故我在”作为记者职业的一个形象表述。可以说,任何一条新闻的产生,都少不了记者的提问。做一个合格的“问者”,应该是记者不断为之努力的一个方向。做好“问者”是做好记者的前提记者不仅应该是新闻事实的记录者和报道者,首先还应是新闻线索的挖掘者、探索者。  相似文献   

9.
吴锋 《新闻采编》2004,(2):35-36
所谓“首例新闻”,是经记者的独特视角所发现并报道的反映某一领域的新事物、新现象、新趋势、新规律的新闻。从哲学上讲,首例新闻是反映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经渐变而突变,进而引起事物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新闻。由于它是首次被发现和报道,故能引起广泛关注和传播,甚至能  相似文献   

10.
洪仁文 《军事记者》2001,(10):41-41
本刊讯洪仁文报道:“转业只两年,板凳还没坐热,就当上了管几十号甚至几百人的‘头头’,真有两把刷子。”这是二○九医院工作人员对本院两位转业干部的赞叹。这两位干部就是1998年从该院转业的景长军和彭景林,他们转业分别被分到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电视台和牡丹江日报社工作。他们刚到新单位上班时,曾被戏称又来了一个“站大岗的”,意为部队来的人都是为他们打杂当保卫的,不是干新闻的料。两人听后,没有和他们计较,而是主动要求到新闻一线当记者,抓“活鱼”,写“大块头”。当他们工作了一年后,就以写稿质量高,新闻敏感性强…  相似文献   

11.
对于每个电视记者来说,在日常生活与工作实践中,及时、敏锐地感知、发现直到准确地判断、报道新闻,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记者称职与否的必要条件。为此,就要求电视记者具有发现与判别新闻的“新闻嗅觉”,即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简单地说,新闻敏感是指迅速发现和判断新闻的感知能力,也可以说是指记者迅速识别和判断新闻事实中的新闻价值的能力。老道的记者一般既有一双“新闻眼”,又有一对“新闻耳”,还有一只“新闻鼻”,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目前不少媒体中“跑”新闻的记者多,“想”新闻的记者少,要提高媒体的整体素质,就要下功夫改变这种状况。有人说:“年轻人是‘跑’新闻,成熟了就应该‘想’新闻。”“跑”新闻的记者只会“报告今天发生了什么”,而“想”新闻的记者“能够预见到明天会发生什么,不该发生什么,怎样让它不发生。”前者是事实的记录者,后者是观察家和预警者。记者由“跑”新闻型向“想”新闻型过渡是成长的必由之路,又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记者年轻时缺乏经验,大多数业务功底不厚,以“跑”新闻为主。要紧的是要早日养成在跑新闻中自觉地把“跑”与“想”有机…  相似文献   

13.
“养”新闻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义平 《声屏世界》2004,(11):36-36
在平时的新闻采访报道中,我们常常遭遇这样的尴尬:发现一篇颇有新闻价值的报道题材,由于一时找不到新闻由头而不得不暂时搁置;采访某一新闻由于时机不成熟而不得不另择时间或地点进行再采访;开始着手写一篇报道由于素材准备得不充分不得不重头再来;以致有的记者为了采写好一篇新闻报道耗时数月,往返数趟,辗转数百公里。这样一种迂回曲折采写一篇新闻的过程,是否可理解为“养”新闻?当然,“养”新闻的外延不仅限于此,以每年的防汛抗旱来说,防汛抗旱两手抓,两手都要有准备。但由于天气变化实在难以捉摸,一阵久晴之后,突然下了一个星期的暴雨,…  相似文献   

14.
黄琳 《记者摇篮》2006,(6):11-11
都市报记者作时政新闻,一个很大的难处是参加不了省市党政高层会议,不能在第一时间获得要闻。对于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在我做时政新闻记者的这几年,总结出了一个比较好的办法,那就是巧做“二手新闻”。如果简单地把人家报道的内容拿过来,一番文字上的改动,直接“搬”上我们报纸的版面的话,既有“剽窃”嫌疑,又不能真正把这些重大新闻的意义充分展示出来,对于受众来说也“不解渴”。所以,做“二手新闻”,绝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将党报所报道的新闻内容作为新闻源,或者说一个新闻线索,就这个重要的我们感兴趣的新闻线索,重新进行深入的采访和挖掘,…  相似文献   

15.
“党报上全是工作型的新闻。没看头。”这是一部分读者的意见。“党报不同于晚报,不写工作型报道写啥?”这又是一部分记者的观点。虽然前者观点不免偏颇,那么,对于党报的记者来说,报道非要写成“工作型”不可吗?我看未必。  相似文献   

16.
杨宏斌 《新闻前哨》2000,(10):38-38
近来年,随着我国各类新闻媒体在报道形式上的创新,随着社会经济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随着人们对新闻信息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越来越多地采用“一句话新闻”这一报道形式。“一句话新闻”在节目、栏目或版面中所占的比重正在提高,这是一个可喜的发展,更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国外媒体更是如此,当前国外一些著名的广播电台播出的每一档新闻节目中,每篇稿件都很短,许多就是“一句话新闻”。 “一句话新闻”报道形式的兴起,其根本原因在于受众心理的改变和编辑记者新闻写作观念的改变。受众对许多事情只想了…  相似文献   

17.
会议报道一直为媒体老总、新闻专家和记者所关注。因为会议报道陷入了忽明忽暗的误区:或是会议“鲜鱼”溜掉,报道毫无新意;或是会议报道铺天盖地,传递的新闻质量却低得可怜。看来如何改进会议报道始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  相似文献   

18.
张珊珊 《青年记者》2007,(11):55-55
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新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这一时期的美国处于独立报刊时期,记者成为了一种社会职业,并以尊重事实、客观报道为己任。20世纪初期的美国新闻媒体形成一种浪漫主义精神,在这种浪漫主义的指引下,许多编辑和记者都相信他们可以利用手中的舆论力量,来反映民众呼声,主持正义,打击社会黑暗现象,从而打开新闻专业主义的“美妙画卷”。到20世纪中期,新闻专业主义这一理念日渐成熟,成为“诠释和评判新闻事业的主导话语”。  相似文献   

19.
报道好已过期的重要新闻事件,是做好新闻工作的重要一环。但是如何报道好,的确有一个创新的问题。在现实工作中不难看到,有的记者,在报道过期的重要新闻事件中,只是重复那些重要的新闻事件,写出的稿子,总是没有新意。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有一首诗:“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唐朝一些文人墨客,由于没有创新意识,总是在吟唱战国、西汉时期的作品,所以,刘禹锡提出“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相似文献   

20.
隗鹏 《青年记者》2007,(11):58-58
无论什么样的稿件,在写作中都要力求一个“新”字,这既是新闻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创新的基础。但是记者在具体的新闻采写过程中,往往为报道对象的外在形式和自身的思维定势所束缚,使不少很好的新闻题材在写作加工的过程中落入窠臼,走入了程式化的老路。所以,新闻稿件要出新,记者必须逾越三个关口.从报道事实所依据的报道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